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农业的措施

生态农业的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农业的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261-02

沼气是一种洁净的生物能,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探索解决沼气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池密闭、自动投料、沼气安全收集、贮气、出气以及安全方便出沼液、沼渣等关键技术问题[1-2]。经过几十年的攻关努力,20世纪末这些制约沼气发展的关键技术均得到解决,我国成为世界生产沼气生物能源大国,并受联合国委托为不发达国家培训技术人员,在世界各地推广。为了推广普及沼气生物能技术,我国各级政府专门设有能源办和能源研究所,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村发展沼气,把发展沼气列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发“三品”农产品、净化农业环境、提高农村卫生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创造出各种以沼气为纽带的技术模式。结合舒城县的“三农”实际情况,在县农委能源办的支持下,重点示范推广“四位一体”农村能源技术模式,重点探索猪—沼—菜模式,同时探索了猪—沼—稻、猪—沼—鱼技术模式的生产应用规律,并分析其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

1 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的目的和意义

舒城县历来就是合肥市蔬菜和肉禽蛋鱼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十一五”又被列为省会经济圈,省委、省政府更加明确发展菜篮子工程是舒城农业发展的重点。全县蔬菜、食用菌等生产面积达1.47万hm2,大棚设施栽培占13.6%以上,最大的城郊连片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就有200 hm2。同时,舒城县历来是水稻产区,全县4.27万hm2耕地中的70%种植水稻;全县有可养殖水面1.8万hm2,是全县水域面积的40%。所以在重点改善和提升蔬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改善和提升稻谷、鱼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是全县农业生产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另外,舒城县的地理位置处于巢湖水系源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还是省、市开发以“万佛湖”为旅游中心的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县。

以上这些方面都要求舒城县要大力降低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三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从而提升农产品档次,以便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要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推广普及沼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种养一体的生产模式,它既能生产清洁的沼气生物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减少秸秆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节约矿物能源消耗,又能把农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秸秆等废弃物转化成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生物农药、饲料,减少化学肥料、农药、激素的使用,净化了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又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多方位地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2 猪—沼—菜技术模式示范推广的措施与成效

2.1 建设示范沼气池和配套猪舍

在县能源办的支持下,舒丰公司双丰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随着自身不断地发展扩大,示范沼气池的建设也不断发展扩大。2003—2006年先后根据园区规模和示范的需要,建成4 m3(1个)和8 m3(5个)2种规格砖混结构的沼气池共计44 m3。为了保证冬季产气,分别建在试验温室和保暖向阳猪舍里。2008—2012年又建设80 m3塑钢地下式沼气池。砖混结构沼气池配套建成猪(禽)舍400 m2,塑钢结构配套建成猪舍4 000 m2。

2.2 示范推广成效

2.2.1 沼气、沼肥产出量。①沼气:2003—2006年期间建成的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经统计平均年产沼气4 800 m3(相当于1 600~1 9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9年。2008年6月建成的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气8 700 m3(相当2 900~3 500 kg液化石油气),截至2012年6月已正常使用4年。②沼肥:经测算44 m3砖混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110 t、沼渣18 t(相当于3.5 t三元复合肥);80 m3塑钢结构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液200 t、沼渣33 t(相当于6.4 t三元复合肥)。

经统计,从2003年春季开始建示范沼气池到2012年6月止,双丰示范园共建成124 m3沼气池,累计产出沼气5.1万m3,相当于17~20 t液化石油气,若按5元/kg,为园区节约能源支出8.5万~10.0万元;产出沼液1 170 t、沼渣192 t,相当于37 t三元复合肥,若按2 600元/t计价为园区节约肥料支出9.62万元。

2.2.2 “四位一体”开发利用情况。前后建成的124 m3沼气池均与温室、大棚、猪(禽)舍、厕所设计整合在一起,既保证沼气池有充裕的原料供给,同时也保证沼气池充分利用太阳能动力,在冬季有稳定的发酵产气温度,确保四季均衡产气和提高产气率,以保证园区生产、生活对沼气和沼肥的需求。①沼气利用情况:2003年最先建成的12 m3(4 m3和8 m3各1个)沼气池生产的沼气,因园区尚未通电,试验示范用地仅为3.33 hm3,主要用于员工在园区办公、劳动生产、生活照明、做饭、烧水等,以后陆续建成32 m3(4个8 m3)沼气池产气除了用于员工生活外,主要用在0.13 hm2韩式5联栋温室和2 hm2大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生产上,用于棚室补光、冬季辅助加温和CO2施肥,保证冬季棚室各种蔬菜良种引进、新栽培技术引进试验,还用于冬季养猪加温热水喂饲和最冷季节母猪产仔辅助加温保证仔猪成活率等。2008年园区面积扩大到80 hm2,蔬菜试验示范大棚面积增加到20 hm2,现代化温室面积增加到8 000 m2,为适应蔬菜新品种引进、种苗快繁培育、先进栽培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之需,园区又建成80 m3新型先进的塑钢沼气池。所产沼气主要用于棚室CO2施肥、补充光照和4 000 m2猪舍冬季热水喂饲及猪舍加温。②沼肥利用情况:2008年前示范园区共建沼气池44 m3,每年平均产沼液110 t、沼渣18 t,其中80%用于2 hm2棚室蔬菜试验示范生产。平均施用沼液510 kg/hm2、沼渣9 t/hm2,相当于每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1 500 kg/hm2。2008年园区扩大规模后总共建成发挥正常效益沼气池124 m3,年平均产沼液200 t、沼渣33 t,全部用于园区扩大后的1 hm2温室和20 hm2大棚蔬菜试验示范。相当于年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84 kg/hm2,并总结出猪—沼—菜技术模式。

前期所产沼肥有20%用于园区水稻、油菜等大田农作物各种试验示范,相当于平均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确保了水稻、油菜各项试验示范正常完成,并总结出猪—沼—稻技术模式。

在养殖方面园区还利用0.27 hm2水面探索沼液养鱼,水深约2 m,分层放养白鲢、花鲢、草鱼、鳊鱼、鲤鱼和鲫鱼等,定期用沼液4.5 t/hm2洒入水面,收到很好的效果,每年清塘捕鱼量都在15 t/hm2以上。总结出猪—沼—鱼技术模式。

2.2.3 效果效益分析。近10年来,由于以沼气为纽带,集能源、养殖和种植为一体,把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模式,为园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①蔬菜种植方面。园区前后引进蔬菜新品种逾400个、新技术逾60项,申报认证芥蓝、菜心等19个品种“绿色食品”,特种专供蔬菜品种4个,年产各类精品蔬菜6 000 t,培育种苗2 000万株,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逾600万元。蔬菜平均效益36万元/hm2。由于蔬菜种植全部施用沼肥,且起到防治病虫害作用,实现园区蔬菜不用农药,至少节约农药费用1 500元/hm2,年节约农药费用2.5万元左右。②水稻、油菜等其他农作物种植方面。据园区历年承担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品种、栽培等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统计分析,因为施用沼肥,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较其他地方同样项目有新提高。产量一般高出10%~15%,米质提高一个级别,菜籽含油率也有一定提高。可增加效益750~1 500元/hm2。③养猪方面。由于沼气在冬季能给猪提供热水喂饲,能保证肉猪维持正常生长,加速肥育速度,提高出栏率;又能给产仔母猪和幼仔猪取暖,保证了母猪产仔100%成活,在正常的湿度情况下,提高肉猪、仔猪的抗病能力,2007年全国猪蓝耳病大发生,但园区无猪染病。前期园区每年出栏肉猪500头,2006年以后每年出栏肉猪1 500头,年创经济效益20万元。④其他效益方面。由于园区各种农事活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而主要以沼肥为主,2008年测定园区土壤有机质上升0.8~1.0个百分点,并且杜绝了土壤盐渍化出现,实现了园区零面源污染。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园区出现多年久违的珍稀鸟类如白鹤、黒鹤、啄木鸟、八哥、灰喜鹊、黑喜鹊、斑鸠、山鸡等逾20种,在园区生息繁衍捕捉害虫;还有少见的菜花蛇、乌鳢蛇和黄鼬经常出现园区,使园区少有鼠害发生。

2.2.4 生态模式推广情况。10年来,园区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示范“四位一体”技术,具体总结出猪—沼—菜、猪—沼—稻、猪—沼—鱼3个技术模式在全县推广。在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通过现场参观、办培训班在全县推广这3种技术模式。据初步统计,猪—沼—菜技术模式已达到2 000 hm2,其中最大的一片城郊就有200 hm2,为全县蔬菜安全性、品质、产量提高做出有益的贡献。猪—沼—稻技术模式也推广近1 000 hm2,据推广种植户反应,稻米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好的提高。猪—沼—鱼技术模式也推广有340 hm2左右,得到推广应用的池塘养鱼单位面积提高近2倍,深受池塘养鱼户的欢迎。

3 结语

通过以上以沼气为纽带的3个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效果和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在农村发展沼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清洁可再生生物能:沼气能可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能部分解决生产用能,其燃烧后的副产品CO2是蔬菜棚室生产优质气肥,无污染。二是提供优质有机肥:沼肥完全可替代化学肥料,兼有缓、速肥优点,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优质、高产、稳产。实现农产品“三品”化,保证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促进城乡人们身心健康。三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沼肥既含有大量N、P、K肥料三要素,还含有各种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是理想的生物农药、生物激素,可以增加农作物和畜(禽)、鱼的抗性和病虫害的防治,结合其他物理及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激素的需求。四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沼气是以充分利用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使其转化成可再生优质生物能、有机肥、生物农药,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5-8]。

4 参考文献

[1] 陈道友.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3(3):154-155.

[2] 陈月桂,陈霞.“猪—沼—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优点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88.

[3] 孟宪清,梁凯,赵惠斌,等.“猪—沼—菜”生态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4):56-58.

[4] 孔凡标,沈军,臧峥峥.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谈东海县桃林镇“猪-沼-菜”循环农业模式的实践[J].上海蔬菜,2012(1):8-10.

[5] 苗翠香,许彩苏,马小梅.“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07-108.

篇2

1 制约因素

1.1 发展机制不相适应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滞后,改革后的成效不明显,农业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 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

受保守观念和资金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式经营模式比较明显;农业商品加工带头单位的量很大,可是生产方式落后,没法带领大家一起,生产线小,种类不多;普通的简单加工比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复杂加工不多;普通的商品多,名牌商品较少。

1.3 服务体系不完善

底层农业技术推动机构单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做到全面,无法建设主动高效的技术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带头代为、务农人员职业配合规划推动效果不明显,使得许多务农人员的生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没有播种、培育以及收割整体的服务,务农人员抵抗市场危机的实力不够。

1.4 物质装备条件差

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民因为资金原因拒绝接受农业科学技术产品,没有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部分农业从源头就出现污染,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5 自主发展能力弱

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少体制化的经历过现代化的农业职业培训,使得务农人员认识领先科学技术的意识淡薄,许多务农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创业想法缺失,年轻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更愿意往大中城市发展,导致部分地方有田无人耕,农忙季节找不到人的窘境,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 应对措施建议

2.1 深化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2.1.1 加强农业地产以及屋舍产权体系的整改,成立责任划分清晰、归属明朗、运转流畅的农业产权体制,改善并推动农业生产力,改善贸易中的安排资源的制度,慢慢减少城市和农业二元体系的矛盾,重点推进农业资本的个体化,加大全新工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寻找解决“三农”困难的合理办法。

2.1.2 加强农业产权体制的发展,能够给发展优势个性化的产业做出资本以及生产力的保障,可以搞笑的推动当代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进步。农业产权体制的整改会按照法律明确农业用地的拥有方以及使用方,农业合作模式以及农民个体也会根据法律获取用地的所有权凭证以及土地使用权凭证。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权属凭证,一方面能够建设用地轮流模式,为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整合资源,为改善有针对性的农业的进步做出经济保障;第二能够用用地当做资本加入股份、给予别人营销的方式,进行别的产业的发展;第三能够使用变更用地归属,增强用的轮流速度,推动用地朝着模式化营销发展。想要圆满的推动农业产权体制改善产生的便利因素,建设生态农业旅行事业,建设用农家乐作为核心的周边产业的高速进步。

2.2 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2.2.1 增强产业模式化进程。努力建设品牌良好,范围特征清晰,利润更大的出色农业商品。首先要促进“一乡一牌”或者“一庄一拍”产业规划,增强个性化的农业商品模式,产生更加强势以及特点突出的行业链条,建设整个省份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关键的出色粮食、出色茶叶、出色果蔬、高级食用油以及深层次生产的厂地。其次要促进当代农业园林的开发,建设一定得产业规模化、进步整体化、操作贸易化、销售高端化、制度集中化的拥有着领先优势的技术标准性、景色优美的当代农业模范生产区。

2.2.2 促进农业商品深层次处理。招商“汇源”等资本丰厚、技术领先的农业产业生产带头单位,进行推动广东新大地、裕丰食品、长乐烧酒业、嘉丰农业、广东富农、康奇力药业南台药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主动发展全新商品,拉伸产业体系,改善其农业商品种类缺失、生产体系不足的状态,开发一部分引领作用大、产业范围广、生产体系长、工程进度强的农业商品生产单位“航母”。

2.2.3 农业商品流通市场化。搭建“大宗供销+市场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在大宗供销上,打开梅-广、梅-汕、梅-珠-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整体的贸易途径;在贸易柜台中,在卜蜂莲花超市等全国连锁店设梅州特色农业商品专柜;在社区直供上,建立华南农业大学社区直供店等;在电子商务上,设定范围化的农业电子商务生产区,建设“实体经营同网络经营”相结合的农业商品展览经营通道,并能够凭借穗梅针对性的帮助扶持建立“穗梅农业电商联盟”。

2.3 抓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2.3.1 建设全新的农业技术开发结构。努力达成同升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梅州农业基础开发基地。一方面能够推动农业研究机构不停的进行生产学习研究的成体系的,努力达成在新种子培养、科学繁殖、有效培育、植物灾害的减免、环保工作、农业商品深度开发等角度的研究中的得到全新的进展。另一方面想要推动带头单位同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府合作,开发农业科研基地,自行发展牌子,增强公司的实力,产生全方位的基础开发高效模式。

2.3.2 提升科学效果转化的速度。首先要主动开发以优势农业商品和优势产区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为重点,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方式,建立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学技术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二是积极鼓励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养户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2.4 抓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

篇3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