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籍测量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和美国陆、海、空三军,为了满足军事导航的定位而开发建立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自1973年就开始研究,直到到了1993年全部的卫星组网工作基本完成。该定位系统是由分别分布在相隔60°的6个轨道层面24个卫星组成,卫星的高度是20200km,轨道的倾角55度,卫星的运行周期是11h58m,这样就实现了在地球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至少有4颗卫星的运行定位。因为GPS具备了即时提供三维坐标的能力,所以他在在商业、民用和科研领域被广泛利用。其不但具备全天候、全球性和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还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等优点。从静态定位到快速定位和动态定位,GPS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测绘工作当中。
一、GPS RTK技术的工作特点
GPS RTK技术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基准站接收机和移动站接收机以及数据链。基准站的接收机设置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当然如果地势较高,也可以没有已知坐标,然后持续接收所有的可视GPS卫星信号,并把测站的坐标和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以及接收机的工作状态经过数据链传送出去,移动站的接收机于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又接收来自于基准站的数据,之后通过OTF(On The FLY)的算法快速求解出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依据相对定位模型来获的所在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准确坐标与精度指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依据载波相位的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又是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所以其能够实时地显示测站点在特定坐标系中的准确三维定位结果,并且能够达到厘米级的精度。以RTK作业模式为基础,基准站可以经过数据链把观测值以及测站的具体坐标信息一并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既要通过该数据链接收来自于基准站的数据,又要收集GPS得各项观测数据,并且在系统内部组成差分观测值和进行实时处理,在一秒钟之内,迅速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流动站既可以处于静止的状态,又可以处于运动的状态;既可以在固定的点上预先进行初始化以后再进入到动态作业,也可以在动态的条件下直接开机,并且在动态的环境下,完成全部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当整周末知数解固定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历元的即时处理,只要能够保持5颗以上的卫星相位观测值的即时跟踪包括必要的几何图形,那么流动站就可以迅速随时给出各项数据。
二、GPS RTK与传统测量在地形地籍测量中的优势
地形地籍测量的工作,就是要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具置,与此同时测绘出供地与房产管理部门使用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再量算出土地和房屋面积。我们传统常规的测量方法是用经纬仪和测距仪等等工具,先进行控制网点的布设,而这种控制网一般都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再加密次级的控制网点;然后根据图根控制点和加密的控制点,测量确定界址点的具置,依照确定的规律和符号来绘制宗地图;此种传统的测图方法不但要求测站点和界址点通视,而且需要至少两到三人来操作,测量作业效率非常低;采用用RTK技术以后,不但能快速、高精度地确定各级控制点的具体坐标,还能够不用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仅依靠较少数量的基准控制点,就能够测定出界址点。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运用RTK技术,于宗地间指界的过程之中,就已经完成了界址点的平面坐标数据采集,而且得到了厘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准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地形地籍测量GPS定位步骤:
1 选定和建立基准站。基准站的安址是进行RTK测量的关键,所以在选址的时候必须注意避免选择到无线电干扰比较强烈的区域;基准站的站址和数据链的电台发射天线应当具备相当的高度;为了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丢失的综合影响,周围必须没有GPS信号反射物比如大面积水域和大型建筑物等等。
2 外业施测。在基准站架好仪器以后,外业人员就可以开始测量,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一个人站在基准站上,另一人可以携带仪器到达每一个界址上立杆和记录数据,一般需采用三秒做为一个记录单元,记录数据的时候,测量人员必须立点准确,尽可能放稳对中杆,并画出草图,为内业整图工作提供较完整的参考。
3.作业的方法与步骤。首先要依据当前的已知点采用合适的坐标系,如果不清楚,那就采用国家基本坐标系。然后设置好投影参数,如果知道已知点坐标为中央子午线,那就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如果不知道,就要选用当地的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投影尺度比用1,Y常数用500000,X常数用0。 并将七参数和转换参数设置成OFF态。设置基准站,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基站设置在非已知点上,等到基站完成架设并且已进行单点定位,输入基准站坐标的时候,按下Tab键获得单点定位坐标并把它作为基准站坐标。若基站间设在已知点上,等到基站架设完毕并开始单点定位且进入碎部点测量,按下Tab键储存坐标,命名为Pr1。在输入基准站坐标的时候,按下R键获得已测点的坐标Pr1作为为基准站的坐标。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时,还要分别于测区的两个已知点上(当然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一定要尽量远,并且已知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准度),进入到碎部点测量,然后在RTK Fixed下分别存储到点名Pr2和Pr1(这时要输入天线的高)。在后一种情况,要到测区的另外一个已知点(两个已知点必须要有足够的精准度),然后进入到碎部点测量,于RTK Fixed下存储Pr2。
设置好RTK工作方式与发射间隔后,并设置成基准站工作方式之后开始转换参数。重新测量P1或者P2点的坐标,并检查点坐标和已知点是否一致,误差要保持在2cm以内,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到第三已知点去检验转换参数的正确性。
4 内业处理。外业测量并存储的RAT文件属于专用的数据库文件,要使用“测点成果输出”功能把RAT文件转换成用户所需要的格式。转换之后的格式就和我们所使用软件CASS5.0软件格式实现一致,这时候结合外业的草图,就能够快速地完善数字化的内业成图。
四、GPS RTK应用体会
目前GPS正在越来越多的测量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地形地籍测量中,RTK技术和其它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相比,优势无可比拟。在RTK方式出现以后,也不要马上就开始测量,要等到GPS稳定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才能测量,不然就会有很大的误差,另外电台的信号不要太远,依据我们多年作业经验,RTK的范围最好不要超过10km,不然解算的速度和精度就会大受影响。
参考文献:
[1] 廖咏峰. RTK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8)
[2] 巫向荣. 动态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15)
[3] 蔡建忠,张志勇.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土地勘测工作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2003(05)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地形测量过程中,运用常规测量统计方式确是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工作难度。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怎样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全野外地籍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是怎样整合与编辑这些收集到数据并且加以分析。这两方面还是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探索数字化测量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两个步骤。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把地形勘测转变成数字的方式。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包含了充分运用扫描数字化仪等相关先进测量仪器完成全野外的测图,借助解析图仪完成遥感相片、航空摄影的测图等 [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操作者一系列仪器同时能够处理好特殊情况,熟练掌握怎样把采集的地籍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成图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制成数字化地籍图。
(一)数字化测绘现状
自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尝试研究大比例地籍图全野外的测量技术,大致发展过程中如下:
通常情况下运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把测量获取的数据利用电子薄记录过后传输到计算机中,再把标注测点的点号草图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方便及时修正与补充,最终形成数字化测图相关图形文件,然后由绘图仪自动制作出地籍图。
利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后期工作获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替换了以往系统软件运用新型智能数据收集软件;另一方面是完成了计算机和电子手薄直接的接触。
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流程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化测量任务,各个方面探讨测量详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依据多年来从事于测绘工作的实践经验,流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现实运用时,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主要流程包含测绘前准备工作和测绘地点及测绘整体设计与测绘数据的标准化极短等,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地籍测量流程图
(一)数字化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每一次的全野外测量前,必须做好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是测量工作可以正常进行的基础[2]。现代数字化测量获取的是数字地形图,运用计算机控制测绘仪器,并且结合静态的GPS配合导线法,和以往的方法相比较来讲,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及成图精度高特点。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是明确项目类型,制定对应的技术设计书。第二是对野外地形进行检查和巡视工作,必须重点做好该环节的工作,地形检查严重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精度。第三是绘制地形图,同时对地形图进行分幅,把图框模板放置于安装盘的Blocks目录中,而且输入相关测绘单位和测量员及用图单位等相关信息。第四是选取适当的数字化测量软件,现阶段软件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清华山维和北京威远图及CASS系列等相关专用软件。第五是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区地形测量过程中,要先编辑地形草图当作地形图的原型。第六是依照规范确定的对应测量精度标准。
(二)控制测量方式的运用
在该步骤中,地形控制点精度直接关系着地形测量的整个过程,是全程高质量测量的关键与基础[3]。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地形控制测量的方式。首先是静态GPS控制测量,此测量方式拥有定位精度高和控制范围广及选址比较灵活与无需全天工作等诸多优点。其次是导线测量,此测量方式在城乡地形控制测量过程中表现突出,可以在整个测量中有效防止粗差的发生,尤其适合于城乡中地形测量隐蔽区域。最后是GPS-RTK控制流量,此方式的优点主要是可以提供三维坐标,让人产生深刻的立体印象。
(三)测绘数据搜集时期的地形测量
在进行此步骤时,必须处理好自定义编码收集和碎部点三维坐标,尤其要注重收集碎部点过程中的数学精度和采集数量及收集自定义编码过程中的自我识别精度,还要注意碎部点和碎部点之间的关系[4]。在现实应用时,尽可能保持在一个测站上,只要确保能通视而且满足相关需求,就可以及时收集,不可以过渡频繁地改动观测点。而在自定义编码收集过程中不要过分苛刻,在绘图过程中工作能源能够识别出就可以。
(四)测绘数据的标准化
测绘数据标准化是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合及分类,贯穿原始地形草图到成果图输出的全过程。原始地形草图作为室内编辑的重要基础图,首先要由绘图人员跑点绘制,然后由绘图人员把数据传输给编辑工作人员完成室内编辑。另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必须把每天的测点数据玩车工及时传输与整合,方便绘图人员在有效的记录时间之内完成编辑处理。在地形图具体编辑阶段,必须运用测绘软件完成展点和连线机勾绘等相关高效操作。另外当分幅与图形轮廓修饰过后,经过检查确定没有疏漏之后,就能够打印输出成果图了。
结束语:
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项先进的地测技术,与计算机有效结合的程度与自动化程度及计算的测量精度是其他相关测量手段无法达到的。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我国大比例尺度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强化宣传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家臣,聂晓艳,张晓燕,田昌妮,张渝庆.基于遥感技术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制作[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2,(11).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所谓的全球定位系统,亦称“GPS”,是通过导航卫星测试距离、时间而形成的全球性的定位系统,其具备全天候、全球性、实时性以及连续性等一系列的导航定位、定时功能,并且有着高度的保密性及抗干扰性,可为各种不同用户提供准确、精密的时间、三维坐标以及速度等可靠数据[2]。而GPSRTK作为一种GPS定位系统发展至今的全新技术,是载波相位的实时动态差值定位,特别是TRK能实时处理厘米级的精度。近些年来,随着我国GPS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接收功能的不断完善,其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以下对地籍控制测量中GPS的技术特点及应用进行探讨。
2.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开展地籍控制测量工作时,需要依照由整体至局部、从高级至低级的控制原则加以实施。地籍控制的测量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地籍的控制测绘与基本的控制测绘[3]。其中地籍的控制测量,是指在地籍测绘的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本控制以及地籍图的测制需要,以国家规定的测量等级点为基准,以地籍区域或者地籍分区作为测量的范畴,依照规定要求而使用的导线测量方法、三角测量方法以及全球定位测量的方位等,进行测定图根控制网点以及基本控制网点的过程。对于地籍控制的测量精度,主要是以地籍图与界址点的精度作为根据而形成的。按照《地籍测量规范》的内容规定,地籍控制点的误差值不能超出起算点的±
0.05m。除此之外,地籍平面控制的测量坐标仪器,最好使用国家统一标准的坐标系统。而基本的控制测绘按级别划分,可将其分为I、Ⅱ、Ⅲ、Ⅳ等级,并且将控制的网点布置成相对等级的测边网、GPS网、三角网等。下面简单介绍地籍控制测量中GPS的技术特点。
3.地籍控制测量中GPS技术的特点
第一,定位的精度高。通常而言,双频 GPS 接收机的基线解精度是5.0mm+1.0ppm,而红外仪的标称精度仅比其多4.0ppm,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大。随着定位距离的不断加长,GPS定位系统的测量越加具有优势性。据相关实践表明,采用GPS测量少于51公里的基线时,其定位的精度可达至13×11- 6,而在测量大于51公里的基线时,定位精度可达至13×11- 7。第二,测站间不需要通视。测站之间的相互通视始终是测量学的一大难点,而GPS 测站间无需通视的特点,使站点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与便利性。但需注意测站的上方应保持开阔,防止接受GPS卫星信号时受到不良干扰。第三,观测的时间较短。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布置控制网时,其观测各站点的时间通常为31至41分钟,甚至使用快速静态法进行定位后,时间更为短暂[4]。第四,能提供准确的三维坐标。GPS测量不仅能准确测量各观测站的平面方位,而且还能准确测定各站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三维坐标非常准确。第五,能全天候的操作作业。不论在哪种时间、地点均能进行GPS观测,并且不受天气情况的干扰。第六,操作较为简便。当前GPS测量的接收机已逐渐趋于小型化,并且操作较为死板,观测员唯有对天线量取高度以及整平后才能自动观测,通过数据化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取三维坐标的测点。而卫星跟踪、卫星观测等其他工作,则由观测仪器完成。以下对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4.地籍控制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分析
随着GPS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创新,给我国的测绘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地籍控制的测量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实施地籍控制的测量工作,不要求站点间的相互通视,从而有效减免了基本地籍控制测量中控制点位选择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将观测的站点布置成GPS网状构造,减小了其对GPS定位精度的影响。近年来,基于GPS卫星定位技术具有计算效率快、布点灵活以及精度高等优势,促使其在国内各省的地籍测量控制受到普遍应用。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控制地籍测量,在无布置三角网的情况下要求增设起始边或者加测对角线等,唯有确保GPS仪器的精度和等级控制的精度相吻合,才能保证控制站点的选择规定要求相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GPS地籍控制网的合理设置
现阶段,我国在传统三角测绘控制网的优化设计中,已添加成本费用、测量精度以及可靠性等部分,并且取得较多相应的研究成果。相对传统观测方法而言,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观测还包含更多较为复杂且随机的函数与模型。即便GPS技术具有测量速度快、布点灵活以及精密度高等优势,但其在设计地籍控制网的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优化问题。通过优化设置后得出的 GPS测量,其所体现出的测量效益及精度更高,并且在调查地籍测绘信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2 各网点的密度与精度控制
首先地籍测绘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全方位的测量控制,其是收集地籍测量数据以及测量文件的根本[5] 。而各地籍网点的密度与精度控制,则是为了满足土地测量归属范围的需要,即界址点的测量服务。对于控制网点的密度,GPS地籍网可按照先后测量的顺序或者测区范畴划分加密网与基本网两种。基于城区界址点的密度较大,在确保各网点点位精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控制点的密度力,直至方便测量界址点为止。有时可在 GPS地籍网下方加设一根导线,以便界址点的直接测量。将GPS地籍网每边的长度加长于往常,使其长短边相互结合,并且分别布置各级网点,将其布置到统一的密度,便于灵活控制网点。
4.3在地籍控制测量中引进 GPSRTK技术进行细部测试
地籍网的细部测量作为调查地籍测量工作中缺一不可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测定土地归属的位置、数量、形状以及界址点等。根据地籍调查的规程显示,在控制及测量地籍平面的同时引入细部测量,要求将城区及乡镇内突出的界址点差异降低至5cm左右。而地籍控制测量的GPSRTK技术足够能满足这一精确度的要求,对此,在设计及测量GPS网点社区的过程中,可采用这一技术进行。至于干扰接收GPS卫生信号的隐蔽地区,可采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等测量工具执行,通过图解交会、解析交会的方法加以地籍勘探,不断加速地籍测绘的细部测量进程。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卫星定位的测量技术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正因为具备计算效率快、布点灵活、全天候作业以及精度高等优点,GPS技术在地籍测绘控制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不断广泛,有助于提高地籍测量的精密度,从而也间接加快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应用发展。相比于经典的三角网测绘模式,GPS控制网更具有新的发展,其在选取网点点位方面更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及简便性,并且使用更为经济、实惠。
【参考文献】
[1]付小虎,喻建华.浅谈GPS在地籍测量控制网中的应用[J].江西测绘.2010(0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