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小学英语课程在1978年以前的发展情况
通过相关文献和调查得知,在1912、1915、1916、1962年小学英语课程曾被官方提过,但都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为当时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在1962年,曾有一份教育部颁发的文件,文中明确提议在四或五年级的小学生要学习英语,而且英语教师必须有专业的语言能力,强调在小学后学习外语的延续性,但并未落实在实际教学中。
1.2小学英语课程在1978年~2001年的发展情况
1978年,我国的教学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改变,比如在小学课程中,要求英语科目的开设。在小学课程大纲中关于英语科目的开设包含小学和中学两个方面,而且还具体陈述了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不同学段的课时和内容。大纲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英语教学,三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152个课时的英语教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136个课时的英语教学。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要求设立两个英语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小学三年级至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程体系和中学一年级至中学三年级的英语课程体系,并强调要进行英语词汇、英语语法、英语语音的教学。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1978年和1980年两份文件大纲的要求与实际教学存在太大的差距所以也没有得以完全实施。在1982年,教育部开展了全国性的外语教学工作会议,在颁布的文件中,强调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师资条件的中学可以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没有小学英语的课程,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高一才开设英语课程,而且也适当地增加了一些课时。在1982年~2001年这个时期,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的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英语人才,所以推动了小学英语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了满足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于1991年了一本小学英语教材编撰指南,提供很多学校多种小学英语教材。大概有30多个直辖市、自治区、省均开设小学英语课程,有1000万以上的学生进行学习。
1.32001年后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新世纪后,教育课程又有了新的改革,在小学课程中明确设立英语科目。2001年,小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县市学校都已经逐步开设。2002年小学英语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村镇学校都已经逐步开设。而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学情况,小学英语课程都有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目标。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英语教学设定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标。(王小玲,2008)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课程标准》把语言能力划分成9个等级,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标准。但是《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等级的划分仍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比如一些学校在三年级才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四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达到第一级的语言能力标准,六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达到第二级的语言能力标准。而部分地区在小学无法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对这些学生而言就没有英语能力等级的划分。而一些师资条件比较优异的学校在一年级就进行了英语教学,那么对于这些学生就要求使用更高的英语能力标准。新课改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有灵活性变更。其中小学英语课程被划分成三个管理层级,即国家级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国家级课程要求学校完成既定的英语教育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任务;地方性课程由地方教育部门结合当地教学需求对小学英语课程进行安排;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增加教学内容。纵观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进程,在发达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有些地区因为师资不足,限制了其英语课程的发展。我国仍然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使全国范围的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均衡。
2小学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已达十多年。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英语教学的课时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或学生都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课时要求,而且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课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调查显示,比较落后的边远的农村地区小学最多能进行一周两节的英语教学,而在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学生每周可以进行5~6节的英语教学。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中,小学生有2.84个小时的平均英语教学课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只开设了2个小时的英语教学,甚至有些学校只开设1个小时的英语教学,但少数学校每周有6个小时的英语教学,每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数量是47.01位。①
3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和讨论
基于目前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本文认为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严格把关小学英语教材的出版
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小学英语教材至今为止大概有30多种可供选用。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不同教材版本的优势劣势都已有所体现,因此教育部需要科学地准确地评价这些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编写方法、编写思路等方面,教育部应该严格把关。要选择教学效果更佳的教材并尽量材的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3.2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师聘用制度
现在经过英语教学训练的人才已经逐渐增多,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得到满足,但是还需要健全小学英语教师的聘用制度,更重视候选人的英语教学潜质和英语教学能力及发展能力,对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知识有更高的要求。
3.3监督在职教师教学,总结教学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应该加强对在职教师教学的监督,明确指出在职教学的问题,并督促其进行及时的纠正,保证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而在职教师也应该主动地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避免更多的教学问题,汲取好的教学经验,深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如今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普及。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其实在进入小学英语课程前,在小学教育阶段前即幼儿园阶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教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进入小学英语课程中可以更快地掌握其教学的英语知识,提高其英语能力。
4结语
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开设和管理小学英语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政府有责任提高公民的英语能力,让人们适应社会的竞争,提高自身的能力。本文具体分析了在教学改革发展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情况,阐述了小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对小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反思.
一、英语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英语课堂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如果课堂纪律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甚至某些课堂纪律问题还反映出了某些学生在性格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差,如果小学英语教师只重视了英语的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纪律管理,就会使课堂混乱,学生精力涣散,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
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内部原因,也包括一些外部因素,例如,教师的教学和外部的环境。从本质上看,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是引发课堂违纪行为的本质因素,例如,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律意识。从外部看,首先是学校的课堂环境与家庭环境,其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两者都会对小学英语课堂纪律产生一定的影响。
1.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兴趣和自律意识。据研究,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课堂的违纪行为与学习情况有机联系在一起。所以小学生不平衡的认知发展极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特别是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有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学生就会不满足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就不会被容易学会的东西吸引,他们无所事事就开始做小动作分散精力;有些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于教师所讲内容,不甚理解,就会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状态,最终在课堂不遵守纪律。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厌恶学习英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缺少了学习兴趣,就一定会逃避学习,教师要求做的事情只会应付着做。小学生若没有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就不会集中注意力,所以更容易被外界无关因素所打扰,进而产生一些违纪行为影响课堂纪律。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产生违纪现象,例如,逃课,迟到早退,顶撞教师等都是因为其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心智尚在发育,所以小学生不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专一的干一件事,他们只能集中精力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不仅如此,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特别容易被无关事务分散,这就使得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薄弱。当然了,自律意识还受到年龄的影响,对于小学低年级学习英语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外部监督。他们的自律意识与高年级学生有特别明显的差别,以上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违反纪律行为的出现。
2.学校课堂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的课堂环境是指教室内的装饰、座位的排列,教学设备的摆放等。这些教室内的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座位的排列来说,学生在教室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学生的活跃度,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一般来说,相对靠前和居中的位置是最能刺激和维持课堂上学生活跃度与参与度的。对于教室的装饰来说,如果教室的布置杂乱无章,色彩太鲜艳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做出违背课堂纪律的行为。家庭环境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培B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但是,对于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太溺爱孩子就会导致孩子骄横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进而产生一些课堂纪律问题。
3.教师教学。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师的一些不当行为,例如,备课不充足、课堂组织松散,逻辑混乱都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产生一些课堂纪律问题。有些教师采用一些强制性方法去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在心里不会信服,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喜欢英语这门课程,在课上注意力分散,产生一些隐性的课堂纪律问题。此外,一旦学生产生课堂纪律问题,如果教师不给予耐心的指导,而是一味的批评就会对学生再次发生课堂纪律问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总结
小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会对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因为课堂纪律对小学英语教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有必要对英语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针对小学英语课堂产生的纪律问题,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管理好英语课堂。其次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坏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最后,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战胜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因此,身为小学的英语教师,只有明确了英语课堂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去探究使英语课堂纪律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受益于每一个小学生,这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2.英语学习投入不足。在学习安排上,大部分学生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57.6%的学生每周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低于2小时,作为需要不断练习和应用的语言技能学习,学习投入度的不足会大大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尚未通过英语六级的同学,这样的学习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外,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一方面,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重视和自觉,学习更趋实用性,目标更具体;学习观念正确,朝着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知识还很欠缺,运用也不够自觉,需要较强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根据大学英语学习、学习者的特点,结合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把学习策略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介绍学习经验,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3.基本认可英语教学,对教材满意度不高。对于英语教学的效果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备课认真,英语课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对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总体上表示满意。这体现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对于教材,近一半的学生对教材满意度不高,认为内容一般,尤其是基础英语的综合教程和听力教程,这样的教材还不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建设仍需加强。
4.期待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七年制课程的特殊性,学生在第三学年有两个学期的英语必修课,原来没有进行分级教学的大学英语V和VI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原先设置的“大学英语V级”和“大学英语VI级”并没有学习热情,仅有4.8%和1.9%的学生认可这样的设置,约有一半的学生希望在三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包括中医英语和西医英语),在技能类提高课程中,学生希望开设“英语视听说”,这与学生对自己英语技能薄弱环节的自我评估相符,也体现学生希望自己英语应用能力上能有所提高。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学习后,应继续开设专业英语课和英语选修课。选修课型的选择结果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影视欣赏、英美文学选读、英美文化概况、中医英语等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的课程。对此,学校和公共外语部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师资潜力,完善师资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二、对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如火如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要求,以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学校职能部门需要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关注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环境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英语教师需要适应时代需求,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新途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大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应该对提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有正确的理解,了解自身的水平和学习目标,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
2.选修与必修有机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型,同时将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机结合。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设想分三个模块,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医学英语类。具体可开设课型建议为:其中语言技能类课程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把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应用到所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之中,使英语教学同专业要求做到有效结合。语言文化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在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和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使进入英语提高阶段的学生通过高素质的英语语言文化、艺术环境熏陶,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并使他们在思辨中、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丰富文化知识。(本文来自于《校园英语》杂志。《校园英语》杂志简介详见)
医学英语类课程体现了医学院校的特色,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上述选修课程的设置思路,既考虑了提高大学生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需要,同时把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并通过应用提高阶段学习,检测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及综合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英语学习促进专业水平提高的目的。同时,鉴于大部门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开设课型可在三个模块内循序渐进地发展。在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主要体现在七年制学生的第五和第六学期上,在完成了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仍然很大,因此建议在必修课中依然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开设不同课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建议七年制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四级学习后,提高阶段的英语课程为任选一门必修课程学习。同时,要给予学生选课指导。
3.课程团队的建设。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型都需要建设完善,在选修课中,往往会出现因人设课的局面,由某一个老师承担一门课程,这对课程的发展和教师的能力提高都没有益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形式应予以推荐,尤其是医学英语课程,需要明确课程定位,理顺医学英语课程间的关系,加大医学英语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课程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师资力量。规划和加强师资力量是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贯彻到提高阶段的各种英语课型中去,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