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超级秘书网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2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确保农村粮油自给总体平衡,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3亿斤左右。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新建以“四百万”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基地30万亩,改造经作中低产园10万亩。深入开展标准经作园创建活动。

——高效生态农业突破发展。建设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0年达80%左右。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2014年增长25%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着力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高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旗帜,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一是现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生产绿色有机化、加工清洁无害化、园区生态循环化,实现生态优良、高效、富民目标。二是根据山地自然状况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广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三是推广地膜覆盖等保护性栽培、名优新特品种及经作无性系繁育、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绿色植保病虫统防统治技术、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设施农业栽培、绿色有机果茶生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名优特色水产品种人工繁育和大水面增养殖等十大技术。

(二)实施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坚持稳定做大规模,主攻质量增效。一是稳定壮大规模。2015年全市新增“四百万”工程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以上。二是在改造低产园地上下功夫。推进设施配套,着力改土、改水、改良种。三是在建设精品园、高效园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高效茶园、精品果园建设。四是把基地当景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初步建成丹江口环库区和竹房城镇带两个百公里生态休闲农业长廊。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从2015年起,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0亿元和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的目标。着力推进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即: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郧阳)长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郧阳)农特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竹山县特色粮油加工园、竹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茅箭)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丹江口水产业及水产品加工园区和(郧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等3个产值过百亿元,其它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突破50亿元。盘大做强龙头企业,狠抓企业挖潜进规,新培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以上。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有序开展对口协作,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四)实施农业精品名牌工程。坚定不移的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围绕打响“国字号”品牌。即着力打响“武当道茶”等全国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坚持政府奖励制度,认证10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业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加大与华中农业大学科技、人才、项目合作共建力度,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协作攻关,围绕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柑桔、蔬菜、食用菌、红薯、魔芋、桑蚕、水产等特色产业,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质量标准、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重点培育科技型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六)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系统调查体系,开展供求、营销、价格等监测预警,研究重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堰中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三是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培育农村现代物流,市建物流园(中心),县(市)建配送中心,乡村建连锁经营店和合作社。四是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篇3

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实现52.4亿元,增长17.7%;畜牧产值实现24.4亿元,增长29.3%;占农业总产值的46.6%;粮食总产实现23.2亿斤,增长7.3%。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烤烟面积4.6万亩,烟农实现收入9100万元,烟叶特产税实现2007万元;林业产值实现1845万元,增长12.9%,森林覆盖率达11.5%;生猪、肉牛、大鹅饲养量分别发展到242万头、26.1万头和510万只,分别增长11.5%、6.1%、25%,拉动农民增收7.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共实施重大工程项目17个,特别是总投资2.66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对兴福灌区长山支干和兴和灌区各类渠系及配套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硬质化渠道55公里,增打改造机电井456眼,架设配套输电线路45公里,平整土地3.9万亩,组建农机合作社21个,投资额度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功能配套之完备,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2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长期以来,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盐碱化、沙化、退化)”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后劲不足,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1 科学区划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相一致的原则,根据地域分异性,把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农业区。

2.1.1 西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以农业为主,气候条件比较湿润,降水较多,地形条件比较复杂,东部丘陵,中部漫川漫岗,西部地势低洼。我们提出的治理模式:培肥地力,大搞生物、能源开发建设工程,建立高产稳产田。主攻方向是:调整作物布局,以玉米、大豆为主栽作物;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建立本区养鱼基地;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加快能源(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粮林牧企、渔瓜果菜、庭院经济”等综合经营型、能源型生态模式。

2.1.2 中部冲击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位于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特点是地势低洼,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好。在种植业上我们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建立优质米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并建成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上,利用我区境内六河九岸及渠、堤旁等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在畜牧上以发展生猪生产基地为主,利用沿河的天然牧场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在渔业上,对自然沼泡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大上养渔业,扩大精养面积,形成我区重点养鱼基地。

2.1.3 北部丘陵漫岗生态农业区。该区特点是地势较高,无霜期短,地形复杂,东部丘陵、西部河漫滩,丘陵坡地之间有荒沟,水土流失严重。我们重点加强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以农为主,粮林牧企并举,坡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框架结构。在工程措施上,丘底缓坡横山打垄,漫川漫岗陡坡修筑水平梯田、缓坡梯田,建立较为完善的农田周围、路渠两侧,梯田坝堤防护林体系;在耕作栽培措施上采取深松或浅翻的土壤耕作方法,保持耕层土壤;在生物措施上通过大力发展生猪、黄牛生产,实现了以牧促农、以农保牧的良性循环;在水利设施上强化利用维修东津、后八等大中型水库,提高蓄、堤、灌、保的能力。

2.2 重点推进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途径,要把握重点,下大力气抓好影响全区生态系统大循环改善的几项重点工程。

2.2.1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粮经瓜菜工程。

2.2.1.1 以位于呼兰河、诺敏河之间及呼兰河南岸、诺敏河北岸的狭长区域(包括双河、秦家、五营等乡镇)为中心,大力推广旱育稀植配套技术工程,充分发挥该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区水稻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5万亩,年产稻谷50万吨左右。

2.2.1.2 以北林、东兴两个城郊办事处为中心积极发展日光棚室蔬菜生产工程,现已发展露地及地膜蔬菜50万亩,日光棚室面积达26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2亿公斤左右。

2.2.1.3 实施以垂直结构工程与时间结构工程有机结合的“玉米间作矮棵作物的通透栽培技术”,形成了粮粮、粮薯、粮菜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每年推广应用10万亩左右。

2.2.1.4 以红旗、西长发、永安等乡镇为中心的“瓜类提前、延后栽培技术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土地,延长和加大瓜类供应的时间和区域,成为我区新的农村经济生长点。

2.2.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水平,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一是投资2.66亿元建设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吉炳轩,全国财政、农业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以及省内外考察团,先后到项目区进行了检查指导和考察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赞誉。二是有计划的对老的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对全区264公里的防洪堤进一步加固,增强了排灌功能;提高了5处自然灌区、1处抽水灌区、25处机电抽水灌区的灌溉效能。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使全区大部分土地形成渠系相通、设施配套、排灌自如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2.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我区在继续狠抓育苗的基础上,注重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以及实施“三田(梯田、条田、方田)”、“四旁(路旁、村旁、水旁、宅旁)”绿化工程等项目。在漫川漫岗平原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建立起一个以田、路、村相联,网带片结合的南北35公里,东西7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在低洼、半低洼地区,因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面积营造薪炭林,辅以用材林、经济林,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在低缓丘陵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重点发展水保林,用材林。全区林地面积达41万亩,农田防护林6.0亩,水土保持林1.6万亩,薪炭林16.1万亩,防护林总长4500公里,网格田(500米×500米)9700个,森林覆盖率达11.55%,这样的森林生态格局,对防风固土、保持农田、涵养水土、优化农业宏观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4 加强区域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工程。我区有281万亩耕地,其中平岗地142万亩、低洼地108万亩、坡耕地31万亩。由于十年九涝,旱田作物几乎连年受灾,“洼改水”是改造我区中低产田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对50万亩中低产田的“洼改水”,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相应治理。治坡分三种情况:缓坡长坡地采取调整垄向,多松少翻的耕作措施,修筑地埂、挖截流沟营造灌木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坡度较陡的耕地采取梯田、条田制;对那些坡度很大,黑土层薄、产量低、边远不易管理耕地,采取逐步退耕还林,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我区四方台镇的梯田区、张维镇的条田区,永安镇的涝区综合治理等区域正在形成规模。

2.2.5 促进良性循环的畜禽基地建设工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建立农林牧协调的复合农业系统结构,我区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首先从活跃畜禽产品市场入手,完善销售体系,先后兴办18个大牲畜交易批发市场和21个畜禽产品中介组织,完善了外销市场;第二,加快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进南京雨润、国外康达尔等集团企业,年可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生猪300万头、肉鸡和大鹅500万只以上;第三,建立相应的子系同工程―基础母本工程,为社会提供了的优良母畜、种畜和种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畜禽培养―商品畜禽养殖―加工―销售”的畜牧业经济产业化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