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篇1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篇2

南川区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方便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怀、享受田园生活、感知民俗风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到农村享受悠闲与宁静,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1发展现状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主城区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北地区的联结点。南川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资源富集,全区耕地面积6.53万公顷,乡村户籍人口39.2万人,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近年来,南川区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着力塑造软硬环境,休闲农业全域开花,“十二金钗大观园”成为重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和示范。2019年,南川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6%。

1.1基地支撑

建成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产业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园100个,高标准农田达到3.2万公顷。重点推广适宜种植的12个中药品种,常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2.33万公顷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其中大树茶666.67hm2)。不断加大低改提质力度,发展方竹笋基地1.49万公顷。以中高档“南川米”为主,建成绿色精品稻米基地0.33万公顷,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13万公顷。此外,依托山地农业优势,发展蔬菜2.2万公顷、水果0.77万公顷。

1.2产品支撑

粮食产量34万吨,名优茶产量800t,年产方竹鲜笋2.2万吨,蔬菜产量56万吨,水果产量7.4万吨。年出栏生猪60万头、肉牛1.24万头、肉羊3.81万只、家禽592万只,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26个。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玄参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推广区域品牌“金佛山”“生态大观园”,达标产品免费使用。

1.3主体培育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农民合作社1433个、家庭农场793户。大力培育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形成风景游览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园林型的农家乐风格,建成星级以上农家乐300余家。

1.4主要模式

1.4.1产业带动模式休闲农园以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亮点,开发旅游活动。例如:位于木凉乡汉场坝村的艾伦茶叶公司自有茶叶基地66.67hm2,建有3000m2标准厂房和“香炉茶艺山庄”四星级农家乐,茶园具备赏茶品茶、养生休闲、会议教学、科研科普等多种功能。

1.4.2村镇旅游模式依托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集中打造周边环境。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土特产吸引游客吃、住、玩、购。例如:位于金佛山南麓的金山镇龙山村森林覆盖率95%以上,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家乐82家,常年接待游客在2万人次以上。

1.4.3民宿风情模式以精品民宿为载体,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体现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例如:位于河图镇骑坪村的“漫居有点田”慢生活农旅项目,海拔800m,森林覆盖率64%,四季宜居,是南川区首家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民宿。

1.4.4亲子田园模式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提供特色亲子体验场所,增强孩子对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村生活的喜爱。例如:南平镇永安村的懒懒山谷是主打亲子游玩、旧食、DIY体验的亲子体验农庄。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在整个休闲农业主体中占绝大多数,南川区尚未制订针对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划,已有的规划对于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内容存在不实际、不合理的问题,操作性较差。在业主方面,很多没有规划,即便有规划,也是独门独户、单家独院的规划,不能发挥群体优势,加之各休闲农业景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整体景观效应。

2.2融合程度较低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休闲农业类的产业模式多以“农家乐”“采摘园”为基础,以自然风景、田园游览为主要卖点,形式简单,链条不长,产业融合度非常低。

2.3文化挖掘不够

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习俗、建筑风格、民歌民谣、古法工艺等都能成为一种原始吸引力。目前的休闲农业项目能够有效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特别是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基本没有,地域特色没能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多重体验功能。

2.4增收能力不强

休闲农业覆盖农户较多,但大多数缺乏品牌塑造及营销理念,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景点较少,致使休闲农业的户均增收效益发挥不明显。

3建议对策

紧紧抓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契机,抓住全市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机遇,探寻成渝休闲农业合作空间,促进南川区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真正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服务,让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3.1高标准制订专项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特点,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挖掘文化资源,制订专项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将休闲游景点连线联网,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全域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统一。研判市场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参与性、多功能性,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

3.2实施片区式开发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文化、交通等部门作用,以政府整合资金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水、电、路、气、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周边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综合性的精品休闲农业区。结合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气候,兴建一些休闲、娱乐、文化设施。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观光、采摘、农作等乐趣,还能进一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村意趣。

3.3打造休闲农业线路

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起点,在大观—河图—木凉—兴隆—神龙峡景区沿线,结合农综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梅园、玫瑰园、香草园、蓝莓园等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生态白茶茶园、标准菜园、特色果园等采摘体验休闲基地。以金佛山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沿线,以发展彦州生态农业园、药材园、古树茶基地、万亩高山晚熟李基地等为重点,打造高山避暑纳凉、观光采摘、自驾游等养生农业示范基地。

3.4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休闲的价值不只在于实用,也在于文化。通过挖掘农业文化特质,设计内容新颖、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项目和文化主题活动,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创力量,用文创换价值,用文创换效益,积极培育农村文创业态。通过开展文创招商,引入休闲农业的“新村民”,以文创经营活动来实现农副产品、体验服务等溢价收益。

3.5借力借势新媒体宣传

篇3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统筹与定位 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休闲农庄特色不够明显,经营项目大体雷同;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农庄在开发建设上比较随意,有较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缺少配套政策,导致信贷,用地,建设等方面不予明确;进而导致休闲农业不能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大庆市肇源县的莲花湖,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小,并且提供的休闲项目单一,不同农家乐之间的恶性市场竞争,由于缺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每个休闲农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景观。

2.2 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政府很难对休闲农庄的经营思路、定位和服务等做到统一管理,不同休闲农庄之间常会因为缺乏有效地交流沟通,不能发挥集群优势。旅游区的用地结构和布局比较散乱,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安全、卫生方面仍不规范。截止到2013年,我国休闲农庄数量已达到150多万,可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数量却不到总数量的1.3%,农庄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知识,更缺乏管理经验。服务型人员文化水平低,也因缺少必要的上岗培训,导致服务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整体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型人员,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2.3 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客户满意度低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庄规模小,农业区多是建几个农村风格的小屋子,缺少配套的公共设施,不但简陋,而且可供游客体验的项目单一,大都是餐饮食宿、垂钓采摘、打牌娱乐等项目,内容单一,不够丰富。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庄较少,文化内涵偏低。部分农庄不注意环境保护,农庄附近环境较差,生态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小,缺乏吸引力。根据长沙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有关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显示,分别从旅游购物、娱乐服务、旅游交通、旅游食宿和顾客感知到的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出发,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738分,说明满意度较好;而在以农家乐为主要代表的休闲农业中,其总体满意度得分却为3.506分,低于平均满意度水平。在所有客户满意度得分中,食宿安全和服务的得分最低。更说明了休闲农庄的设施简陋,旅游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4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项基金去扶持,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并且对休闲农业的管理没有像其他企业的管理一样严格,从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到农庄规模,用地标准等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足以吸引外资和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导致休闲农业的发展比较落后。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首先,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经济文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其次,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同时带动农业的生产、地方的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再次,要认识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地方经济,还促进了地方文化、农业文化、农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对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政府以及国家主管部门才会积极地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3.2 做好统筹,找准定位 统筹是发展的龙头,定位是发展的方向,科学的统筹与定位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统筹规划。做好统筹就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的发展,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二是根据地方农业的区位环境、资源优势、乡村文化,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内涵。三是坚持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密切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