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籍地形测绘

地籍地形测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籍地形测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籍地形测绘

篇1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目标与内容

根据最新的《铁路用地地籍测绘办法》要求,为反映铁路用地地界外相邻的关系,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项目的目标,原则上需测出铁路用地范围线以外20m内的地貌地物,为正确反映安保线与铁路用地的关系,还应测出安保线以外10m内的地貌地物[1]。

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项目主要任务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铁路用地地形、地籍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

(2)铁路用地1:1000全野外数字地形图测绘;

(3)扩能改造工程铁路用地1:1000数字地籍图编绘;

(4)扩能改造工程铁路用地宗地图制作;

(5)宗地面积量算;

(6)质量检查及成果提交。

2数学基础及依据

2.1数学基础

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投影面高程hm=0.0米,1.5°分带,Y坐标值加100公里。为与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成果衔接,应将本测区的控制点成果和地籍图成果转换一套数据至相应的3°分带[2]。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1m,计曲线的高程值的个位数应为0或5。

2.2 技术依据

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主要技术依据如下[3]:

(1) 《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

(2)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 10054―97);

(4)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以下简称《地形图式》 ;

(6) 《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2008);

(7) 《地籍图图式》(CH 5003-94),以下简称《地籍图式》 ;

(8) 《铁路用地图绘制管理办法》(铁运[2010]78号);

(9) 《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以下简称《地籍规程》 ;

(10) 《地籍测绘规范》(CH 5002-94),以下简称《地籍规范》。

3 技术流程图

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的技术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技术流程图

4 项目实施

4.1 地形测绘

(1) 控制网测量

在测区周边的C级GPS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D级静态GPS控制网,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以D级GPS控制网为基础,采用GPS RTK测量的方式进行加密,布设一级GPS 点(5秒点)和二级GPS 点(8秒点)。控制网的布设要求如下:

① 应沿铁路线按点对布设,点对与点对间宜布设成大地四边形,以此组成带状网。点对间的距离为4~10km,弯曲多的路段点对间距宜为5km。组成点对的两点应互相通视,并尽可能垂直于铁路线,点对间距应大于500m,特殊情况不宜短于300m,但应能控制住站区的两则。

② 测量铁路线段起讫点附近和各分带处附近必须布设GPS点对;县级(含县级)站区两端、中间必须布设GPS点对,点对间距宜为4km,而且能控制住站区的两则。

③ 应与国家C级GPS点进行联测,一个网联测点的总点数不得少于三个。当联测点数为三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沿黔桂铁路线的国家C级GPS点均应进行联测。

④ 当网与网之间或同一网中实行分区观测时,相邻两网之间或分区间至少应有三个(含)以上公共点。

(2) 高程测量

广西目前已建立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省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利用GPS技术和省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成果可以直接获得正常高,经理论推导和大量的生产实践应用表明:基于广西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采用D级静态GPS高程测量和网络RTK高程测量可分别代替四、五等水准测量。

(3) 图根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图根导线或者RTK 的方法进行。在测区开阔地带,可以采用RTK方法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在建筑和植被密集区,可以采用导线方法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点应选在利于保存、便于使用的地方。水泥、沥青路面打入长度5cm的水泥钉,并用红油漆以该点为中心绘直径约5cm的圆圈示之,以便长期保存。在菜地、旱地等非水泥的地方则使用木桩点,在木桩中心打入长度为3cm的铁钉作为中心标志,木桩的规格为4cm×4cm×20cm。所有的控制点应在其附近写上点号,以便查找。控制点密度在平坦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6个点(不包括支点),地形复杂、隐蔽及场站建筑区,视测图需要适当加密,最终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图根点从1开始按流水号1、2、3……进行编号,编号前面统一冠以大写英文字母G。图根点的编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同一测区内不得重号。

4.2 地籍测绘

(1) 地籍要素

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有:

(1)宗地界址点、界址线及界址点编号;

(2)各级行政界线及权属单位名称;

(3)宗地编号、地类号,地类号及地类界线绘图时可以隐藏。

(2) 地物要素

地籍图上需要表示的地物要素有:

(1)铁路线及车站的建筑物(包括其附属设施)以及作为界址线依托的地物(如路、巷子、围墙、栅栏、篱笆、铁丝网、水渠、沟、陡坎等);

(2)河流、池塘、湖泊及面积性植被;

(3)地理名称及企、事业单位名称,文字多时可以缩写(简写);

(4)房屋结构、层数及编号;

(5)地类及地类界线。

地籍图上需要表示的地形要素

(1)等高线及高程点注记;

(2)其它地貌要素。

4.3 图式符号

因地域因素的影响,图式符号的表示也因地而异。广西铁路用地全野外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图式符号应遵循以下原则:

(1)铁路线符号《办法》用单线表示,现改用双线依比例表示;

(2)部分(主要)附属设施的中心位置要加注里程数据,如车站中心、铁路桥梁、涵洞、隧道、明洞等,而且注记形式也不尽一致;

(3)地物要注记其专用名称,如车站、工区、机务段、铁路桥梁、隧道、明洞、涵洞等均有专用名称;

(4)铁路桥梁分为两个类型,特大桥、大、中桥为一类型,除了注明桥名称外,还要注记类型(特大桥、大、中桥)、孔跨、式样、材料、双线或三线桥等内容。小桥只注类型孔跨;

(5)铁路附属物名称与《地形图式》同类物名称相同,但使用的图式符号有异。如站台、仓库、雨棚、天桥、地道、车挡、信号机、转盘、涵洞、隧道、明洞、路堑、路堤、平交道口、立体交叉、桥梁等均有差异,使用时,按《办法》执行。但对里程暂不标注。

5 结束语

总之,基于铁路用地与其相邻周边土地管理权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土地管理部门,其权属问题一直处于一个敏感话题。只有完整、规范与全面的数字化地形及地籍测绘,才能准确的划分铁路用地权属界线,进而导入RGIS软件中进行空间分析,图表结合的方式更直接的反映出铁路用地的权益状况,便于土地管理部门更好地管理与使用。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cadastral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accurate data, is a huge amount of data, using conventional of measuring method of want to reach the requirement of standardization is very difficult and large scale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arts of. In this paper, will brief paper cadastral survey and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in the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is to use two kind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n avoid repeated measurement, make two complementary methods.

Keywords: cadastral;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是地籍调查,对于地籍信息的查清和搜集,包括各宗土地的质量、数量、用途、类型、权属、位置等是其重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表示对象为地表上的地貌地物,并将地貌和地物景观通过数字、文字、图、线、点式符号进行标注的技术性工作。通过点位图形库层面划分地形要素和地籍要素,使“两图”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防止重复测绘,使作业效率和成图质量不断提高。

1、 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工作是地籍测量

地籍调查与地籍图测绘这两项关于测绘方面的工作包含在地籍测量之中。地籍测量的关键是地籍调查,它的关键工作就是了解、测绘出每一土地的当前位置、归属以及土质等。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乡村的的地籍测量工作广泛的开展,全国各地对于地籍测绘的需要也快速膨胀。在政府主导下的地籍测绘往往资金充裕、时间紧凑。这些测量工作为全国的土地的管理提供了详细、精准的依据,便于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地籍测量最终要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地籍测绘的成果——地籍图。地籍图中跟我们所见的地图有相似之处,但更为详尽,有的是可见的点状、线状、带状,有的是点位相连成线等。

大比例尺地形的测绘的定义

大比例尺地形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某一项地表上的地貌作为描绘的对象,且用已有规范的点、线、面、图例的形式,以及少数的文字、数字或者注记来描述地形、地貌、地物。这项工作具有十分专业的技术性,它能够非常准确,而且客观的描述所测地区的地形、地貌,还能用三维坐标的形式绘出地形、地貌等复杂景观,因此,可以这样说,大比例尺地形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服务。

3、简述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相同点

在阐述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之前,有必要简述它们的相同点。

3.1相同的理论依据。都依据的是测量学的理论作为其技术方法和基础理论,都运用相似的仪器来测量高程、距离以及角度,从而精确定位地面界限点或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2相同的测绘原则。遵循先大局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先高精确度到地精确度的基本测图原则。

3.3相同的坐标系统和投影方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均为柯吕戈统一正形投影3℃的平面直角。

3.3相同编号和图幅分幅方法。采用相同的坐标格网,或者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廊西南角坐标的整10m数编码,用短线在中间连接后面的横坐标和前面的纵坐标。

4、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相异点

4.1应用范围不同。地籍测量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密切,主要是为了方便权属管理工作的展开,在地籍管理与土地等级制度方面具有很强的专门性。所以,相对来说,应用的范围受到明显的限制。大比例尺测量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地形图测绘方法,专业性很强,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土地规划、景观设计、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以,运用的范围相较于地籍测量要大得多。

4.2不同的测绘图形的要素。地籍测量测绘图形的要素主要包括地籍点、线、归属关系、号码、地质类型号、面积大小等与政府在管理土地过程中的作用有关,侧重点非常强。大比例尺因为主要运用于生活中,对于地表上的情况描绘的比较清楚,通常会把地表上的山脉、公路、河流、居民区、地面的海拔都会详尽的绘制出来。

4.3不同的图形内容。地籍图往往倾向于表现地表上无法看到的抽象的事物,例如土地的归属问题,所以地籍图反应出来的内容通常非常细致,也比较充分,地籍图的要求所反映的事物与事实务必一致。但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则相反,它通常会留有空白让用户自行填写一些数据、资料,以达到完善的目的。

4.4对测量点有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规定地籍图中图根的控制点和相邻的基本控制点中的误差不能够超过±0.1mm,而测站点的误差不能超过±0.3mm。对于精度的要求特别高,主要是因为涉及土地的归属问题,一旦出现错误,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在比例尺相同的情况下,地籍测量的的精度要求大大高于大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无论使用哪一种的勘测方法,都要使精度保持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要求的范围以内。

4.5依据规范、章程中不同的相关规定。平面图是地籍图测绘的主要表达方式,其所依据的国土管理局1993年专门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表现形式还会有专门的规定。大比例尺地形图是国家测绘局规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中有相应的地形表示符号。

4.6不同的测图程序。地籍图的测绘首先务必调查土地的归属,这是地籍图测绘的起点,以归属问题为基础的,没有了这个基础,地籍图的测绘就没有了意义。大比例尺的测绘则相对自由很多,不会受到这些限制以及约束。

4.7不同的测绘仪器。地籍图测量一般会使用相关的测距仪器,例如经纬仪,以及全站型速测仪来测定出地物的坐标数值。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使用的是视距测量,以及平板仪等测图。

4.8不同的工作量。地籍图测量工作量高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9 不同的测图目的。管理权属工作是地籍测量的工作目的,土地登记和地籍管理是其唯一服务的两个项目,只有狭窄的应用范围。将地表上的地貌、地物景观予以客观反映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目的,在工程施工、设计、规划工作中均有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范围。

5、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地发挥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优势。在编绘地籍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法,底图选用相同的、高精度、较好现势性的像片影像或大比例尺地形图,保证了高精度的成图,使成图周期缩短,成本费用降低,同时也是土地管理的需求得到满足,其应用前景在建制村庄、县镇地籍测量中非常广阔。在对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进行更新时充分利用好地籍测量资料。地籍测量的点位坐标,对于各类地物如墙栅、房屋、水面界线、道路等的精度均非常良好,将这些特点在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时充分利用到里面,将使成图的现势性得到有效保证。

6、结束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内在区别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地籍测量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测量方法,大比例尺的测量则相对粗糙,地籍测量将会越来越多的采用数字化的测量方式,例如,使用当今十分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装置,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等。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在地形图测绘方面联系密切,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不能将它们完全分开,尤其是在体质合一后的测绘、矿产、土地等部门,要进行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开展测量工作前,认真审视采用何种测量方法,才能高效、经济、精确地完成测量任务,避免测绘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资料

[1] 王琪.数字化测绘在地籍中的应用[J].调查与研究,2007,(04).

篇3

一、引言

目前,常州市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正处在构筑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飞速发展时期。现势性数字化城市地形图和地籍图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开展数字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最基础平台。2003年常州市政府投资2900万元,常州市规划局、常州市国土资源局经市政府批准,联合开展常州市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工程并建立常州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常州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二、问题分析

目前在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

目前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一般拥有不同年代、不同方式获取的部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格式不同、来源各异,有CAD格式的数据,也有MapInfo格式的数据,有经过编码的也有未经编码的数据等。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采用传统的图纸保存,有的采用文件方式保存,有的以数据库表的方式保存等等。

2、生产模式并行、成果形式单一

当前数字化生产模式多采用“一体化并行生产模式”,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产品制作在同一个软件内完成。但由于当前数据采集软件大多只是从软件操作的方便性出发,而较少从数据使用的角度去考虑数据组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数据成果形式单一,要么只能满足建库,要么只能满足制图,导致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浪费,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3、数据更新不力、现势性差

数据的现势性是数据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必须采用有效的更新机制。以前所采用的数据更新方式往往比较零散,更新速度慢,难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4、管理手段落后、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

由于多采用传统的文件或图纸方式管理空间图形数据,数据容易丢失、损坏和泄密,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随着图纸年久损坏,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将难恢复。

5、分析手段单一、信息利用率低

城市规划部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的分析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较为单一。而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给空间分析带来了新的方法;特别是多种信息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的支撑下可采用各种专题图来表达和分析。

6、难以深层次利用、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

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城市规划部门大量的规划和其它信息资源与基础地理信息还没有统一管理,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提供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城市信息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能通过多信息的综合分析,为制定21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7、目前勘测管理工作与国家要求的“五统一”原则有距离即: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统一的高程系统,统一城市地形图的图幅分幅和编号,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城市勘测基础资料。

三、总体目标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统一测绘成果,实现数据共享,采取地形和地籍两图并测的方法,对常州市全域航空摄影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实际成图范围为1864平方公里的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更新测绘工作(分3种比例尺):132平方公里常州市建成区(含新北区和戚墅堰区)范围的1:500比例尺现势地形图及完整的地籍图库;560平方公里范围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及154平方公里的村庄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1864平方公里范围的1:5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

1、建立一套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监理、转换、入库有效模式;

2、建立数据分层、分类编码体系,实现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

3、制定影像图生产、建库方案,满足城市DOM和DEM数据生产、建库和应用分析的要求;

4、建立开放、稳定、安全、共享、海量、连续无缝的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空间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系统;

5、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 四、实施过程

为实现建设全市范围的准确、动态、高效的共享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目标,针对目前基础空间数据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分以下六个阶段来完成:

1、常州市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

常州市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对工程分项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它涵盖了航空摄影、控制测量、两图测绘、内外业监理质检、两系统开发建设、组织架构等方方面面。

2、航空摄影、航摄底片扫描及监理阶段

航空摄影及航摄底片扫描由北京星天地信息技术研究所中标,项目监理由常州市测绘院承担,常州市规划局、常州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织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对中标单位提出的“常州市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技术方案”进行了论证,明确和规范了航空摄影的技术路线与指标,对方案中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3、数据生产阶段

由南大、南师大专家组按照科学规范的评分规则认真仔细审阅了投标单位标书,确定了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测绘工程院、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等12家作业单位。按总体设计提供的数据作业方案、数据整理方案、过程监理方案、质量检查方案和数据提交方案等要求,对地形、地籍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之成为符合规范的入库数据。

4、数据建库阶段

数据建库阶段是本项目的核心内容,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空间数据库、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的监理和入库工作。常州市规划局、常州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织邀请了省内外专家组评审,确定了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和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为数据内外业监理单位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单位。

5、动态更新阶段

动态更新阶段从数据库的建成就已经开始了,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数据的修测、补测、监理、入库更新形成一整套实时更新管理办法。

6、系统应用阶段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是基础空间数据建设社会化服务的终极目标,通过管理系统中的基础空间数据为政府提供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环保、水利、统计等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持平台。

图1 常州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Fig.1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zhou Urban Fundamental GIS

五、主要特点

1、 数据共享,一次采集数据,地形、地籍共同利用。

2、 两图并测,比分项施测节约经费约30%。

3、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严格的质量标准、优化的工作方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4、一律实行全过程招投标制度,使各投标单位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机制下,同等参与竞争,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并请两局纪检部门参加,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地完成,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在有效的监理机制下,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促进施工单位、监理、业主三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成果的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