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籍测量规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引言
为了合理维护土地的公有制,不断深入强化对于土地的管理方式,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对单位和个人的用地权属关系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计划登记。为了确保《土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准确,需要对与地籍进行测量。在地籍测量中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地籍图数据录入和建库等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勘丈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因而,为了能够更为真实的掌握我国土地基础数据资料,讨论地籍勘丈技术,提高地籍测量的精度,是极为有必要的。
2.相关概念
2.1地籍勘丈的定义
地籍勘丈是以测定土地权属界的位置、面积并反映其使用状况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它是服务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测量,也是土地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籍测量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按土地的行政范围分类,地籍测量可分为城镇地籍测量和农村地籍测量;按土地登记的种类分类,地籍测量又可分为初始地籍测量和变更地籍测量。正因为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的专业性测量,它与一般测量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专业特点。
2.2地籍勘丈方法
地籍勘丈有着自己的方法,而且方法也比较多,用于解析法地籍勘丈的方法有十几种之多。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与图形优选是进行解析法数据采集的关键,为确保待定点坐标精度,在灵活运用这些解析法的同时,还要遵循不同方法的优先级,其排序为:①极坐标法(方向线交会法);②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③平行线交会法、延长线交会法;④似直角坐标法、变形距离交会法;⑤微导线法等。
3.解析法地籍勘丈的应用
3.1解析法地籍勘丈特征
①界址点测量精度高。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允许误差,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一类地区不大于±10cm,二类地区不大于±15cm。
②地籍图测绘精度高。相邻界址点间距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其点位中误差与相邻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与0.4mm。
③测量与计算正确率高。地籍勘丈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关于界址点、线的测量及面积计算,要求100%正确,否则将会给土地管理带来隐患,甚至造成纠纷。
3.2部分解析法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采用解析法勘丈新增宗地与原宗地界址点通视的界址点距离,再用图解法勘丈新增宗地其他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原宗地界址点控制新增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新增宗地部分界址点,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对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适用不规则图形宗地,应注意精度控制)。
3.3部分解析法精度
由于宗地图中相邻界址已经丈量,虽然存在由解析法和图解法坐标反算出的相邻界址点距离与丈量距离不一致现象,但只要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符合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新增宗地在相邻界址点的控制下,通过平差,其与原宗地界址点间距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误差将减少,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4.图解法地籍勘丈的应用
4.1图解勘丈法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手持激光测距仪野外勘丈新增宗地建筑物特征点全部边长、建筑物特征点与原宗地相邻界址点距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以相邻原宗地界址点为基点,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测站改正程序功能,将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纠正到原地籍图坐标系统,展绘新增宗地界址点(适用规则图形小面积宗地,界址点为墙角、围墙角等建筑物特征点或建筑物特征点外偏一定距离)。
4.2图解勘丈法精度
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最大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0M;激光测距的误差仅由仪器本身的精度决定,而我们使用的喜利得PD系列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0.2m―70m,测量精度±2mm,因此操作误差成为测距的主要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来源于对点误差、倾斜误差,对点误差属偶然误差,倾斜误差与倾角成正比,相对误差=(1-cosA)/ cosA,当倾角3°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700,当倾角1°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6700,如果测距作业时,保持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距精度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5.对地籍测量工作的思考
5.1地籍测量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①相邻宗地测量容易产生错误,造成测量重复或漏洞,继而造成土地权属纠纷的发生。
②权属界线测量容易产生误差,也就是说挨得近的两宗地的同一段权属界线的测量数据可能有误差,导致不易管理地籍工作。
③图面的精度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由于没有整体控制,测量标准不容易统一,地籍测量所产生的角度误差和距离误差等不容易消除,从而导致图面精度低。
④面积的测量数据不可靠,产生误差,不符合实际。面积量算方法不科学、仪器老化测量失误,测量精度不够高等是导致面积的测量不准确的几大原因。
5.2开展地籍测量工作的建议
①促进测量组织的科学化、合理化。在开展较大规模的地籍测绘时,各地区应该统筹安排,通力合作,以确保测量任务按照高质量、严标准来完成,相关负责人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权属界线明晰清楚,杜绝因土地权属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纠纷。
②利用现代化科技设备开展测量。现代化测量设备具有以下不同于传统测量技术的特点:测量速度快而且定位准确可靠、比较容易操作,减轻了测量人员的负担、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迅捷准确等等,因此,这些先进技术将会对未来地籍测量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
③培养专业化的测量人员。各个测量单位必须加强对测量人员的专业化培养,促使其快速识记并且掌握先进的测量技术,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以此来保障高质量的测量工作。
④避免权属界限不清而产生的纠纷。严格按照要求明确规定测量工作的程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得到法律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测量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开展,对于籍界线问题必须慎重确定,不可马虎行事。
6.结论
总之,在土地管理规划中,地籍测量是最为关键的任务,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对土地境界、土地所属权等多项内容的准确划分。现如今,地籍勘丈与地籍测量的紧密结合,为地籍工作降低了难度,大大提高了精确性,这为土地建设工作和土地普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然而,为了更好地推动地籍测量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探索新课题,谋求新发展,使地籍测量工作更高效和更方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是一项以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为目的,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并以规定的点、线、图示符号、文字以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工厂、矿山设计与施工;矿山的储量计算;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条带状地形图一般用于铁路、公路等的设计与施工。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型、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因此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并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活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 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 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网格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整数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 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较广。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
(2) 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所以地籍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m。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籍测量队细部界址点的测定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要求高。
(4) 图上标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测量的。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标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锁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求标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比较详尽。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他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示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示。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示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费用,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的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地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对避免重复测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的同时,使测绘工作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一项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 并以规定的点、线、图式符号、文字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的目的是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含着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工作。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 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
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采集、处理和表现土地权属、位置、形状、数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籍要素的定位信息, 并以图形
形式加以表示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 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 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 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 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 因而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或地物特征点的
平面位置。
(3)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 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cm/km 时,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 5cm/km 时, 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 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格网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 )数编码, 纵坐标在前, 横坐标在后, 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 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 应用范围较广。
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 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 应用范围狭窄。
(2)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 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 所以地籍测量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 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 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 6mm , 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 8mm。
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 1mm ,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 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 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 地籍测量对细部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的要求高。
(4)图上表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 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
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量测的, 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此外, 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 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 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 比较详尽。
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 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但它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 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式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 作业依据是1993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 :500、1 :1000、1 :2000 比例尺( 地形测量规范) 》和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5.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 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 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5.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 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 缩短成图周期, 降低成本费用, 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 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割舍不断地联系。在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对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避免重复测量,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