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产业园道路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进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国以文化、文明带动发展的进程在加速,在各地盲目上马产业园区的同时,也有一批及越来越多的产业园由于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顺应务实潮流,成为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引擎。综合科技、新型软件、新型物流、动漫游戏、电子商务、“互联网+”、环保等科技产业园区在经济建设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园的过去与现在
如今的产业园,尤其是我国的产业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长期或短期发展规划与政策、为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而划出的一块区域,在这片区域中,集聚大量企业或产业,并具有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等优势。
产业园因其恰好赶上国内城市建设新区的热潮,被迅速推广,尤其是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过这一批随风而起的产业园在后来的发展中命运不尽相同,有的成为国家级示范产业园,有的则沦落为一个房地产商用于圈地的项目,还有的在风潮过去之后停止建设。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等地产项目的再度升温,产业园的建设又被再度提起,在有关产业园建设的新闻中,动辄出现“全球最大”、“国际首个”、“世界领先”等字眼,这固然对宣传产业园的优势有推动作用,但如若不调整发展方向及策略,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比当时更好。
这一问题在文化创意类产业园中尤为突出,尽管如今国家极力想要摆脱“山寨”、“仿制”、“抄袭”等帽子,且东部沿海城市中确有建设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而这一切也挽救不了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景气的局面,投资少、消耗大、经济转化效率低、抄袭现象屡禁不止等诸多现实,造成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在喧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就再也没了下文,等它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只有各种的负面消息。
相较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惨淡经营,高新技术类产业园算是产业园中发展最好的一个类型。这同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同时高新技术类产品由于自身的技术门槛,造成仿制、抄袭的门槛较高,因而对于开发商及当地政府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了他们进行产业园建设的重点。
如今产业园的前缀五花八门,除此以行业命名的产业园外,还有都市产业园、海造产业园等一小部分产业园从名字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房地产商的入局,使产业园的建设与质量良莠不齐,似乎随便圈一块地、建设几栋厂房、引入数个企业便能够堂而皇之的称其为某某产业园。
我国的产业园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脱缰式发展中,迎来了莽荒时代,这并非对产业园建设的否定,建设产业园的地产商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管理产业园同建设产业园相比,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那些跟风者们,出发点不是怎样建设好产业园,而是如何在这一笔买卖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像上文所提,相信,随着综合治理及务实之风的兴起,对产业园区的各种诟病也将大大减少,产业园区也将与其他产业一道,产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明星。
产业园的未来,找对方向后重新起步
如今的产业园正在朝不断优化的道路上行进,但是,找准方向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产业园已经出现了细分的趋势,这在总体上对于产业园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管理上,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队伍,代替之前自由散漫的自发式管理甚至不管理。即使在投入上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这对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是有有利的。再就是先期可以进一部分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较好,能够帮助产业园快速地收回成本,后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兴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配合园区的多样化经营。
在土地租金上,不能定得过高,以失去同相邻产业园的竞争优势。这是租金高导致园区土地闲置是目前许多大型产业园特别是一部分国家级产业园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政策的稳定性同样值得所有开发区注意。如果说土地成本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尚能忍受,那么政策的不稳定则是犯了企业发展的大忌。这里的政策既有土地政策也有纳税政策,许多产业园在建成之初,由于有政府的推行以及支持,在纳税上通常会向入驻产业园的企业倾斜,进行减税甚至免税。然而有些地方在看到园区企业每年巨大的盈利能力之后往往会改变现有的减免政策,甚至有的园区仅将这种见作为诱惑企业入驻的一张空头支票,承诺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1、建成新型建材产业园150亩,企业3家,其中建材完成2013年当年亿元开工、竣工考核验收,目前、业丰、华美3家企业都已经被培育成为规上工业企业。
2、建成轻工轻纺产业园100亩,企业2家,其中纺织项目于2012年三季度通过亿元开工、竣工验收,验资额1.2亿元,现已试投产
3、建成机械加工产业园250亩,其中核心项目齿轮建成一期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已安装国内最先进的齿轮制造设备120台,完成精车---齿轮加工、热处理---精磨工序,现已投产,并通过亿元项目开工验收,将于2012年12月中旬接受亿元项目竣工验收,二期将增加锻造---正火工序,进而形成完整的齿轮制造工艺
4、建成食品加工产业园100亩,总投资2.4亿元的牧香源屠宰项目5月进场施工,目前厂房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内部土建和办公楼建设,年屠宰量达3000万羽
5、彩印包装项目已于9月份进场施工,目前主厂房地基出正负零,正在进行厂房主体建设,办公楼同步建设中。普朗克生物科技项目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即将进场施工。
6、2012年3月,启动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计划建成2层标准化厂房9栋,目前已建成6栋,重点引进齿轮上游原材料锻造和齿轮下游应用行业。
二、基础设施:
一、项目概况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位于牡丹江市区东部,囊括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铁岭河镇产业区、光伏产业园区以及东部产业新城,同时还包括桦林镇、青梅村,形成牡丹江市产业经济集聚区。
二、核心问题
1.市场背景的“不确定性”。市场背景的不确定表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不确定,传统园区规划的空间布局如何灵活适应市场变化,避免蓝图式规划建设的资源浪费?
牡丹江市第二产业基础较弱,园区各类设施短缺,城市产业品牌影响力较小,吸引力有限。如何快速实现园区的基础积累完成品牌建设?
2.产城一体的“回波扩散”。综合周边利弊条件,产业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关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考虑。鉴于二者的空间距离,园区与市区满足“回波―扩散”效应。
园区发展初期,如何增强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互动关系,承接市区各类服务设施,促进园区初期的快速发展?园区发展后期,如何避免对牡丹江市区的过渡依赖,完成园区新城式独立发展?
三、解决策略
1.面对市场背景“不确定性”下的确定策略
(1)招商方向确定。结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牡丹江自身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吸引石化、医药、能源产业,相应引进汽车装备、新型材料及森林相关产业。
(2)发展路径确定。规划园区主体空间布局划分为综合性产业区以及分类产业片区,以集约发展为主导理念。园区建设初期,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放宽招商企业规格,安排企业进驻综合片区,迅速形成规模效应。通过综合片区建设引导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园区管理体制,形成园区初期品牌影响力。
(3)投入产出确定。规划明确产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比,结合国内相应城市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比例,确定适合牡丹江市的产业投入最低数据为5000万/平方公里,并实行限量供应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相关企业,避免园区发展走上土地资源浪费的路子。
2.面对产城一体回波效应下的互动策略
(1)空间分步发展。园区发展初期以承接市区市政社会服务为主要服务来源,依托青梅大桥加强与市区交通联系,提出青梅村为初期集中建设空间,强化市区扩散效应促进产业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功能联系,相应产生的回波效应则能促进牡丹江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2)软体扩散发展。成立园区独立管理机构,架构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体系,避免与牡丹江市区管理机构的混杂交叉;
鼓励市区各类服务型企业(律师事务所、酒店、物业公司等)及机构在产业园区设立办事处,形成园区独立的软体服务体系。
四、规划空间结构
1.用地空间结构。形成园区主体结构为“丹江北去,水绕三园成一体;国道南来,带动五区抱青山。”牡丹江自南向北,串联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铁岭河镇产业园以及北部光伏产业园三大园区,形成以产业新城为服务核心,促进三大园区一体化发展,构建牡丹江工业产业集聚区;201国道自北向南,联系牡丹江产业集聚区与辽宁沿海地区的联系,提升了牡丹江产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五区抱青山,结合园区可确定因素,划分新城空间结构,既避免了园区建设的资源浪费,同时优化了牡丹江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空间生态结构。
2.道路交通结构。园区重点设置三个层次的道路交通,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以及综合性道路,其中以交通性道路为设置重点,结合201国道贯穿园区,形成园区交通环路,一方面确保园区交通结构完整,另一方面避免初期交通建设浪费。生活性道路分期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灵活性。
3.公共交通系统。充分依托现有牡丹江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采用TOD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一方面加强与主城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园区发展的瓶颈。TOD模式主张城市规划应布置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支持系统,以公交系统节点作为园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基础。
4.生态系统结构。为了塑造基地的生态特色,对基地内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主要形成了:“依山就势、分团抱绿、显山露水”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园区独立发展为新城的基础。
5.文化系统建设。结合青梅山核心山体,打造产业园区“大盆景”,保留山体自然涵养和生态游憩场所,营造可亲近的园区山林空间,同时促进生态型绿色经济的发展,丰富园区各类文化设施建设。
园区分割廊道在满足自身生态低冲击的基础上,设置各类小型文化场所,形成园区文化廊道,同时兼顾园区文化串联功能。
五、结语
城市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战略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从战术层面加以重视。市场背景下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明确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以确定因素为抓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需要综合周边利弊条件,因势利导,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范围的要素支持,减轻政府负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