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风景区景观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
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达到如下目标:1)优先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水域景观;2)突出水利与地域特色,使水利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利景观系统,使各类水利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水利景观美观度与水利旅游者的满意度;5)促进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最大化。
4设计方法
水利风景区内人工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1)水利旅游的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景观共生设计。要求水利建筑设施除了满足水利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水利风景,并与环境相契合。要把水利建筑作为景观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并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水利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往往依托水利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而建设,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及适当位置分散设置,同时水利风景区内各项设施应在整个景观结构内与当地自然景色及自然地形融为一体。2)积极融入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元素。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及地方文脉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3)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文化,详细的做出水利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水利建筑规划设计要突出水利服务功能,所有的水利旅游建筑规划建设要以优先满足水利服务功能为前提。将水利旅游建筑作为水利风景区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打造成水利旅游的点睛之笔。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应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规范,才能显得井井有条,但也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此变异应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又不会造成人们视觉景观的混乱。自然斑块对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常包括水利风景区内主要的植被、水体、山体等。自然斑块的景观设计,1)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植被景观设计提升要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地区为营造景观,考虑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性,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侵入现象,导致乡土植被斑块受到影响。2)要在尊重水利风景区的地脉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造利用。对于水利风景区而言,最核心的景观在于水体斑块,要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须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宜的局部地块适当进行人工化设计与改造。3)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要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在充分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其资金与技术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水利旅游廊道影响着水利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包括水利风景区外部的地点进入水利风景区的通道和风景区内部的通道系统。从通过方式来说,可分为车行道、船行道和步行道,主要包括生态小道(步行)、骑马小道、自行车小道、汽车行道、航道等其他各种通道。除了简单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外,廊道系统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起着影响之后的旅游感知;是旅游活动较多地方,连接各个人工与自然斑块,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功能。水利旅游廊道系统在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功能定位与建设,注重道路景观的美化及舒适性。依据地脉设计风景区的生态游径,在主要观景点适当加宽,以便在游径旁建成康体休憩区。
案例分析
1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界于103°10''''-103°56''''E,33°53''''-34°12''''N之间,包括白龙江(电尕镇至代古寺段)与腊子河两侧河谷地带,以及老龙沟、朱立沟和美路沟峡谷区域,东西长约65km,南北宽约23km,面积595km2;所在流域的水系属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整体地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海拔高度1600-4920m之间;属于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0年该流域爆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因此,随着水利建设与发展,如何科学协调水利风景区内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3]。
2景观构成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已建成水电站14座,在建水电站8处,拟建水电站1处,共23处。丰富多样的水利设施,成为水利风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自然植被、地质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1935年,在水利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如"俄界会址"、"茨日那旧居"、杨土司粮仓遗址"崔古仓"、"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而风景区中的腊子口景区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主要红色文物有368件。风景区处于亚热带和寒温带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高等植物种类计有144科、481属、1671种;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种类多,国家Ⅰ类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紫果云杉、水曲柳、杜仲等10种。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蕴藏着悠久灿烂的藏族民族文化,有甘肃省唯一保留的萨迦派寺院白玉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建筑精雕细刻,雄宏庄严,经卷、佛像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寺院。非物质文化有:民间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舞蹈(尕巴舞、阿嘉舞等)、其他民俗文化。
3景观生态设计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人工斑块主要有:水利旅游设施、红色旅游建筑、藏族民俗文化建筑,其景观生态设计如下:(1)从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中提取景观元素,依托岷山、迭山与白龙江等自然斑块设计水利旅游建筑等人工斑块,如藏族的六字真言和水嘛呢融入白龙江畔的水车等水利旅游项目设计。对于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应在不影响水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景观生态提升设计与建设。(2)水利旅游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不但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而且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建设宗旨,尊重当地历史、尊重游客、维系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水文化•水生态•游客为本"和谐共处,为游客提供一个立足于保护水生态环境、集旅游六大要素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3)白龙江旺藏乡段的部分村落房子太破有损感观,可以考虑两种方案:1)可考虑根据当地藏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这种方案适宜于开展农家乐或渔家乐;2)可考虑用分枝较低、树形高大的树种来遮挡视线、美化景观与保护生态。(4)红色旅游建筑突出精神,依托白龙江和腊子口险峻的地形,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沿岸藏族寺院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有:自然植被、白龙江水体、岷山与迭山山体。当前风景区内面临着重大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自然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内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自然斑块,这部分主要分布在电尕镇至代古寺段。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需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的替代性生计;第二,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不少土地发生逆向演替,土地生产潜力严重下降,如何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第三,作为水利风景区的自然斑块,应考虑其景观的观赏价值。提出下述生态设计思路:(1)从技术、政策与资金三方面鼓励和支持退耕(牧)后的居民参与水利旅游开发,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水利旅游的扶贫和生态保护功能。(2)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类型,土地生产潜力特差的地区,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从种草种灌木开始。结合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自然林相景观。例如在岷山与迭山的山腰与山顶处,宜种植高寒带绿草叶灌丛,而山底、山谷、江畔则适宜种植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3)根据水利风景区景观的观赏性需求,按照景观异质性原理,根据各地块植被生长条件,构建针叶与阔叶、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斑块,提升自然斑块景观的观赏性与异质性,满足水利旅游功能的需求。此外,对于水体与山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脉格局,尽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自然美化和修复人工建设所留下的痕迹。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地域文化是设计创作的源泉,是其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地域文化而言,景观设计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不再只停留在美化生活环境,还要求景观设计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精神等融入场所当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景观设计不仅要以美化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还应注重融合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知识等。不同地区的景观环境反映出区域的审美情趣、道德水平、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因此在进行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认识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地域文化和场所之间长久以来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才能通过景观设计弘扬地域文化。
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场所时,应注意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传说以及民族特有风情等,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景观设计中保护尊重地域原始的自然地理风貌和文化生态,使景观设计展现淳朴的生态的一面,给观赏者带来独特的质朴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传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这种大批量的投资建设由于急于看到成效,导致在旅游区景观建设时忽略了对区域文化的应用研究,导致旅游景观呈现出风格相同的设计。而综合分析当前我国旅游风景区景观的建设,追求景区的高质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景观设计师应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场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消化吸收,在设计时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展开,从而使风景旅游区景观体现当地地理和文化精髓,弘扬地域文化。如在景观设计中,将地域的历史文化或民间艺术以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游客和观赏者产生思考,并进行独特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它逐渐在国际中凸显地位,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竞争手段。旅游区景观设计结合地域文化展开,彰显地域文化,是提升一个地区形象的有效途径。可以使游客对地区产生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从而增加游客的内心归属感。
在进行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时,要想合理的体现地域文化,首先要表示出对场地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其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地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思想,要思考将传统地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和谐的融入。针对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中的具体表达途径,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要想在风景区景点设计中表达地域性,首先应明确设计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以自然环境特征作为设计创作构思的起点,在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依照设计要求把握整体规划的大方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对地域自然环境所展现的独特性进行视觉效果上的提升。自然景观特征明显的要素,是地域性特征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常常关系着旅游区景观整体形态和设计语言的灵感来源。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相互组合、协调和影响着,构成了自然肌理。这种特有的质朴的自然肌理是大自然的生态发展规律,是自然环境长久发展形成了产物。旅游区景观对地域自然环境进行视觉效果的提升时,应以遵循生态规律的原则进行规划。提炼出符合场地自然生态发展的景观要素,应用于整体规划中。最终形成地域自然景观
第二,营造文化内涵。优秀的风景旅游区景观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的来源则是通过景观规划时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提取,最终运用景观途径营造的。传统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在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借鉴传统,保留历史文脉和象征隐喻文化内涵的方式塑造景区的文化内涵。
第三,景^空间的组织构建。地域文化的表现可以通过特殊景观空间的组织构建形来表达。在构建组织景观空间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定义各个景点的起承转合,或规划场所为民间艺术活动提供特殊空间等。如传统民间社火属于地域民俗文化,而社火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场所,那么通过合理的规划这些长多,让场所成为一个个景点,让民俗活动的举行更具景观性。不同的空间可以突出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让地域文化在景观中有组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