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常见效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构建和完善我校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工作的长效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使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运转,切实保障我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则
充分发挥防控领导小组的作用,校长亲自指挥,从讲科学、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认识常见病防控的重要性,加强对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并认真检查监督,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
三、工作要求
全体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常见病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将工作做到实处。班主任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宣传教育本班学生讲究卫生,保持校园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及时清理教室,服从大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履行请假手续,辅导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出现抵触情绪。
四、工作细则
(一)成立学校防控常见病、传染病、多发病领导小组。
(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防控常见病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材料,板报,橱窗等宣传常见病的预防知识,使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常见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预防各类常见病的传播。既高度重视,又不能盲目恐慌,树立必胜信心。
(三)认真落实预防常见病的各项措施:
1、教室、办公室要经常通风换气。
2、图书室、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要做到通风换气和5‰的84液擦拭桌面和地面。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四)加强校园管理:
1、门卫要做好门检工作,对外来人员进行检测。
2、常见病、多发病高发期,根据需要,每天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此项工作由班主任老师完成并进行登记,卫生室派专人检查。
3、做好学生晨检工作,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凡发热在38、5℃以上或有流感症状者,应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通知家长,接回去医院治疗,痊愈后持医生诊断证明(无传染性)方可复课。
4、按要求做好对发病学生的情况调查工作,并登记造册。
5、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障通讯畅通。发现有传染性疾病及时向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防控机构报告。
(五)增强师生健康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1、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课间操、体育课、课外活动及课间休息)。
2、根据气温变化,提醒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关于血液标本采集,目前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80%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1]。婴幼儿静脉采血属于临床护理、临床检验的基本操作,较成人穿刺难度大、要求高,很容易引起纠纷。如何减少医患纠纷、提高血液标本质量?关键在于良好的员工素质、选择最佳的采血部位、性能优良的采血设备等等。下面就婴幼儿静脉采血方法、不同设备的采血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1 婴幼儿静脉采血常见方法
1.1 头皮静脉采血:头皮静脉主要有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首选正中静脉,它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直而粗短,容易操作。头皮静脉因皮下脂肪少而暴露明显、直观固定;无静脉瓣且供血量丰富,呈网状分布。通过侧支循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右心房,所以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2]。头皮静脉穿刺后拔针易于压迫,不会出现局部血肿、感染情况,适合采血量不多的检验项目,不良后果较轻,比较少见地会致头面部缺血缺氧[3]。
1.2 后囟采血:适合对新生儿及后囟未闭的婴幼儿采血。针头经后囟刺入血液丰富的上矢状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采血量多。该位置是由头颅静脉交汇聚合而成的窦汇,储血量大、容易准确定位。此种方法效果虽好,但是不易被家长接受。
1.3 颈静脉采血:颈外静脉管径较粗,血管弹性大、流量足,位置恒定。颈静脉穿刺需要助手固定小儿肢体和头部、绷紧皮肤,防止因为颈部周围组织松弛而影响穿刺效果。如抽血不顺或按压欠妥,局部血肿影响血液回流。另外当小儿头部压迫下垂时间过长,也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脑供血不足。有报道[4]颈静脉采血致小儿呼吸骤停,怀疑跟小儿未空腹采血有关。小儿哭闹吸入大量空气,引起呕吐,误吸入食物于气管内造成窒息。
1.4 肘部静脉采血:上肢的浅静脉主要有三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肘正中静脉为连接头静脉、贵要静脉的浅静脉。肘部静脉管腔粗大、浅表固定,穿刺首选部位为肘正中静脉。穿刺时尽可能让针头进入皮肤的同时直接进入血管,这样绕开周围神经进针可以使小儿的疼痛感降低至最低限度。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好穿刺部位。如骨隆突、关节部位、静脉瓣处、血管硬化、血管分布和医源性血管损伤等都可能导致穿刺失败[5]。
1.5 股静脉采血:长期以来,临床上广泛采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这与新生儿的血流多分布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等生理特点有关[6]。新生儿股静脉位置比较深,附近有相应的神经血管,采血时如果反复穿刺或摆动过大、过深,会造成较大范围的血管损伤,严重的会导致动静脉瘘。
1.6 手背静脉采血:手背皮肤薄,静脉比较直、位置表浅,绷紧皮肤后可清楚看见或触摸血管走向,穿刺容易、按压方便,小儿不易受凉,同时容易规范操作、杜绝污染。遇到小儿皮下脂肪厚,静脉细小、水肿或脱水,可以借助皮下静脉寻找仪,根据生物组织对红外光吸收不同的原理让静脉显影。采用手背静脉采血,安全无并发症,可以适合大多数的化验检查、协助诊断病情,缺点是采血量不多,这与四肢血流分布,血管充盈度有关。
1.7 足部静脉采血: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缘, 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缘。穿刺首选为大隐静脉,位置表浅、操作简单。大隐静脉在足内踝上方有相对固定的解剖位置,即使在静脉充盈不明显的情况下容易触摸,适合采血量不多的检查项目。
2 常用采血设备
目前国内常用采血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真空采血系统(真空采血管、专用采血针)。另外针对小儿血管管径小、我们通过头皮针(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的辅助使用来帮助采血,介绍如下:
2.1 传统无菌注射器的运用
2.1.1 无菌注射器:适合后囟采血、颈静脉采血、肘部静脉采血、股静脉采血,无菌注射器和其他采血设备相比,针芯较长、能无菌穿刺部位较深的血管。
2.1.2 头皮针连无菌注射器:克服普通注射器针头过粗的缺点,适合绝大多数浅表静脉的采血。新生儿及婴幼儿易哭闹,血管条件差与针头可接触面积小,操作者用头皮针进针后遇到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停留呈自然位置,操作者只需要右手拉动针栓即可吸取血液。
2.2 真空采血器的运用
2.2.1 真空采血器:主要适合血管明显者肘部静脉采血,近来也有报道在颈静脉、股静脉的采血效果明显[7-8],真空采血管内负压可自动抽吸血液省时省力,保证多项采血的需要。
2.2.2 头皮针连真空采血器:克服常用真空采血器针头过粗的缺点,适合绝大多数浅表静脉的采血。操作时先将真空采血针针头卸下,使头皮针软管与真空采血针针座相连,进针回血后借助真空管内的负压自动抽吸血液,减少了小儿身体扭动对采血的影响,适合小儿多项采血。
3 不同设备的采血效果比较
3.1 临床资料:2009年6月至10月收集在检验科需要采集静脉血的患儿295例,均为抗凝检验,内容包括急诊生化分析、凝血功能、血药浓度等等。年龄3月-3岁,一次采血量在2ml-4ml。
3.2 方法:所有婴幼儿均进行上肢(从手背至肘部)静脉采血,采血前助手协助固定穿刺肢体,使血管充盈、规范消毒后再进行采血。采血按婴幼儿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观察组,采用真空采血器、头皮针连真空采血器采血,双号为对照组,采用无菌注射器、头皮针连无菌注射器采血。
3.3 结果:两组婴幼儿静脉采血成功率、溶血率、凝血率比较,见表1。
4 讨论
从血液标本的采集效果分析,真空采血器、头皮针连真空采血器的使用优于以往传统的采血材料(p
给婴幼儿和新生儿采血时,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采血方法。如选择浅表静脉采血时应尽量使用真空采血器、头皮针连真空采血器。从生物安全方面,全封闭式采血方式、采血针止血护套长时间不反弹,杜绝了在操作过程中血液渗漏而产生的交叉感染,有效确保了医护人员和医疗环境的安全。从患儿和家属配合来说,也是比较支持这种材料的使用,因为它既能舒缓患儿的紧张情绪,又能消除患儿的肢体瘀青。
无论何种方法、何种设备采集血液,为了保证血液质量,笔者认为都应该广泛应用真空采血管。以笔者医院使用的Improvacuter产品来说,如外观设计上 采用国际通用色标、双码一体化和条形码的应用,大大加强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从标本标识到过程管理都可以做到简洁明了。标本安全上仿生(类血管壁)的试管内壁处理,以及材料表面形成的8分子层硬膜,有效控制了标本的分析前变异。检验结果来说, 产品的附加剂符合ISO6710要求,抗凝管内规定刻度的血样的抗凝比例更准确,使得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参考文献
[1] 容桂荣,张萍萍,赵立民等.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控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45-647
[2] 马晓军,周萍,张凤.静脉穿刺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236
[3] 胡永群,喻玲芳.新生儿头皮静脉抽血致头面部缺血缺氧2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6,22(1):71
[4] 张佩超,马亚利,张彦荣.小儿颈静脉穿刺采血过程中致严重并发症二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6):475
[5] 董博,付能荣,王学东.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183-3184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40-03
现代影像学技术进展为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提供了较大帮助,但它不适应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正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因此积极寻找能有效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显得尤为重要[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用于评估颅脑损伤的血清学指标,不仅可反映急性脑出血程度,而且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疗效和预后评价重要指标[2,3]。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其对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4]。本研究观察了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5],并予以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为单侧幕上脑出血。排除标准:①小脑、脑干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继发性脑出血、病情危重已形成脑疝或中重度昏迷、出血量增大需要手术治疗者;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脑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酌情给予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止血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金路捷,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μg/支,批号090927)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对照组除不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测定 取静脉血3~5 mL,置于抗凝试管内充分混匀,2 500 r/min,4℃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川翔生物有限公司、Sigma公司和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2 临床疗效评估[5] 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32、2.16、2.21,P <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3.12、3.14、3.45,P < 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t=2.13、2.36、2.44,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8,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3例,其中恶心2例和皮疹1例;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恶心3例、腹部不适1例和头昏1例。症状均较轻,未予处理后逐渐自行消失,未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4,P > 0.05)。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ICU的常见病,病情较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评估体系较复杂,但研究已证实NSE、S100B和MBP蛋白在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疗效评估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6-8]。NSE是主要由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可溶性胞浆蛋白,S100B蛋白是主要由大脑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MBP主要是少突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强碱性膜蛋白。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受损时,NSE、S100B和MBP蛋白从受损的神经元内漏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引起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异常升高,因此,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诊断和评估神经元损伤的敏感血清学指标[9,10]。通过调节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新途径。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必需的蛋白因子,对各种颅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通过补充外源性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元的发育,保护中枢神经元细胞,并能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和功能调节作用;还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钙超载和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缓解继发性脑损伤[11-13]。孟令秋等[14]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宋伟健等[15]研究发现早期足量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保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大脑神经元,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有关。
总之,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血之间存在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是否与外周血保持一致,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age[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2] 李宁,沈建康,徐福林,等. S-100B,NSE和MBP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2):110-112.
[3] Lamers KJ,Vos P,Verbeek MM,et al. Protein S-100B,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 Brain Res Bull,2003,61(3):261-264.
[4] 王飞,李世亭. 早期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6例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6):435.
[5]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王蕾. 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B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及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1):15-17.
[7] Weglewski A,Ryglewicz D,Mular A,et al. Changes of protein in S100B serum concentration dur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relation to the volume of stroke lesion[J]. Neurol Neurochir Pol,2005,39(4):310-317.
[8] 李振荣,王小林,马俊良,等.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动态变化[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4(3):127-128.
[9] 杨旭波,伍国锋. 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鞘碱性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2):1742-1745.
[10] 李波,曹国彬,伍健伟,等.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5):600-602.
[11] Matsushita K,Meng W,Wang X,et al. 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striatum[J]. J Cereb Blood Flow Met ab,2000,20(2):396-404.
[12] Qureshi AI,Suli MF,Ostrow PT,et al. Apoptosis as a form of cell death in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J]. Neurosurgery,2003,52(5):1041-1047.
[13] 吴剑涓. 神经生长因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药房,2009,20(35):2779-2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