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英语专业网络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解析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会话、协作等),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而获得。而网络环境便是其中的“情境”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利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时,考虑到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教学目标这一重要内容之外,情境创设将被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试图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突出强调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应用,突出个人或小组使用网络互动平台,如博客、微博、个人网页、社区、群空间、论坛、优酷、土豆等较为时尚而有效的交流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加以合理有效的引导,来改变以往的课堂大、教学模式统一单调的特点,变整个教学模式为多元化、现代化的、由学生自主开发利用的学习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随意由学生支配,教师成为平台的协调者与管理者,进行任务的宏观把握与分配;同时,平台形式不要求统一,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选择分配交流平台。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商务英语的听说、阅读、写作、翻译、谈判等课程展示不同的网络特点,激发学生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将语言学习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学生因为英语水平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层次水平,以致于影响到其他商务课程的学习状况,结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而且真正突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现。在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时,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网络建构学生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加强合作学习,强调高职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突出英语语言实践交流。难点是如何最有效地将英语及网络这两种融合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领域,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如何让层次水平差异较大的英语学习团体得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设计举例
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核心的英语课程如听、说、读、写、译等都将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对于英语听说课程,除了传统地从网络上去寻找好的学习资源,还可以尝试性地引导学生建立个人或小组网页,以及视频上传空间,将听力材料在此空间分享,改变传统的课堂枯燥听力练习,同时利用网络将学生口语作业表现的音频或视频情景剧等上传到网络空间,评价来自于学生及网络评论,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利用网络这一便捷丰富的手段,结合学生特点给学生布置更多新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阅读的教学,除了运用网络丰富阅读材料内容,同时也可利用网络,让学生自己创造制作个人阅读网站及期刊,让学生既是读者更是作者,使学生通过这种双重身份的体验来更为深刻地感受不同阅读材料的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课程中网络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全方位及时反馈点评学生作业的缺点,让学生组成互评小组,与教师评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而以往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较为困难的翻译课程的学习也变得简单起来,不仅翻译的学习范围更加广,而且利用网络将学生翻译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读者,强化了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此外,商务谈判的语言技能展示,也可以结合网络进行有效设计,提高学习兴趣及效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55—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08
一 引言
作为网络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网络教育质量,网络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成为网络教育领域的焦点课题之一。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网络教育教师的知能行为仍然缺乏统一的认定和评判标准。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实践中,尽管网络可以支持同伴互助和个性辅导等方式,但网络教学仍较大程度上停留在信息、知识分享和被动答疑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是网络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教师知能不仅可以提升网络教学质量,还能为网络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旨在结合近年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师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教师和学生双方认知,探究优秀大学英语网络教育教师的教学知能,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这支新型语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Berge最早界定了辅导教师的教学、社会、组织和技术四个能力维度。Anderson等提出,网络学习需要建立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和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只有当这三种临场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而辅导教师就应促进这三种临场感的建立。Shepherd将辅导教师的核心能力概括为教学、技术和创造三个维度,构成了网络教学的能力三角模型。上述为目前国外较具影响力的三个网络教学理论或模型,为辅导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近年不少国内学者也对网络辅导教师的知能组成进行建构。姜玉莲等指出辅导教师融学习导师、学习伙伴、促进者和服务专家四类角色于一身,相应地发挥导学助学能力、学习有效性组织与管理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服务能力,并对上述能力进行了等级描述。陈丽等在梳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理论和模型后提出将辅导教师的关键能力概况为教学、社会、技术和组织四种维度的能力。
综观国内外针对网络教育辅导教师知能的研究,尚在下述方面存在局限。第一,目前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推理和经验反思,缺乏实证支持,所定义的能力较为笼统,不够清晰和明确,应用困难。多数理论和模型在宏观上对教师角色和能力进行定义和分类,但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技能描述,不同能力之间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不同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也需要量化数据支持。第二,目前研究视角多以专家或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视角的探究。有文献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知会对提高学习自主性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对于有效教学方式往往存在认知差异,可能对学习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习过程,而揭示这种差异则可为优化学习过程提供启示。虽然学生认知十分重要,但学生较少被有目的和系统地问及对于教学方式的感受。第三,目前以语言网络教育辅导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尚且寥寥。国外仅有Hampel等和Compton的相关探讨,而国内此课题的研究依然空白。此外,目前研究对优秀网络教育辅导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不足。优秀教师可以发挥巨大辐射效应,探索优秀教师的行为特征将为确立辅导教师的角色和能力胜任素质提供有益参照,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三 研究设计
1 目标
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学生认知的优秀辅导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优秀辅导教师认知的其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2)学生性别、年龄和学习阶段是否影响其对优秀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认知?
2 对象
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北京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各学习中心的英语学历教育专升本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回收率为68.8%。研究还向连续三年或以上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的教师发放问卷。优秀教师由各学习中心的学生网络投票选举产生。共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为76%。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背景分布如表l所示。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的“优秀英语网络学历教育辅导教师专业能力调查问卷”。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回顾,将网络语言教育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归纳为“助学能力”、“社会能力”、“评估能力”和“技术能力”四大维度,每一能力包括若干具体技能。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重要性评估等级从“5”(“非常重要”)至“1”(“非常不重要”)逐级递减。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信度系数为0.951。研究者运用SPSS 16.0分别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GLM单变量方差分析(GLM Univariate analysis ofvariance),以回答两个研究问题。研究者还访谈了6位学生(3个年级的男、女学生各2名;其中20~30岁的学生2名、31~40岁的学生2名、41~50岁和51~60岁的学生各1名)和6位教师(3个年级的男、女教师各2名;其中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各2名)。访谈内容依据问卷结构进行逐项访谈,访谈过程录音并转写。
四 结果和讨论
1 学生和教师的认知比较
师生对四个维度30项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性都给予了较高认同(均值高于4);同时,师生均认为“助学能力”最为重要,“技术能力”的综合均值最低,在“社会能力”和“评估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上师生略有不同,详见表3~表6。
(1)助学能力。表2所列的10个构成项目的重要性均值排序中,“提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网络学习资源”在师生的反馈中均居榜首。这反映出网络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也说明网络教育中支持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一位受访学生说:“网络教育的一大优势就是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优秀教师总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难易有别,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素材,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一位受访教师说:“我会提供一些辅助资源链接,对资源的难易程度也做一些标注,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及时回复学生疑问”是优秀教师助学能力的另一重要构成,其均值在师生反馈中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鉴于网络教育“时空分离”的特点,助学行为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多位学生在访谈中强调教师的及时回复不仅“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还能“感到自己的学习时刻被关注”。
同时,师生在一些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差异。就“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水平”而言,教师比学生认为更重要。访谈发现,学生更倾向从教师那里获得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并认为由于网络条件和技术局限,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实践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其次,教师也更重视“设计和实施多样的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活动”。但受访学生表示,受工作等条件制约,他们并不总能充分参与这些活动。工学矛盾一直是困扰在职网络学习者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更加灵活。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教师反馈中,“将英语网络教学的最新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均值最低。受访教师认为目前尚无成熟的英语网络教学理论,他们的教学行为依据主要来源于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发展为教学理论,引导和解释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研究关注英语网络教学领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利尽早形成系统的语言网络教学理论体系。
(2)社会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均值在教师反馈中名列第二(表3),表明多数教师视师生沟通为优秀教师的重要专业能力。一位教师谈到:
“需要让学生感到容易接近,学生才更容易向你请教,从而及时避免潜在的教学问题”。另一位教师说:“要想拉近师生距离,需要富有耐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鼓励”。对学生的访谈也证实,优秀教师往往“善解人意”,也更有方法鼓励师生交流。正因如此,
“明确师生和生生间的沟通渠道”的均值在“社会能力”的各构成项中名列第一。“通过多种沟通工具与学生保持定期互动”均被师生视为优秀教师“社会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其均值在师生反馈中分列第二和第三。学生访谈提示,教师能否以各种形式保持与学生的定期互动,会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学习者的“孤立感”,对维持和提升学习动力起到积极作用。
尽管师生双方均高度重视互动,但“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工具保持定期互动”两项在教师反馈中获得了更高的均值。访谈教师反映,一名辅导教师往往需要指导数量较多的学生,因此更倾向鼓励生生互动作为师生互动的补充。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在职学生时间较难协调,学生之间的沟通更经常涉及学习之外的话题。鉴于此,如何培养基于网络学习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性学习,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虽然有研究肯定教师给与学生情感支持的意义,但此次调查显示“洞察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的均值相对较低。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成人学生已经具备较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而要求教师对诸多学生个体的情绪都洞察分明,有些不切实际。受访教师也认为,学生情绪问题的主要根源是“隔绝感”和“孤独感”,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保证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很大程度减少学生的情绪问题。
(3)评估能力。“评估能力”的综合均值在学生反馈中列第二,在教师反馈中列第三(表4),表明学生比教师更重视后者能否对自己的学习成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该纬度下,师生在前三项最重要的能力构成上意见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评提供及时反馈”。学生在访谈中说,如果反馈不及时,他们对错误的印象会模糊,无法及时改进和提高。有研究表明,网络教育中反馈的时效性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乃至提升学习绩效均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反馈语言明晰具体,肯定进步,提出改进建议”。受访教师均强调提供明确具体的改进建议的重要性。有学者发现网络教育中书面反馈越清晰具体,对学生的帮助越大。第三是“综合网络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学习表现”。随着“以评促学”理念被逐渐接受,师生也更多倾向不单凭考试成绩,而以学习过程来评价学习效果。在监控学习过程方面,网络平台正好可以发挥作用,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轨迹,为教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在“实施与学生工作经历相关的作业或考评方式”及“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提供多种考评方式”两项上,学生反馈更积极。一些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考察与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在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学生建议综合闭、开卷考试、学期论文和项目设计等多种评价形式,以满足网络成人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教师对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则更谨慎,认为目前尚较少在语言网络教学中开展此类尝试,实施前需充分实验和论证。
(4)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在师生反馈中的综合均值在四个维度中排在最后(表5)。访谈中,多数老师认为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虽不可或缺,但重要性略逊于其它三个维度。学生认为教师并非专业技术工作者,只需使用工具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即可,遇到技术困难,他们希望教师告诉他们如何向学习中心求助。技术运用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和助力,是网络教育辅导教师必备能力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秀辅导教师往往在助学、社会和评估三个纬度的专业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同传统教育一样,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更依赖教师对学生学习、交流和评价方面的支架作用。
2 学生性别、年龄和学习阶段的影响
网络教育对象背景的多样化是否影响其所倾向的优秀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年龄和学习阶段均对学生认知产生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影响,详见表6和表7。
一、视角、文字与表达
“视角”是叙事学中常用的术语,简单地讲,就是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视角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小说的关注从重视道德意义忽略形式技巧开始转向了关注小说本身的叙事技巧上,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福楼拜与亨利·詹姆斯就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的叙述技巧上来。珀西·卢伯克在《小说技巧》(1921)中断言小说的复杂表达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视角问题,而马克·肖勒在《作为发现的技巧》(1948)将视角提升到“界定主题”的位置。[2](p52)可以说,视角在小说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位置。
与电影、戏剧不同,小说的视角需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而在特定的视角下的叙述文字一般总是同时涉及叙述者和感知者,在自看自说的全知叙述中两者合二为一,而在用人物感知代替叙述者的观察时,两者则相互分离。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明确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谁看”和“谁说”的概念,廓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用“focalization”(聚焦)代替“point of view”(视角)。热奈特区分了三大类聚焦模式:第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第二是“内聚焦”;第三是“外聚焦”。[3](p129-30)叙述者采用不同的聚焦模式,从而给予故事不同的呈现方式。叙述者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对故事聚焦,也可以通过人物的眼光对故事聚焦。叙述者用人物的眼光代替自己的眼光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物视角。不论哪种情况,控制视角的都是叙述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它不仅属于话语范畴,也具有故事层的属性。[2](p56)
如上文所述,视角体现在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上,或隐或现地穿插于叙述者的叙事话语中,小说为了追求不同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表达特定的叙述视角。由于视角的选择与叙述者选择的观察位置或角度有关,同样的事件因为叙事角度的差异在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画面,激起不同的情感体会,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审美价值。因此,小说翻译过程中,视角的判定和传递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视角的选择往往决定于原文作者意图,译文与原文视角的偏差将会影响译文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构建和对作者意图的正确认知,出现所谓的“假象等值”,即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体相同,但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较远。[4](p11)
二、原文中的视角切换及译文重构
台湾作家蔡素芬的《烛光盛宴》书写方式独特、架构完美,如诗般的语言和文字,受到了众多大家的
转贴于
追捧,故事叙事样式新颖,呈现出一股低调的炫技神采。作者的观察功力如同“刻进脑子里去”,十分了得,而沉淀后所孕育出的文字,更是令人感佩。汉译英部分所选片段,采用时稍有改动,长度仅169字,但描写十分细致,视角切换自然,颇显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要考生在30分钟之内完成语言转换,着实有些难度。
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画线部分为要求考生翻译的内容:
泊珍到偏远小镇的育幼院把生在那里养到1岁的孩子接回来。但泊珍看他第一眼,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令她晕头涨脑,这一岁的孩子脸型长相如此熟悉,她心里的第一道声音是,不能带回去!
①痛苦纠聚心中,眉心发烫发热,胸口郁闷难展,胃里一股气冲喉而上。②院长说这孩子发育迟缓时,她更是心头无绪。③她在孩子所待的房里来回踱步,这房里还有其他小孩。④整个房间只有一扇窗,窗外树影婆娑。⑤就让孩子留下来吧,这里有善心的神父和修女,这里将来会扩充为有医疗作用的看护中心,这是留住孩子最好的地方。⑥这孩子是她的秘密,她将秘密留在这树林掩映的建筑里。
她将秘密留在心头。
译文1:
①tortured by the pains gathering in her heart,she felt something was burning between her eyebrows.her chest was brimmed with depression which was likely to run out of her throat at any moment.②she could not think clearly any longer when the headmaster told her that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③she strode up and down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stayed with other pals.④there was only one window in the room,out of which some shady trees were whispering.⑤“just leave it here”,she told herself,“this is the best choice by far,for there a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in this place which may also be renovated into a medicare center”.⑥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 would be kept in the buildings behind the woods.①
译文2:
①overwhelmed with grief,which made her suffocate as if her throat was stuck by a current of air bursting from her stomach,she felt it burning between the eyebrows.②when the hospital president said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growth retardation,she was at a loss what to do.③she paced back and forth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and some other children stay.④it’s a one-window room out of which the shadows of trees were dancing.⑤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this was the best place for her child to live,because there we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and it would be expand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edical care center.⑥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 she kep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②
转贴于
纵观原文,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方式叙事,但是其中视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申丹指出:“在传统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来叙述,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常放弃自己的眼光而转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述。”[5](p201-202)因此,在看待故事的叙述时,需要分辨清楚是采用故事外叙述者的旁观眼光还是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而叙述眼光的转换,往往暗示叙述距离调整,对加强主题意义和增强审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原文句子(共6句,分别标注为①—⑥),比照两个译文作逐一分析。
就原文而言,叙述者从全知视角叙述“泊珍”去育幼院接孩子,当看到“孩子”,描述了聚焦对象“泊珍”的感受——“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以及她的反应——“不能带回去!”,但所有这些都是从外视角叙述的,叙述者只是记录的摄像机。但在要考生翻译的这段文字中,一开始的①句,“泊珍”就从聚焦对象的位置转换为聚焦者,直接叙述自己的心中感受。这样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这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更贴近这位主人公。但是如果对照一下译文,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译文采用的视角依然是叙述者的全知视角,1①与2①的主语均为she,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然保持着上文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用心安排的人物视角失去了作用,其内心活动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生动。译文尽管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其指称含义,但语用与言内意义出现较大损失,实为一种假象等值。
为什么说①句的视角转换在叙述上如此重要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叙述者借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真实感,激起读者对人物的认同;二是叙述者借助人物视角叙述,让读者直面“痛苦”的发生发展过程,绕开叙述“痛苦”的作用效果,避免了肤浅地告诉读者人物痛苦到何种程度。叙述者选择“痛苦纠聚心中”而不是“她感到痛苦”这样的表达方式,正是基于此。但很不幸的是,原文所避免的恰巧在译文中得到强化,如1①使用了tortured,2①使用了overwhelmed等词汇来描述痛苦的作用效果,两句都使用she做主语,强化了叙述者的外视角,译文因此更多地进入了客观叙述层,相应地弱化了人物的主观心理感受。要较好地再现此处叙述视角切换所起的作用,就必须放弃外视角主语she,以主观心理感受“痛苦”为主语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才能让译文读者也能获得相同的视角效果。
上述两种译文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可能与原文②—④句叙述者又切换回全知视角有关。也许作者切换如此自然而逃过了译者的法眼或令译者无所适从,被迫选择全知视角。但无论如何,应该明白此处切换都是完全必要的。叙述者如果继续采用人物视角,就势必要不断描述其内心的痛苦与斗争而有失含蓄,以致啰唆;而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的眼光就转向了人物内心以外的地方,首先是院长的话,接着是人物的动作反应,最后是窗外的树叶。这样既客观地描写了人物的反应,为下文人物内心作出决定做好过渡与铺垫,又舒缓了紧张的叙述节奏。因此,②—④句翻译,不仅仅是视角的把握,还有叙述节奏的掌握,在断句上应有所调整。从全知叙述的角度,把人物听到院长的话之后的情绪作为一个层次,把在房间踱步作为另一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也可以合二为一),而把窗外景色的描写单独作为第三个层次,契合了人物从痛苦无绪到最终作出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实现了故事叙述的顺畅过渡。
在原文⑤—⑥句也有类似的切换发生。⑤句叙述者采用了人物视角让人物的思想自行展示出来,形成自说自话的内省,读者被引入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直面“泊珍”的内心斗争过程,叙述者有效地调整了叙述距离,使读者在心理上向“泊珍”靠拢。到⑥句,又切换回来,改用全知视角,该句中出现了“这孩子是她的秘密”的评论,这个声音是画外式的,是来自叙述者;但这种基于叙述事实发表的评论,往往表达了叙述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相呼应。译文1明显注意到了这次的视角切换,将⑤句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改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翻译出来,并添加了语义衔接成分she told herself。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处理方式,但原文使用的是自由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在现代英语中主要用来描绘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人物是不会说出来的,不能用直接引语叙述,叙述者借用自由直转贴于
接引语将之剖示或呈现出来,揭示了人物生命内在的丰富景象、立体性格,深化了小说的内容深度。译文因此完全可以与之相同,也采取自由直接引语,在与叙述话语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况下,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眼光和情感。而译文2则根本上忽略了这一切换,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使用了一个祈使句:“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令读者错误地以为人物直接作出了决定,而不是如原文那样,还存在着心理斗争的过程或者说是个自我说服的过程。并且把其内心活动都变成了客观的描述,直接使用了表示客观的一般过去时,将内心活动事实化了,误导译文读者以为这是叙述者认同的事实,是叙述者和人物共同具有的客观眼光。
基于上述分析,我对原文画线部分试译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a bitter feeling came over her heart along with a sense of burning felt between the eyebrows,leaving her feeling suffocated inwards,as if choked in the throat by a current of air gushing out of her stomach.she felt even lower,when she was told that the child was suffering from stunted growth.she paced up and down in the child's room,where there were some other children.this was a room with only one window,through which one could see the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just leave him here,she tried to convince herself,to the care of those kind-hearted priests and nuns,for the nursery would be turned into a care center with medical function and it would be the best choice for him.the child was her secret,a secret she lef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
三、结语
视角作为叙述学中的重要术语,因在小说中通过文字来体现,天然地与翻译实践紧密相连。叙述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它不仅具有故事层的属性,还属于话语范畴。叙述视角的切换,常常是叙述者特定意图所致,与小说的主题意义密切相关,体现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因此,随意扭曲或改变原文的视角,轻则造成“假象等值”,重则破坏小说原有的美学价值。只有充分把握好故事的叙述视角,区分故事的叙述声音和叙事视角,辨析视角的转换调节,根据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文本世界。译文越贴近原文叙述视角,这个世界就越能在译文中得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