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健康教育内容

篇1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篇2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想。同时,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全面的转变传统的心里教学理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学校应结合教育行政单位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深入每个人的心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教师是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及领导者,对于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全面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教师自身的心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内部应当专门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应当从严招聘,从源头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质量。此外,对于在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在职的提升工作,不断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处于更新当中,全面的保证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的构建

“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全方面的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全面的让家长及社会内部的相关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最终逐步的实现从学校、社会及家庭三管齐下的“三位一体”的心里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依靠社区等相关的组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篇3

对新近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133例儿童单纯性肥胖(childhood simple obesity, CSO)学生及127例某初中CSO学生分别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调查, 然后进行评估结果组间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参加2013年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及某初级中学CSO学生, 纳入条件:①符合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中关于CSO诊断标准。②年龄7~17岁之间。排除条件:各种病理性肥胖。本文共入选133例CSO小学生(小学生CSO组), 男91例, 女42例, 年龄7~13岁, 平均年龄(10.39±2.51)岁。入选初中CSO学生127例(初中学生CSO组), 男85例, 女42例, 年龄13~17岁, 平均年龄 (15.84±2.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 包括如下需求因子指标:①内容深度;②内容广度;③活动方式;④活动频次。每项因子有4个等级答案选择, 分别评出1~4分, 分值越大代表该项需求越高或越多, 各项因子得分之和为需求总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阜新市中、小学生CSO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比较见表1, 初中学生CSO组的健康教育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活动方式、活动频次及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总分均明显高于小学生CSO组(P

3 讨论

CSO定义为摄入能量超过体内消耗能量, 引起脂肪体内积聚过多。在上个世纪末, 儿科医学工作者们才达成共识, 将CSO临床意义从“危险性肥胖”改写成“肥胖疾病”。1997年国际肥胖工作组织(IOTF)正式认定“CSO同样是一种疾病”。一些最新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证实, 我国大中城市7~17岁学龄期CSO患病率已达到4.4%~8.1%, 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 CSO可引发多种成人疾病, 包括心脏负荷过重、肺活量减少、脂肪肝以及儿童期高血压等, CSO还可导致学生身体笨重、动作不协调、智力记忆水平下降, 直接影响着学龄期儿童身心健康。从这一角度讲, CSO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是学校老师及儿科医学工作者通过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亟待解决的问题[1]。为此, 本研究选择一组经2013年体检检出的阜新市某小学CSO学生及某初中CSO学生为调查对象, 对他们分别进行了“健康教育护理需求调查表”调查, 然后将调查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本研究结果证实, 初中学生CSO组的健康教育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活动方式、活动频次及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总分均明显高于小学生CSO组。这些现象明确提示, 阜新市初中CSO学生各类健康教育护理需求指标显著增加, 另一些作者[2-4]在其他地区相似观察观点一致。

总之, CSO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生长、发育, 而且对他们成人期健康也会发挥作用。CSO患者正是学知识、长身体时期, 学校老师及儿科医学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年龄CSO对相关知识需求特点, 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 刘西韶, 徐丽丹, 张友惠, 等. 单纯性肥胖儿童综合干预及健康教育模式探讨.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8, 26(3):257-261.

[2] 王国祥. 学龄期肥胖儿童健康教育问题探讨.新西部, 2013, 10(36):112-1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