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英语指南

大学英语指南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英语指南,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大学英语指南

篇1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根本任务。如今“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显现出新的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南风效应,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所谓的“90后”大学生是指20世纪90年到99年年底出生且进入大学的公民。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处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之中,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很多新鲜事物,通讯的极端发展也将人们带上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成长背景使得“90后”大学生同上辈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个性特点也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高挑战。

(1)个性张扬,缺乏团队精神。“9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上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别。“90后”的大学生追求时尚,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个性张扬,独立性强,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在各种活动中把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表现出来。但相对来说又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2)思想开放,看待问题偏激。“90后”大学生生长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他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海量的信息,接触许多新鲜的事物,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开阔,观念开放、前卫。但是由于他们与社会接触的甚少,价值观不稳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常常处于犹豫、迷茫之中,情绪波动较大。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时,他们容易骄傲自满,在看待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容易存在偏激。

(3)竞争意识强,受挫能力弱。“90后”大学生亲眼目睹他们的父母在遭遇国家经济转型时不得不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学习新的生存技巧,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这使得他们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但由于“90后”在成长过程中深受长辈、父母的宠爱,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被保护起来,没有受到过任何的磨砺,以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脆弱,耐挫力弱。

(4)多元的价值取向,但功利性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明显比前辈更加理性、现实,更加关注物质生活,价值定位实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的“90后”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了解就业形势,经常看招聘信息,观摩学校的招聘会,向学长学姐取经。而对未来的职业最看重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其次才是“个人的兴趣”、“特长的发挥”、“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等。由此看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价值目标的定位具有功利化的趋向。

2“南风效应”探析

(1)“南风效应”概念引入。“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1]这则寓言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将“南风效应”运用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实行“温情”教育,像和煦的南风一样温暖被教育的对象,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2]

(2)“南风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南风效应”运用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1)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应该从学生所犯错误的结果进行严厉的指责,那样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进一步会加速师生关系的恶化。如果思政工作者能够关爱、尊重和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教育,那么会轻而易举让学生“脱掉大衣”,使学生主动向老师吐露自身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机,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师生关系的真正生命力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体现出来的,因为如今的“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本能自我保护的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有着心理的防范。如果思政工作者在面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是,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信念、态度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还处于青春的叛逆期,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比较严重。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灌输性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更希望对自身进行自主的表达,注重同学间、老师间的多向沟通,以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完成自身的独立思考。如果当前思政工作者还是延用以前的管理方式,势必会激发学生心中的对立甚至反抗情绪,这样的管理方式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缺少一些人性化和科学化。

把“南风效应”引入到“90后”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正确地运用“南风效应”可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学化起到示范的作用。

3“南风效应”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对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除了要一如既往的投入工作激情之外,还应该对“90后”大学生能有更多地关爱、理解、宽容和激励,把他们当作自主的、发展的人,充分地尊重他们,让他们时时在“南风”的沐浴下健康成长。但是在运用“南风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度原则,切忌刮“滥风”和“偏风”。(1)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3]大学生最需要的三个层次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给予人文关怀。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在大学阶段,心智、情感等多方面还不成熟。因此,思政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应当真诚对待、言行一致,把学生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扬民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安全感和亲切感。对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地帮助解决,化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要及时沟通。因此,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人文关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理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应用“南风效应”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度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小的常规性的错误,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帮助学生改造自己,容许学生适当的范围或程度内的错误,而要把握的原则就是要尊重和接纳学生。首先要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育“90后”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无端地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常言道:“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如果挫伤其自尊心,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使工作产生相反效果。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将心比心。“有容,德乃大”。其次,对“90后”大学生要有殷切的期望,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人性观上来说,高校思政工作者都应该相信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赞扬,少一些责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照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条条办事的审判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映的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具备“南风”的素质和技巧,就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情感、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亲和能力。要善于营造融洽的气氛,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善于表达自己的关爱情感。“亲其师,信其道”,人对信息的过滤通过两个系统进行:一个是理智性过滤系统,用来分析信息的科学程度,如果认为信息科学就接纳;另一个是情感过滤系统,用来分析信息人的尊重和可靠程度,如果认为可靠可亲,就接纳。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有关的事物上去。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会打动学生,使人产生“向师心理”,收到良效。

(4)要长吹“南风”,切忌“无风”、“滥风”、“偏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90后”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收速度决定了他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保持满腔的热情,要做到严中有爱,爱而不溺;不成为无原则的“老好人”;对待每一位大学生要公正平等、一视同仁,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用人,要让和煦的“南风”吹到所有“90后”大学生身上,温暖所有人的心。

参考文献:

[1] 于茜,李玮.“南风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2).

篇2

高职学生拥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具备基本的英语技能。尤其是在初高中的英语教学执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方针多年后,学生的哑巴英语有所改观,但高职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仍旧有不少困难存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困难进行梳理,分析其成因,最终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1.找出错误,多加模仿,改善语音语调

高职院校中有不少学生尤其是三校生源的学生,由于初高中阶段英语学习条件的限制,加上本身意识的欠缺,英语语言语调的不准和错误广泛存在。如:基本的音素[W]与[V]不分,[θ]错读成[S];又如:把leathergloves错念成[′li:(r)馈luvz],把product[′prkt]/[′prkt]错念成[prkt]/[prkt]等;再如:不少学生在每一句子的结尾都不由自主地使用升调,等等。

有这些问题的学生,首先应该有改善语音语调的意愿;其次应该善于利用诸如手机这样先进而便捷的设备,进行自身录音并与原声对比,尽量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要在以后的表达和交流过程中,对自己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多加注意,竭力避免错误。

就目前而言,学生较以往能更便捷地找到各钟英语原声资料,像英语新闻、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影视歌的资料,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兴趣进行跟读和模仿。如果能持之以恒,则自身的语音语调必定会大大改善。

2.系统复习语法,夯实语言基础

对于英语为外语的学生来说,英语语法体系是学好英语的纲要。自初高中的英语教学执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方针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语法教学和学习有所松懈。学生的口语表达中语法错误频繁出现,甚至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从下面取自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表达的例子中可见一斑。

The price will up.(词性不明)

Specialized in the export of garments,we are eager to do business with you.(非谓语错误)

The catalog has at least 100 kinds of our Christmas decorations.(there be与have混淆)

学生应该对自身的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比如重读语法书,进行查漏补缺,巩固语法知识。对语法的理解和领会是一方面,对语法的使用操练更不可忽视。对语法的透彻理解和熟练使用,是保证口语表达正确的基础。

3.扩大语言素材积累,提高表达的流利度

学生的口语表达中,常会出现长短不一的停顿和犹豫。如:“mm”,“ mn”,“erm”,“err”,“hm”等大量出现,体现了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犹豫的频现。又如:I couldn’t # I couldn’t # lower the price any longer.Would it be po-po-possible for us to make con-concessions each?(注:“#”表示单词及单词以上语言单位的重复;“-”表示音节及其以下语言单位的重复)这些停顿和犹豫使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大打折扣。

I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_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_ talk=the price first.这一简短的例句可以说明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的不完整或未完成的句子,以及未完整的单词或词组,既影响了流利度,又使达意质量有所下降。(注:“_”表示不完整或未完成的句子;“...”表示短暂的停顿;“=”表示未完成的单词或词组)

据不少学生自述,在表达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出现持续时间不等的脑中突然空白、无话可言的情况。在英语学习中,只有有了足够量的输入,才得以实现理想的输出。足够量的英语语言材料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的,因此学生应该多朗读、多背诵、多记忆。而高职学生中部分个体学习的自律性不够,配对学习,分组学习和集中学习等,通过外界或团队的力量来约束个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多听多阅原版资料,减少口语表达中式化

我们的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所读所听的英语不够地道,即使目前使用的教材,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authentic,导致他们现有积累的英语不够地道。每当要用英语表达时,常常是先把他们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根据中文表达式译成英语再说出来。这就使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不可避免地受到中文的干扰,中式表达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为此,学生不应仅对课内学习内容的掌握,在大量的课余时间还应多寻找适合自己的各种真实语言学习材料,或听或阅,直接用地道的英语把听到或看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从而培养自己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正确英语表达的能力。

5.接受思维开发训练,提高思维品质

篇3

南开大学没有天文专业,但有全校性天文学公共选修课,属通识类课程,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类课程。当代自然科学有六大基础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也是当代最活跃的自然科学之一。据《新千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研究报告》称:“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0万大学生选修天文课程,对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天文是学习过的唯一科学课程。天文学为公众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学的本质提供了窗口。天文学家在美国的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文学同物理学、数学、地球科学等的综合联系,使之成为向广大听众讲授科学的一个特别恰当的载体。”

人类天生就是追星族。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进行生死搏斗中的古人类,即使对自然规律尚无所知,也难抑制对美丽星空的遐想;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居然获得了农耕或游牧的重要启示。天长日久,渐渐发展出一门研究天体运动、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夏、商、周以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始阶段,天象知识已经相当普及。1987年在河南濮阳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存中,竟有由蚌壳和人骨摆放组成的青龙、白虎和北斗的星象图案,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60±135年,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仰观天文的历史推前到殷墟甲骨文之前又3000年。这一重要发现的出土实物,现已移放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厅展出。

2007年5月14日,总理在同济大学即席演讲,引用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人生于世,转瞬百年。芸芸众生,沧桑多变,世态炎凉。惟有遥远的天体,给人以恬静、永恒的感觉。昭如日月,灿若明星,历来是文学艺术讴歌的对象,精神领域崇高的寄托。仰望星空,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十年后,无论你身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灿烂的群星总以它那无比的庄严和静谧,向你展示着神秘而和谐的宇宙图景,使你心驰神往,无限遐思,心灵得到净化。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追求高尚知识素养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对天体和宇宙当中的事情一无所知,便不能算作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

天空中那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恒星,迷蒙的银河,长尾巴的彗星,飘落夜空的流星雨……探索这些神秘而遥远的天体是人类永恒的欲望。宇宙多么宏大,而人类何其渺小。但渺小的人类居然可以探测如此宏大的宇宙,追询它如何创生、怎样演化。人类的智慧才是宇宙中真正的奇迹。在宇宙演化进程中诞生的人类, 在研究宇宙的同时,也认识自身,认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南开大学从1993年起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至今已历19年,37学期,选修人数11968人。1997年天文选修课辐射至天津大学,历24学期,选修人数7919人;2005年辐射至天津滨海学院, 历14学期,选修人数1954人。三所大学选修总人数21841人。天文选修课分文理两班。理科班的课名为“天文学概论”,使用的教材《天文学新概论》,2000年8月出第一版,2002年2月出第二版,2005年12月出第三版,由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天文学新概论,第四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2012年1月,第四版已第三次印刷。12年间总共出版4版,11次印刷。发行3.57万册。2008年6月还在台湾出版《天文学新概论》繁体字版,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文科班的课名为“宇宙掠影”,使用的教材《文科天文》,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前期曾使用过的教材《宇宙掠影》,2006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也在台湾由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宇宙掠影》繁体字版。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天文系苏定强院士评价《天文学新概论》:“很符合当前国际上天文学研究的重点范围,不仅介绍天文知识,还联系人文思想、文学和哲学方面的话题。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很好的教材。”南京大学天文系肖耐园教授认为本书“是同类型书籍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优秀著作”。国家天文台李竞研究员撰文指出:《天文学新概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10年间从一版出到四版在天文书刊界实为罕见。”

课程讲解的重点内容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各层次天体的系统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恒星物理方法,主序星、双星、不稳定星、星团、星云,恒星演化机理;黑洞及其探测,伽玛射线暴,引力透镜;大爆炸宇宙论,背景辐射,暗物质与暗能量,时空的起源与归宿;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视野和地外文明探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大量的天体和宇宙探测新发现的图片、动画、小电影等。天气特别晴朗的时候,带领同学户外认识星空,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行星和部分深空天体。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去国家天文台参观实习。当发生特殊天象或重大天文成果、最新天文发现等时机,结合课堂及时讲授或通过“南开周末论坛”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天文知识。例如:2011年10月21日举办的“解读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新星、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胀”;2012年3月30日举办的“521日环食和66金星凌日天象预告”等。前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曾评价:南开大学的天文选修课是全国做得最好的。

2007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全国高等学校范围内,立项建设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是其中唯一的科学素质教育类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共分8个课程组,12门课程。“天文学概论”和“宇宙掠影”两门均位列其中。另10门课程为:数学文化、世界科技文化史、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生命科学实验、科研方法论、环境伦理学概论、前进中的物理学、物理演示实验、研究性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些课程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推崇理性思维、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发挥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素质教育功能。天文选修课的教学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特别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传授现代天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上全面提高。

2009年,“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称:“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获奖项目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评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文界入选5人中就有南开大学天文选修课教师苏宜教授。

2010年6月12-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近300人汇集南开大学与会。出席的高层人士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原教育部副部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胡显章(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论坛的主题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等的相关问题,交流文化素质教育经验,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南开大学的苏宜教授以“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为题,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南开大学开设天文选修课的情况,及其对本科生科学素质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论坛最后达到的主流认识是:大学应该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创造能力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回顾以前,曾经有过的提法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后来才注意到素质的问题。素质是什么?——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这就是素质。

1995年开始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早期的重点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后来提高到为全体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跟科学素质的教育。现在又提出科学和人文融合,不是混合、凑合和勉强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双翼齐飞,相互融合。科学呼唤人文,人文导引科学。不能用通识教育简单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杨叔子院士提出:“高等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 爱因斯坦(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说:“你们不仅要关心设计图纸,首先要关心人,关心经济怎么分配。”教育质量的标准在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科学创造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往往就是人文的过程。文化就是以文“化天下”。科学用脑,人文用心,一种公平心,一种同情心,一种价值观,一种态度,一种感情。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了,但人的道德却在下降,这就是素质教育缺失的表现。

现在中国有大学2000多所,学生2900万以上。中国是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中国大学生占全国同龄人口23%以上,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就可望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提高。

南开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宇宙情怀”大会报告,引用南开大学校党委书记曾经在全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总结的:“天文学课程并没有在课堂上讲政治思想问题,而是寓德育于科学知识之中,居然改变了学生对事业的看法,成为人生的转折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列举部分学生选修天文课后获得的实际感悟:

“两年多的大学生活过得散散漫漫。没有理想,没有激情,不知目标、不知方向。直到选上《天文学概论》,我看到遥远的宇宙、浩瀚的星空。感到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我开始猛醒、开始振作,从此改变散漫的生活。(天大环境工程)”

“听苏宜老师的宇宙掠影课,我如痴如醉。宁静、安详、和谐的星空净化了我的心灵,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学会理解,懂得包容。与其说是给人以知识的课,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堂人生的课,我收益良多。(南开图书档案)”

“感谢天文学课程,激励我们甩开郁闷的困扰,不再抱怨学习的辛苦,不再计较学分、成绩,为了明事、明理,探求未知而自觉学习。我相信,美丽的星空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天大自动化)”

“我曾沉溺于星相算命,经常上网看每周、每月的星座运程、爱情特征、交友指数等来安排和指导自己……是宇宙掠影课让我明白了这有多么无知可笑。我彻底摆脱了星座迷信的阴影,欣赏自然的美丽,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南开法学)”

“自从选修天文,我又一次体会到久违的学习的乐趣。惊喜的发现,我原来可以学得这么快乐,听得那么清楚明白。灿烂的星空洗去了我的浮躁和不如意的感觉。豁然开朗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徘徊,徜徉在美好的学习生活中。(天大英语)”

“一直相信人是诗意的栖居。宁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环形山,因为我认为美的比真的更有价值。直到走进天文学课堂,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飞翔。天文奥秘中闪耀的是人类理性的光芒,这种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拟的。(南开中文)”

“天文学中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美丽,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曾经一度不愿也不肯原谅从前的恋人。现在,也做到了释然和毫无怨言。(南开计算机)”

“我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人生抱着绝望的态度,有过轻生的倾向。天文课的学习、自然界极致的美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再次燃起了我幼时对大自然的兴趣之火。现在我必须忘却烦恼,感受豁达,走出疾病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未来。(南开生物)”

“学了天文学,我心目中的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狭小的空间。灿烂的群星已经震撼了我的心灵,使我更加地热爱科学、热爱生活。似乎有点玄乎,但的确我有这种感受。(南开化学)”

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在国内设置天文专业或有天文学研究方向的高校,设立本科生奖学金,奖金额每人3000元,旨在鼓励本科生立志献身天文事业,促使我国天文学科优秀人才的迅速成长。受奖高校共24所。其中有天文本科专业的4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19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沈阳师大等。既没有天文本科专业,也设有天文硕士、博士点或天文研究课题的大学只有一所:南开大学。原因在于国家天文台看好南开大学的天文公选课在培养国家天文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开课以来,已有约20名本科学生考入国家天文台等单位攻读天文学研究生、博士生。南开大学已连续三届共有6位同学(物理4名,数学1名,软件1名)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本科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两门天文学选修课《天文学新概论》和《宇宙掠影》已由超星数字图书馆尔雅大学堂全程录像。《天文学新概论》课已在互联网上播出,共62集。《宇宙掠影》课正在后期制作之中。欢迎登陆有关网站观看及下载。网址为:Http://省略/或Http://省略/ 。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2001.

[2] 顾沛.以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助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

[3] 顾沛.注重科学与人文融合 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的新模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9).

[4] 李竞.从第一版到第四版—— 10内年再版3次的《天文学新概论》[J].天好者,2009(12).

[5] 苏宜.文科天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 苏宜.天文学新概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7] 苏宜.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M].高雄:高雄市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