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0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篇1

课程代码:008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

A.需求增加 B.需求量增加

C.需求减少 D.需求量减少

2.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

A.土地、劳动和资本 B.土地、自然资源和风力

C.土地、劳动和金钱 D.土地、机器和风力

3.下列商品中,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

A.高档服装 B.粮食

C.苹果 D.电视机

4.作为市场价格接受者的厂商是

A.完全竞争厂商 B.完全垄断厂商

C.垄断竞争厂商 D.寡头垄断厂商

5.政府为了扶持某个行业而对该行业产品制定的价格为

A.限价 B.最低限价

C.均衡价格 D.供求价格

6.一种所有决策都由政府来决策的经济,被称为

A.混合经济 B.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 D.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7.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下列哪项是支出之一?

A.利息 B.利润

C.投资 D.工资

8.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于

A.总供给 B.总需求

C.总收入 D.总投资

9.根据萨伊定律,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最终能达到

A.充分就业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D.供求失衡

10.垄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产品价格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属于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预期的通货膨胀 D.结构性通货膨胀

11.等成本曲线向外平移,意味着

A.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了

B.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且两种要素的比价发生了变化

C.生产要素的价格没有变动

D.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但两种要素的比价未发生变化

12.可变投入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称为

A.平均产量 B.边际产量

C.平均可变产量 D.总产量

13.在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中,生产的短期和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所有生产要素

14.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厂商组织形式是

A.股份制公司 B.家庭企业

C.合伙制企业 D.国有企业

15.汇率上升,能

A.促进进口 B.促进出口

C.对进出口没有任何影响 D.对贸易收支没有影响

16.减少失业的政策,很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是

A.物价上涨 B.物价下降

C.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D.对经济没有影响

17.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A.存款是负债,贷款是资产 B.贷款是负债,存款是资产

C.存款和贷款都是负债 D.存款和贷款都是资产

18.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国民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19.当其它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时

A.总产量会一直增加 B.总产量会一直减少

C.总产量先增加后减少 D.总产量不变

20.不属于政府转移支付的是

A.失业救济金 B.对贫苦家庭的补贴

C.出售政府债券的收入 D.退伍军人的津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导致生产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A.需求的变化 B.投入品的价格变动

C.生产技术的变化 D.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E.企业组织的变化

22.使用人均实际GDP指标衡量发展有下述优点

A.GDP的核算方法和规则已被广泛接受

B.几乎所有国家都有GDP的统计数据

C.GDP的持续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D.GDP忽视了收入分配问题

E.人均GDP水平与死亡率、升学率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其他指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3.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

A.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厂商 B.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C.短期一定亏损 D.进出行业比较容易

E.厂商生产有差别的产品

24.在有关GDP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B.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C.GDP是流量的概念 D.GDP是存量的概念

E.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25.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

A.个人所得税 B.公司所得税

C.失业救济金 D.福利支出

E.农产品维持价格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超额利润

27.边际消费倾向

28.流动偏好陷阱

29.混合兼并

四、计算题(本大题8分)

30.已知某厂商生产成衣,购入原材料20000元,交纳增值税3400元,交纳房租400元,保险费200元,购进一新设备20000元,支付工人工资10000元。求企业的不变成本(TFC)、可变成本(TVC)和总成本(TC)。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1.请作图说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并解释其原因。

32.简述结构性通货膨胀。

33.请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篇2

中D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68

现实背景下,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国政治力量的角逐,使得全球正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各种力量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或者合作,或者竞争,使得世界在和平与动荡中前行,突发事件已逐步摆脱传统的自然灾害领域,越来越带有人为的特点,群体性冲突以及事件处于多发期,而且破坏性力量愈趋强烈,且带有跨国,跨领域的特点,显然,新形势下,由科层制应急组织向新型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转型愈发迫切。通过在知网搜索应急网络组织关键词,仅出现少数几篇相关文献,针对性研究的成果甚少。基于此,笔者将从内涵、意义及理论基础三个维度对应急网络组织治理进行初步探析。

1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内涵

孙国强认为,网络组织治理必须明确其治理主体(网络合作各结点),治理对象(构成组织的各类要素),以及治理过程(基于自觉的弹性管理)。杜军等在结合网络组织、应急管理等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应急网络组织是围绕应急事件而建立起来的层次化网状虚拟组织,并由实体形式的应急成员组织以及把这些组织串联在一起的各种联系机制与联动流程构成,当突发事件由常态演变为战态时,需要形成协作应急中心,来进行应急活动的高效执行以及应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消耗,进而提升应急产出绩效。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区别于一般层级组织管理,是多主体(政府,社区,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平等参与的共同治理,等级与权威被大大削弱,更多的是权力的分配与共享,同时有着十分清晰的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并为此共同制定一系列能自觉遵守的规则、制度以及非正式安排,并不断的优化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过程,减少治理费用,提升治理的可塑性,从而使应急的综合产出最大化。

从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概念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出几个方面的特性:(1)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客体是应灾体,即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的多元主体,而且在灾害应对中表现得较为强势;(2)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应急行动主体,政府扮演主导角色,但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互相强制,同时依据应急对象的状态变化,政府和其他应急主体的分工也会动态调整;(3)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权力机制发生变化,应急网络中各结点共享权力,权力的分配与使用已专门有相关的制度规定,没有权力垄断的局面,没有单一决策现象,应急决策必须依赖共同而有效率的磋商产生;(4)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必须依赖各成员组织的互相信任,只有各成员组织间充分建立信任机制,维持信任关系,进而最大程度凸显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功能,降低信息传递与磨合成本。

2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研究意义

杜军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了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功能意义,认为其能有效的克服科层制组织治理的失效,包括降低应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应急管理费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研究意义带有明显的现实性与理论性。

2.1 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爆发的复合型、不确定性特征,已对公众安全构成了明显的冲击。传统的科层制应急组织(政府单干或垄断)因其固有的治理缺陷(失效)已越来越无法应对复杂的应急事件(环境),政府需要广泛动员各种组织和力量参与,需要各个方面相互协作、快速联动,需要多层次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有法律和政策的依据。所以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参与的应急网络组织体系是必然趋势,而且必须建立一整套的治理体系,提升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应急处于哪个阶段,都能高效运转。同时有利于推动政府主动革新,摆脱落后的应急观念,让更多有能力的主体加入到应急网络中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由其主导的大应急网络组织体系,并将提升各主体的应急能力为己任,而且政府有必要让渡更多的权力予其他主体,让其协助改造政府内部应急组织架构,进行共同治理。通过建立共同目标与愿景,合理分工,协商决策,成为利益共同体。

2.2 理论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是首次提出,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与创新。笔者认为,建立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体系是与其一气呵成的,应该说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对于推动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应急理论上是一个突破与创新,进一步研究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是完善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体系与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步骤,同时对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应急主体都具有极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将深化应急理念与应急组织的变革,以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同时研究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也借鉴和拓展升华了其他理论,包括网络组织治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以及应急管理理论等。总之,这一切都会促进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理论的产生。

3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不是凭空捏造,它需要借鉴吸收一些合适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运作及行为,笔者将用简述的形式来介绍与应急网络组织治理联系较为紧密的几个理论。

3.1 网络组织治理理论

网络组织治理理论研究已相对成熟,可以为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提供良好借鉴。一是治理边界分析,包括边界的内涵,功能及效益分析;二是治理幅度研究,包括治理幅度的内涵界定,及影响治理幅度的变量分析等;三是治理幅度关键要素研究,以及各要素间的关联性分析等;四是网络组织治理模式研究,包括王忠耀的有核心主导的网络组织和无核心主导的网络组织,以及国外学者提出的空心网络、柔性网络、增值网络和虚拟网络等。最后便是在网络组织治理中用得比较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协同理论研究,此理论最早源于企业网络治理的研究,认为企业网络是不同要素提供者组成的系统,其目标便是为要素提供者创造财富,增加价值,同时其中存在一个剩余控制权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在企业网络里面,这个剩余控制权被各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实际上是协同合作,互补共赢。

3.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等经济学家应用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对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具有指导意义的有二种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实际上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主体为了克服信息的不对称与不完整性,以及对于契约的监督实施等所担负的成本,实际上,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交易费用是如何生成的,怎么去衡量,以及怎么去克服,这些都给予了我们如何去降低交易成本的思考;对于产权,实际上最终包含的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权关系,物是这种关系的载体,而且产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获得认可与尊重,产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工具,或者说是与他人进行交易的筹码,也就说产权是可以让渡的,有的是无偿让渡,有的为了谋取更大利益。对于应急网络组织中个体而言,实际上是存在产权让渡的,但这种让渡是自愿且带有公益性质,一般是其他主体将资源贡献给政府,或者直接反馈给受灾者,为了实现应急产出的最大化,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都会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产权,以达到产权最有效率的配置。

3.3 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一种反对一般管理规则,主张相机行事的理论,它强调对组织所处的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能作出快速反应,并调整相应的组织治理手段。应急网络组织事实上是不断在面临着应急环境与应急阶段的变化,很显然应急网络组织的治理方式是存在动态变化的,必须与应急阶段变化相适应,这样在应急过程中才能赢得主动地位。组织激励理论中比较流行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弗期望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先被满足的应该是其基本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比较高层次的需要是被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往往更激励人;期望理论实际上是设定一个组织目标值,但是并不是随便设定,而是要能使员工的期望值最大化,实际上是要能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实现时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但也不是无法完成的目标。应急网络组织治理是人的治理,是由主体的人员组成的,所以这就存在激励问题,如何更有效的激励,使员工的产出绩效最大化,需要借鉴这些理论。

3.4 应急管理理论

应急网络组织治理与应急管理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不能混淆,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多联系甚至交融的地方,了解应急管理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应急网络组织治理。应急管理理论实际上是应急机构如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及管理的一整套步骤与方法,包括应急规划,减缓与准备,预测与预警,响应与处置,恢复重建,信息与舆情引导,应急社会动员,以及沟通协调等。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急管理的阶段,了解这些阶段,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总体来看,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预防实际上是预防灾害和减少损失,如推行受灾保险,制定建筑质量标准等;准备是指增强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包括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成立协作中心等;响应是指采取应急行动进行突发灾害应对,最大努力挽救生命c财产,降低损失。如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疏散与搜救,提供应急救援物资等;恢复,指的两个阶段恢复,一是短期内的灾区受灾群众安置,二是长期内的灾区重建工作。实际上减缓可划分为应急常态阶段,准备则是由常态到战态阶段,而响应则处于战态阶段,恢复则由战态到新常态阶段。

参考文献

[1]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8):8-12.

[2]杜军.应急网络组织的概念、属性及其状态切换机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171-175。

[3]杜军.应急网络组织治理的必要性与驱动、特征及治理安排[J].科技管理研究,2013,(24):238-241.

[4]邱孝.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9):181-183.

篇3

[关键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行业;市场信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15

1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简述

完全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形态:所有经济主体都具有相同和充分的信息,各种要素可在行业内完全自由地流动,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有为数众多的生产者生产和销售完全同质的商品,以及众多的消费者按照既定的价格购买全部商品。该理论框架包括如下部分。

1.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状况

在完全竞争市场(以下简称“市场”)中,所有生产者的总供给和所有消费者的总需求共同作用形成了市场的均衡产量和价格,厂商只能按照这个价格去实现它的份额,因而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1.2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状况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有三个内涵:一是按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益,即总收益TR;二是平均在每单位商品销售中所获得的收益,即平均收益AR;三是在增加一单位商品销售中所获得的总收益的增加,即边际收益MR。由于总收益TR=P×Q,则平均收益AR=(TR/Q)=[(P×Q)/Q]= P,边际收益MR=(TR/Q),或MR=(dTR/dQ)=P,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是和其需求曲线重合的。

1.3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短期内厂商生产规模固定且行业内厂商数目固定,因此只能通过调节产量来达到MR=MC的均衡条件。在这个条件下,不同的价格水平与厂商的成本形成五种关系,即P>AC,P=AC,AC>P>AVC,P=AVC,AVC>P。其中,AC是平均成本,AVC是平均可变成本。在五种情况下,通过MR=MC来确定出均衡的产量,并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出厂商的盈亏状况。如图1所示。

厂商的规模既定于成本AVC、AC和SMC(短期边际成本),与不同市场情况下的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E1,E2,…,E5等五个均衡点,且由于MR=AR,因此五处的盈亏状况为E1处盈利(AR1>AC),E2处收支相抵(AR2=AC),E3处亏损但继续生产(AC>AR3>AVC),E4处及以下停止营业(AR4=AVC,AVC>AR5)。

1.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由上一点可以看出,在每一个价格P>AVC时,厂商会提供一个产量Q,也就是说,一个价格对应了一个供给量,这正好是供给曲线的定义。因此,SMC曲线上高于AVC的部分即位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5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内,厂商可以调整全部要素,甚至进出一个行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调整一直要持续到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单个厂商的利润为零时。初始价格为P1,厂商根据LMC=MR的条件确定了均衡点E1。显然E1处厂商盈利(AR>LAC),则会吸引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于是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直到Pe等于LAC的最低处,利润为零,厂商达到长期均衡。如图2所示。

1.6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行业中按照要素价格对成本的影响将其分为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成本不变行业的厂商在需求变化时调整自己的产量而不改变成本函数,因而长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成本递增行业的厂商在需求变化时调整产量,会使成本和产量发生同向变化,因而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成本递减行业则相反。

2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简评

(1)完全竞争市场在供给和需求、生产论和成本论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模型的建立,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市场形态。

①运用对该市场形态的假定,建立了市场内部各变量的关系。厂商的利润与收益和成本紧密相关,而厂商的收益与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紧密相关,这就使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需求、供给等基本知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在这类市场中,产品和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合理的价格和报酬。厂商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只能面对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因为它不能也没有必要改变这一价格水平。进而由水平的需求曲线,使厂商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这三条合一的曲线再和厂商的成本曲线相互作用而均衡。在短期中,厂商的均衡得到了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于是形成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而在长期中,厂商的均衡影响着行业的总供给量,根据行业对要素的需求状况、生产技术状况和企业管理状况得到了行业内市场价格和总供给量的关系,从而得出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同时,由于供给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厂商在MR=MC的条件下确定的,因此,供给曲线不仅说明了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更表明了这些供给量都是既定市场条件下的最优要素组合。

②完全竞争市场在均衡过程中,能够使市场价格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因而是富有效率的。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是否有效率取决于其是否以最节约的方式去配置稀缺资源。生产者根据MR=MC的原则来确定最优产量,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固定,只能根据现有成本函数来决定最优产品组合,并可能出现盈利、不盈不亏或亏损等结果(当然盈利时是最大盈利,亏损时是最小亏损)。而在长期内由于市场中要素的完全流动性和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行业,均衡的结果最终使厂商不盈不亏,因为它的最优组合点恰好处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即市场价格处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此时,长期均衡条件MR=P=SAC=SMC=LAC=LMC全部实现了。通过信息的交互与市场的调节,使厂商在最优要素组合的同时以最低的价格(LAC的最低点)去生产,因而生产是富有效率的。而对于消费者,他们购买商品时是按照最低的价格购买,因此消费者剩余也达到最大,即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迫使厂商以最节约的方式和按消费者最满意的方式使用了稀缺资源。因而完全竞争市场是四种市场形态中最富有效率的。

③完全竞争市场中所应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是其他市场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在其他市场形态中,厂商对价格有或多或少的控制力,因此其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收益曲线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厂商同样需要根据MR=MC的原则来确定最优产量,而无论MR曲线是水平的还是倾斜的,并以此达到短期和长期的均衡,然后再观察均衡时厂商面对的价格和其利润状况,来判断市场效率问题。由此,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2)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十分精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①“完全竞争”之“竞争”和其他市场理论中的“竞争”所指不同。美国传统词典中对竞争的解释如下“Rivalry between two or more businesses striving for the same customer or market”,即“两个或多个商人之间为了夺取同一消费者或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说,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才富有竞争的意味,而完全竞争市场恰恰一点也不“竞争”。这种命名方式前后矛盾。这一状况的形成或许有其历史沿袭,或许因为西方经济学本就是集各家之所成,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应当是十分严密的,它所定义的基本概念,应当有不容置疑的确定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