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英语学科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93
一、英语的创新方向
(一)自由方向
学习英语犹如学习游泳,必须浸泡到水中去,在懂得漂浮的技巧后,宜投身到江河海洋中去经风浪。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这样一段对话时:
A:May I come in?
B:Yes,please.
A:Thank you.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说英语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演特长加入动作来学完这段对话,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为他们打好英语基础。但如果迈不出学以致用的一步,学生就不能自由自在地去学英语,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他们所喜欢学习英语的环境。
(二)自觉方向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觉学习是从外语学习的热情上转变来的,自觉的能力也是学生在用外语交流时养成的良好习惯。课间休息和课堂上,学生可以用外语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事情、事物,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说一句话时,不会的单词用中文,会的单词就用英语来描绘:“May father is a 警察”“He is a 中学生”等。又如,三年级学生在课间休息时A问B:
A:What's this?(B不会用这个单词来描述)
B:It's a书包。(半中半英的回答)
A:What's that?
B:It's a 钢笔。
学生在互相交流时,经常自觉运用学过的英语来描述,所以自觉方向是学生在创新方向中不可少的。
二、英语的创新操作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操作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创新操作,并及时对他们探求得出的正确答案给予肯定。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这样一段对话时,两位学生出现的创造环境。
A:Excuse me, Who’s that girl?
B:She’s my friend.
A:Is she a student?
B:No,she isn’t.She’s a teacher. She works in a middle school.
A:Is she an English teacher?
B:Yes,she is.
当他们完成对话后,教师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人的创新潜能无穷无尽,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学生在创新中记忆、背诵,做句型练习和书写训练,打破了传统的记忆、背诵词汇,创新中互相交流,相互练习英语,激励情意。有了兴趣,学习才能成功。同样,也只有学习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长时间保持,也才能养成对英语学习的永久性乐趣和志趣。
三、英语的创新记忆
外语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交际工具。说外语就要背外语,有了记忆才会交流外语。传统的记忆、背诵词汇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学生的创新记忆给了他们一个轻松记忆英语的环境。如果总是关在课堂里,抱住一本英语书,埋头苦背,那么学生将永远迈不出学以致用的坚实一步。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刻苦学习,大胆实践,创新记忆。小学生天生好奇,他们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发自身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创新。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发现问题,积极探求;有了创新心理取向,才能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有了创新氛围的营造,才能让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得以实现。所以,学生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那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呢?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让学生轮流当小教师,并要求他们想办法用自己的表情、动作、特长来表情达意,力求让同学听懂他的口语,看懂他的形体语言。模拟课上,课堂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敢于在教师、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英语口语,大胆发挥自己的特长,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
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利用英语教学的优势,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不仅是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和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实现英语创新性教学,应先从课堂教学抓起,改变应试教育所导致的哑巴式英语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着眼于考试分数,而应该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从模仿、想象入手,通过听、说、唱、做进行入门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气氛之中,让单词、句型、语音、语调环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在记忆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与创新,创新英语教学,才能最终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流利交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福丽.小学英语创新教学的思考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8).
[2] 刘利民.浅谈小学英语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 周艳玲.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2).
一、 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德育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然而,这些年来,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从浙江金华的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儿残忍的杀害同学的妹妹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疯狂砍杀4位同学……如果我们教出的都是这样的学生,未来的社会会是和谐向上吗?作为肩负着“教书育人”重大职责的教师,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步入重视素质教育、以德为先的新课程轨道上。
2. 英语教育肩负的重任
英语作为学生的主要学科,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之所以要强调“寓德于英语”必要性,是因为任何语言,包括英语都是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总是包含人们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使用语言也总是受思想情感的制约,没有思想情感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而且可以有意识的认真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和教育为己任,有目的有计划的达到“育德于心理”。
二、 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到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比如在教7B A lucky escape时,可以通过学习Justin and Paul 在和robbers成功斗争的故事,教育学生面对危险,首先要学会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能无谓牺牲自己,其次要与邪恶做斗争,为净化社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8A 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对人品格重要性的思考,教会学生对交友、择友的思考。把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学习,转化成德育渗透的途径,使文道合一,达到了德育教育、英语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 创造性的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修养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具体来说,活动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讨论和辩论等。
(1)角色扮演法 比如在学习8B An interview with an OBRIS doctor Reading时,可以让学生模拟采访,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国际慈善是如何帮助第三世界有眼疾的人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助人观。
(2)讨论法 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中隐含的道理加深了解,在发表自己观点、听取他人观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德育修养和内涵。
(3)辩论法 辩论能更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对道理理解的深刻性、及转换为自我行为的创造性。
在学习 9A The teenage problems 时,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中学生面临的压力及解决的途径”这一社会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乐观的态度对待日见严重的压力问题,极大的加速学生对正确处理问题、寻求正确帮助途径的思想内化的过程。
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关德育的思想、内容、融汇于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悟、模拟、实践,为日后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打下基础。
3. 充分利用潜在课程的优势
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潜在课程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潜在课程,指的就是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首先,要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的时间。其间,教师可以通过轻松的谈话方式,了解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困惑及模糊认识。以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小品比赛、英语演讲等等。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的德育渗透就更容易。
4. 发挥示范导行的作用
(1)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申到对生活的爱。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要注意表扬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同时也激励被表扬的学生。我们在教授Abilities中有个话题是推荐学生会主席,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展示own abilities,然后让学生推荐一个最佳人选,说说推荐的理由,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德育的有效学习。
三、 中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为对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一问题的完整认识,我觉得还有必要提及渗透中应注意的原则性问题。
1. 暗示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对外在的强迫性教育往往具有一种抗拒性心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间接性影响方式。在进行教材讲解时完全可以利用话题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说说自己,说说同学,说说班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影响。
2. 适度性原则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在英语中渗透德育,而不是教授德育。
3. 量力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4. 系统性原则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只有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所以作为英语老师要非常注重为每一节英语课设计明确的德育目标。
5. 情感性原则
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实际也最广泛的途径。英语是主要学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辅导的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心理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关系为先:创设和谐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作为课堂心理气氛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笔者认为,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只要教师调整教学方式,英语课堂教学语境就能换来师生之间真实的交流。长假过后,教师走进教室时说一声:“Nice to see you all again!”就能引发一连串的话题讨论;在圣诞节,师生间“Merry Christmas”、“Did you enjoy yourself at Christmas”之类的问候则能引出有关各国风土人情的随意交谈。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甚至强压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此话不假。
二、教材为本:挖掘心育素材
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渗透在学习内容之中的,笔者根据初一英语课各章节的具体目标、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了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如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有很多学习常规的教育内容,笔者就把它利用起来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如时间表达法的教学中,我利用时间的表达来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安排。
三、兴趣为源:诱发进取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克服在学习中的害羞和焦虑心理。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兴趣性原则,比如在课前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趣;可以用图片、优美的体态语、简笔画、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活动等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育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如用Guessing games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分享他们所获得的乐趣。要让学生看到自我价值,意识到自我潜能,由此摆脱失败的焦虑,克服自卑心理,建立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