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休闲农业研究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休闲农业研究分析

篇1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篇2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盛行(方世敏),当前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产品和功能的开发、市场研究、可持续性发展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国外休闲农业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产品和功能开发研究。A.Hjalager(1996)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C.Hegarty(2005)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但其多样性则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农场主拥有土地、经济上依赖于农场经营、休闲农业深受大众欢迎,是刺激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有诸如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转型与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文化是休闲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JohnTribe(2000)认为,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乡村性将受到削弱。T.J.Forsyth(1995)对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的研究表明:旅游业不能使最贫穷的小农户致富,但它可使那些有能力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旅游业的农户增加收入,发展旅游可能使农村社会进一步贫富分化,并因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或环保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环境退化或环境改善。

宏观管理政策研究。在欧洲,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的措施主要是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财政支持,设置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等。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方面研究较多。英国约有10000个农场提供膳宿服务,但一半多的经营者未参加任何质量保证监督计划。AlizaFleischer(2005)对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与放弃农业生产活动的旅游企业的比较研究证实: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绩更好。

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研究。当前国外学者在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已有的文献揭示了服务质量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ichel(2000)则采Gronroos(1984)的观点,以技术质量及功能质量维度衡量服务质量,并参考Fleischer(1993)技术性及功能性二维度下之衡量问项,拟定休闲农业观光服务质量属性的问项;Akama&Kieti(2003)探讨肯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狩猎旅行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质量衡量维度采用了Parasuraman(1988)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参考SERVQUAL问项,以服务为导向,配合国家公园特殊性来拟定服务质量属性;Maryam(2003)则是探讨参与生态旅游之期望服务质量,经因子分析,将参与生态旅游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归纳出六项维度,分别为生态有形性、确实性、可靠性、反应性、同理心及有形性等方面,并将其命名为“ECOSERV”,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建立了一个指向性的方向,其中生态有形性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中最受游客重视的一个维度,游客对生态有形性的重视所表现的行为对环境是友善的、具有较小破坏的,该篇论文验证了应用服务质量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了地理位置、休闲农业分类等等方面。国外研究在早、中期基本局限在产业的界定和政策支持上,随着该产业的逐步成熟,研究重点偏向于具体经营的角度,主要还是围绕顾客,如何在一个新兴产业中嫁接成熟的服务理念,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服务营销的质量问题,仅仅停留在服务质量与休闲农业的相关性分析,为对服务质量评估维度和休闲农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论证。

篇3

[3] 谢莉.湖南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45-48.

[4] 袁胜军,黄立平,王宁,等.对上海休闲农业旅游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6(1):7-9,12.

[5] 史佳林,张蕾,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4):58-61.

[6] 蒋亚杰,石正方.台湾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91-96.

[7] 姜太碧.成都市近郊观光农业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52-154.

[8]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