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历史背诵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质疑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难以从自我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选择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历史问题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他们仅仅只会机械的记忆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或背诵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些学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问题,教师就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这些历史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开始学会质疑问题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给学生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有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秦始皇以前,中国人是很敬畏‘天’的,这一点在人们尊重周天子的行动上反应出来,整个周王朝持续了800年,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末世几位君主都资质平庸,毫无才能,对社会也无建树。可是人们没有想过废除周天子,这是对‘天道’最后的一丝敬畏,代表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要有顾忌。可是秦始皇打破了这一点,秦始皇用武力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力,表示只要拥有实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实权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统治可以一时兴盛,可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破坏却是致命的。”过去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知识时,一般只听说过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过,比如学生们听说过秦始皇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封建社会,这种封建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统治的方式比较残暴,这是他的历史过错,而这一历史过错仅仅只是统治方法的错误。这一名教师提出了过去学生从未听说过的新观点,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新奇,于是学生开始质疑,到底哪种说法说得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视频、历史画册、历史故事、历史问题等把学生引导学生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质疑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给予学生质疑学习平台
当学生找到了值得质疑的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不允许他们质疑问题,或者不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生就不愿意继续质疑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题,历史教师要为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观点以后,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批评秦始皇?难道秦始皇就没有一点历史贡献吗?”这一名教师继续说,这个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为他认为周天子用武力了殷商以后不敢对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历史都只敢称“王”,而不敢称至尊,这便是对“天道”的敬畏。自从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权力以后,人们便不再敬畏过去的天理法则,人们开始见样学样,认为只要拥有武力便可以成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这种暴力夺得了至尊之位,尔后被暴力。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代一代,武力夺取至尊位的循环。这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过的观点正确,还是秦始皇毁灭了中国的传统观点正确?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场,然后应用辩论会的方法讨论各自的观点。当高中教师给予学生探讨式的交流平台、辨论会式的交流平台时,学生便能了解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质疑,此时学生就会愿意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技巧,鼓励学生理性讨论问题
当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质疑,愿意交流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学生从质疑规则中了解应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那一名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毁灭了中华文明根本的观点为正方,质疑这一观点的为反方。学生们要在同一立场的成员中选择四名辩手。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四名辩手的素质要求分别为:一辩要思想宏观,不管别人提出了怎样的质疑,都能从宏观的视角站稳自己的观点;二辩要思维开阔,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三辩要求情感丰富,能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影响他人;四辩要逻辑清晰,能够抓住本方陈述的关键,作出简练、明晰的结辩词。这名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学会质疑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有宏观看问题的视野、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情感、清晰的逻辑,只有应用这种方法质疑问题,才能够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历史知识。
总结
历史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郑华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引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首先要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三.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历史学科在高中学习中属于小学科,不被领导和学生们重视,因此在新课改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可与就几乎没有作业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因此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做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切实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积极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首先教师应该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分析,设计出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的能力有多个方面,究竟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后续课程的需要。例如,历史教学中培养分析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同时要考虑学校与社会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除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另外,创设情境对于历史教学是具有相当帮助的。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足够发达,教师在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书本知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思索与思考。
四.结语
有效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史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沈丘县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常海侠,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2]陈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现代阅读,20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7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