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电子信息技术概论

电子信息技术概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子信息技术概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概论

篇1

引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出是以计算机为一种现代的科技应用技术工具,通过人类的有效应用完成相关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从而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制定,保证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合理化发展。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认识计算机相关的特点,以合理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系统内容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处理方法、计算机实效应用方法、计算机网络运维处理过程、人工智能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从而完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信息计算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对通信科学技术的相关联系,加深信息社会的管理进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性能处理,加快计算机相关元器件的管理,保证计算机相关结构的有效实现,从而深化计算机智能化、集成化、运维化、应用化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处理,实现全球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职称下,相关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数据的合理管控,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技术管理和支持。科学家通过对计算机的研究,将计算机有巨型化、机械化逐步发展为微型化、网络化、职能化、多功能化的计算管理,保证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加强计算机相关设计和制造的有效处理方式,提高计算机信息化运维,保证电子市场商业化、人工管理智能化、网络信息运维通信化等技术功能的综合应用。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计算机水平快速发展的成果,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使用电子数据、制造产业化信息产品管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微波控制技术等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电子信息化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可以按照电路与电子相关知识领域将电路数据、电子备件、数字逻辑系统和微波系统、通信系统进行区分,电磁场技术有电磁波和微波进行数据控制,信息处理方式由信号和系统、自动化信息控制、随机信号分析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计算机相关数据信息有计算机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网络设计技术系统和嵌入式管理模块系统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是电子技术和电磁技术的相关应用,这些技术对计算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有很大的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对计算机现代化数据分析,对电子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信息处理,保证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得和合理管理,对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和利用,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社会管理影响力。例如,在3G网络电话数据传输中如何实现实时、准确、清晰的图像传输。通过对电子信息数据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电子技术相关产品的处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社会管理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分类要求,按照合理的信息化社会分工进行管理,保证社会相关各个领域数据的准确生产、有效服务、合理化管理,加深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规划和开发,实现不同信息数据资源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生活、经济状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等问题的有效提高。社会化信息产品的实现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手段,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进制编码完成对计算机系统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的表现,合理的管理和存储相关数据,是信息产业化技术管理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数字逻辑的有效发展。在信息数据处理中,比特是计算机数据信息中的单元,是组成信息化数据相关内容的基本单位,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加深高效数字技术的生产,保证高质量产品的有效提高,使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认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例如,手机就是得益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手机信号的传输,通过网络运营商的供给和控制,加快计算机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建立合理的数字计算机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相识链接相关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保证电子数字化消费产品的有效发展,提高电子设备数据化分析的有效控制,更新信息化电子技术设备的有效维护。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网络化数字信息的有效实现,建立合理的数字网络化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控制,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线上相关信息的实时同步、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将全球世界的各个网络进行有效的布局,完成计算机数据的有效连接,从而构成网络化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信息网络化同步提取和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认识信息收集、处理、区分、交换、存储等问题的有效控制,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网络化数据相互联系,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同步快速发展,完成信息数据的实时对接。微通信电子技术、通信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管理都由计算机系统应用逐步发展开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化处理,加深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计算机社会发展的有效实现,保证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同步提高,从而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电子信息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需求处理和分析,认识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加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大范围的保证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前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如同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国家这些年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不少行业有了发展的契机,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这个行业在国内起步比较的晚,但是发展的很快,在很多行业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年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人员,更是促进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我国必须要找到更加合理的策略,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进一步发展,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一、电子信息工程现地化技术的概论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这属于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虽然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国内的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毕竟国内在这方面起步太晚了,核心技术都是国外的,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还是有限的。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的状况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极大的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是过晚的起步是我国显得被动,很多技术都需要购买国外的专利,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研发实力很薄弱,从长远来看,很不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

(一)极度缺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永远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绝对动力,人才更是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电子信息这方面的专业太晚,导致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电子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在电子信息方面的顶尖人才,我国更是少之又少,在一些专业技术上的突破很有限,这也是造成国内电子信息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二)信息工程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

虽然这两年国内比较的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投资了很多很电子信息工程有关联的项目,高薪聘请了顶尖型人才授课,但是我国工业底子薄弱,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这方面过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都不属于自己,国外的技术严重的冲击了中国市场,也遏制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从长远来看,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没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电子信息工程有关的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或者就是一些企业违法乱纪,法律的制裁力度不到位。其次,从大形势看,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行业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国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总的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这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很多人还不了解,甚至对此很排斥,不愿意去接触,不愿意接受技术的革新。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三、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立法力度

目前国内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很多方面存在着缺陷,很多企业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法律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招商引资,为电子信息工程创造了绿色发展通道,给了这些企业不少经济优惠政策,让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拥有更多的发展土壤。目前国内确实培养了不少高端技术人才,但是这些人在法律意识上还很匮乏,个人专利得不到保护,很多技术人员辛苦创造的个人专利任意被人剽窃,大大挫伤了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资金投入

我国这几年力争后来居上,鼓励高校开办更多有关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有关的科目,给科研单位提供足够的资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开设更多的实验室,鼓励各大高校创办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专业。国家还要启动专项资金用于提高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

四、结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经济在发生转型,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中国,我国需要在技术产业上有所突破,特别像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这种,需要逐步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对此,国家必须要加大对信息工程行业的法律支持,保护每一个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工资待遇,还需要投资足够的资金去支持研发部门和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相信我国的信息工程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晋军,李霖.基于可靠性工程的电子信息装备质量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22(3):34-37.

[2]孙迎春,徐建东,蒋野,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03-106.

篇3

中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课堂“灌输式”教学目前仍是主流方式,实践与设计环节严重缺乏,改革已势在必行。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大学应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存在诸多困难,有必要与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将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引入校园,实现校内外实习基地接轨和互动,以改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效能与质量。体验式教育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构建主义基础之上[1],注重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通过亲身体验,使受教育者获得新认知、新经验和新技能,非常适合学生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和技术体验课程体系建设应尽早提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议事日程。

二、卓越计划与技术体验教育

1.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应用技术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该努力突出卓越计划的特点,着重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加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工程训练力度,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学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检测控制方法以及操作技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标准以及测试规范,着重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尽快成长为行业企业急需的卓越应用技术人才。

2.技术体验实践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卓越计划应着眼于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或应用工程师[2],要求熟悉行业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典型产品,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具有与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这样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工程实训和一般化企业实践活动是难以完成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技术体验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境之中,通过亲身感受、亲自体验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树立现代工程理念,提升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效果。

三、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建设

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指在合作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开展应用研究、开发技术及推广新技术的场所,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企业实践教育基地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难以达成校企共赢目标,企业对建立企业实践基地逐渐变得消极,致使高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教育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无缝对接,可以将行业企业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以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测试规范、研发流程、技术团队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以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借助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与中兴通信股份公司、贝加莱自动化公司以及京津地区的多家现代电子信息企业合作,率先建立了移动通信网络,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POWERLINK)、车联网技术、汽车电子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多个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这些体验式教育基地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行业技术体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三种功能于一身,不仅适应于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行业技术培训要求;二是按照行业企业实际进行场地布局、设备配置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体验式教育基地,使受训者如同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以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体验;三是适应系统化技术体验教育,便于行业技术展演与专业技能训练交替,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技术体验教育协同推进,实现行业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

四、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的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由初级体验、分项体验和综合体验三种类型的技术体验课程构成,以下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具体说明各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初级体验课程。初级体验课程系面向全体电子信息类学生开设的行业认知课程,属于第一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作为《专业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种教育资源(视频、动画、图片、模型、实物等)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行业概况、典型工艺、典型设备、典型技术、典型产品、典型岗位,介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并安排若干操作体验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全面了解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充分了解这些岗位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技能,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兴趣,把握专业学习方向,引导他们制订专业学习计划(选修)乃至职业发展规划。

2.分项体验课程。分项体验课程系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属于第二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可与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相互配合(与其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或独立开设的实践类课程)。针对当前行业企业相关岗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科学划分教学单元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技术技能训练。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分项体验课程可划分为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智能交通网络、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教学模块,使学生在各种专业训练项目中,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体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