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篇1

引言: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是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语言教育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等这些能力。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小学生们基本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是迅速的,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成长的这个特点,好好的把握这个时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巨大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有甚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老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老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老师上课的语言要想做到抑扬顿挫,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老师语言调控,老师要更加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和组装合理。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度语言还有一些讲背景等知识的话语我们可以稍微的加快语速,音调也可以变得低缓一些;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然而,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有一些安静的场景,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此时无声甚有声的效果。当这节课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尽量用设问的形式,这样可以为本节课留下较深的疑问,从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的理解。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舒缓连贯,疏密相见的特点。懂得教育艺术和教师语言技巧是对老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句子连贯和拘役清晰、逻辑合理,然而,在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紧锣密鼓没有停顿。老师在上课时他所说的语言必须要流畅,并且老师的语言不能够没有任何的起伏,语调平淡无奇,这样容易让同学们失去兴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而不能够一直使用一种语调。还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调配信息,进行合理的安排讲课的重难点,对于不同程度的知识应该要注意语调的有所差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在紧张中拥有松弛,在激动之中也要有舒缓,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同学们才可以张弛相继,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可以更好的更加愉悦的学习,从而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加多的知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需要有一些的导语,其实在导语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稍作休息,然后让同学们逐渐进入状态。老师在进行讲述的时候要不急不缓的讲述这节课需要讲授的问题,还要先让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进行合理的组织语言,从可以不断地加强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小学教学语言还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老师讲课应该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老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老师在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的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同学们听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教师语言的特点在上课的时要更好的运用,不断地促进老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彬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6):6

篇2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良好语言的运用对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艺术性

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语言丰富,语言技巧娴熟,语言的情感丰富,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熏陶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艺术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语境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的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34-0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是一门比较伟大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规范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程度和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规范和准确的教学语言,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1]。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 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1]。例如,有些小学教师常常念错平舌音和卷舌音,将“老师”读成“老思”;也有教师会将音调读错,把“教室”读成“教驶”;有的教师则直接将口语化读音带进课堂中,把“我说过”说成“我有说过”,把“你吃了吗”说成“吃了吗你”等等。这些表达形式都不规范,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通用普通话,既能够规避自身的语言出现问题,又能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进行正确引导。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科学准确的语言来充盈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运用词语前,要先弄清词语在情感和语境色彩上的真正含义,深度挖掘、分析和传播知识[2]。有时候,教师会直接根据词语表面上的含义进行教学活动,误导学生产生知识性错误,也有教师在表述上含糊不清,比如“有人并不赞成这位学生的说法,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教师究竟是认同这位学生的说法还是认同并不赞成该学生说法的人呢?实在费解,所以教师一定不能使用带有歧义的句子。此外,口语的科学性也与口语的简洁精炼与否相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嗦繁重的语言往往会使学生抓不住话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当突出精华部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要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就是其具有生动性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要传递的艺术境界里,使学生完全体验形象生动的意境,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疑惑进而理解文章,最后使形象思维得到延展。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一提到春天,我们总是感到无穷的力量,因此从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会写诗来赞美春天的美景。”这样表述能够使学生想象出春天到了的繁荣景象,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体现他们的认知过程,还能体现他们协调心理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恰到好处的场所和时机下,着眼于巧妙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指引学生,使教学充满张力和感染力[3]。让课堂充满笑声,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慧,领悟事物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针对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投机取巧”,称宋词为宋代的流行歌曲,拉近宋词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欢笑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学到知识。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能够将无聊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感知到语文教学语言的美。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富有规范性、趣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等,这表明语文教学语言有很高的境界,这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语言应当具备诗歌语言的简练、散文中语言的优美、形象的小说语言、风趣的相声语言、雄壮的演讲语言等,这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最终追求。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