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路经济管理

公路经济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路经济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路经济管理

篇1

    从高速公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公益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完全具备就说明了高速公路时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费是采取全封闭的收费方式;我国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是由于是因为只要运输的货物量是标准范围之内的,或者是能够全额满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对于这一条高速公路的消费,在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消费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国高速公路是一种标准的准公共产品,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属于国家的资产,就这一特点就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速公路尽管存在着多个投资主体,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态也各有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这些方面存在着蝉翼,公里资产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资产所有权同样属于国家所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这部分国有资产,去维护好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并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二、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经济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基础和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相对宽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要从改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发,缩小差距。2.其次在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着执法问题,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是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要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资大、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一般的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当缺少企业投资时,政府的压力就相当大,需要发挥其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动员其它企业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甚至政府可以赋予某特定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相关的一些垄断经营权。1.政府药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非营利性特点的特许经营机构,一般企业是不能享受这种特许权的,而是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它的经营授权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签订的合同,对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对于其经营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预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好工程的施工预算,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的,由项目部经理预算的计划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和突况下的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

篇2

从高速公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有着公益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完全具备就说明了高速公路时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的准公共产品是指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两种特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费是采取全封闭的收费方式;我国高速公路具有非竞争性,是由于是因为只要运输的货物量是标准范围之内的,或者是能够全额满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对于这一条高速公路的消费,在拥挤的情况下,这个消费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国高速公路是一种标准的准公共产品,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可以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属于国家的资产,就这一特点就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高速公路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从现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速公路尽管存在着多个投资主体,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态也各有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这些方面存在着蝉翼,公里资产所有权都是属于国家的,高速公路作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资产所有权同样属于国家所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应该严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这部分国有资产,去维护好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并要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这是政府部门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二、改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几点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经济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一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基础和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相对宽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机制,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却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要从改善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发,缩小差距。2.其次在执法方面。我国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着执法问题,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中,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具体的做法是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与此同时,要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专门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资大、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经营风险大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一般的企业不敢进行投资。当缺少企业投资时,政府的压力就相当大,需要发挥其作用,对市场进行干预,动员其它企业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甚至政府可以赋予某特定企业对于高速公路相关的一些垄断经营权。1.政府药严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主体主要是一些具有非营利性特点的特许经营机构,一般企业是不能享受这种特许权的,而是在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它的经营授权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要严格按照规定签订的合同,对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应该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对于其经营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预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项目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编制好工程的施工预算,对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计划成本,计划成本是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的,由项目部经理预算的计划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和突况下的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

2.改善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的控制

篇3

(2)以事业方式统筹的干线公路建设。如某省70%的高速公路都是由省公路局管理建设及资金的统贷统还和运营的。这种统一管理的模式能够让管理部门很好地监管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造一个较好的公路运输服务体系,方便社会,方便人民。不过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公路局承担了全部公路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各个方面工作,其管理范围太大,容易出现管理效率不高、事企不分的现象。在公路建设完成的运营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机构臃肿、权责不对应等问题。

(3)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如江苏省采用的模式就是省政府人员提出决策和监管,公司集资,市里提出建设方针,这种统一领导下四分开的格局,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的效率。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指挥部的指挥模式比较传统,属于建管模式,这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了。再比如,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使其利益最大化,而政府建设公路是出于社会公益效果,很明显,这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并且,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高速公路集团企业几乎与省交通厅是同一行政位置,这极容易造成交通行业的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4)部分集中的企业化公路管理模式。如四川省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大部分是由建设开发的总公司———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川高公司)负责的,其中包括建设资金的筹措、建设过程的管理、管理经营管理、经营资产的管理和公路养护的管理等各项职能。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省交通厅直接管理川高公司,川高公司在管理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的权利,如公路建设监督、路政管理等,简单的说,就是将事业性公路管理模式变成企业化管理的性质,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在实践中对公路的管理控制。

2我国现行公路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几大问题

2.1管理机构的设置繁琐重复

因为我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建设渠道太多,导致公路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多样性。如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制的、国有企业性质的。一个公路工程的建设在政府、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管理下,非常容易出现建设与运营管理不当的混乱局面。因此产生了机构设置不当和重复设置的问题。有一些省或市里不仅设置公路管理局,还设置公路项目办公室,除了这些繁琐的管理机构,还有政府支持成立的通过支配国有资产投资的公路集团、企业等。这些重复设置的机构导致同一片公路地段内出现多个管理公路的管理机构,由于各部门职能的交叉,当交通运营中出现问题时,极容易发生互相推诿和纠纷的状况。

2.2交通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在还没有制定一套专门针对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公路的执法还是根据1997年7月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该法只是规定了公路的建设和收费问题,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的规范要求。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实用意义,导致执法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足、适应性差等问题,这根本就不能满足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要求。很多地方性的道路交通法规跟《公路法》的法律条例又相互冲突,互相抵制,在遇到交管问题时,应当作出的处理方式却不一样,致使管理混乱。目前,公路管理部门管理路政的主要问题是职责不明、交通执法范围模糊等方面。

2.3路政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没有衔接

公路的性质要求公路管理需要做到高效、统一、集中等标准。一段公路的管理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收费、养护、通信、服务、交通安全和路政等,这些管理内容是一个整体。但是,现在很多省、市的法规都从中割裂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条例。

3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分析

在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评价的分析中,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作为被分析的主体。这需要处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结合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分析,数值大的作为输出指标,数值小的作为输入指标。所以,将公路工程建设资金、公路收费的收入、公路通车里程设为输出指标,将公路建设的负债、公路经营管理机构的数量经营型公路的收费设为输入指标。

(1)目前我国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总体评价值很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公路暂时还处于建设阶段,在交通网规模扩大的时期,无形中加大了公路运营管理的压力,而有关公路管理的模式又没有统一,各地区在公路建设管理的经验中摸索出来的模式又存在一定弊端。如管理主体繁多、职责不明、服务质量低、路政下达不清、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等。

(2)江苏省的评价值最高,因为该省的公路管理模式是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适应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以相对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广东省、四川省采用一路以公司的模式,其中收费经营型公路较多,可以有效引进资金,不过建设阶段造成的负债很重,同时不方便对公路的统一管理,从而降低管理效果。山东省、辽宁省、陕西省主要以事业统筹的方式管理,这样会加大投资资金的压力,不利于社会资金的广泛利用。

(3)分析评价值和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的要快,当前东部地区管理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所以,针对性的采用具有集中性特点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公路的服务体系和规模效益。而对于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在公路工程建设方面需要相对减少资金的投入,同时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适当地用事业统筹的模式来管理公路建设和经营,这样有助于提高集中资金的能力,也可以在保证公路服务效果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4公路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4.1法律手段

①立法阶段:市场经济得以安全、快速发展的保障是相关法制基础。只有拥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使公路管理有序、稳健发展。政府需尽快制定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款。②执法阶段:管理管理的执法问题是其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繁多、低效的执法主体严重阻碍了公路发展的速度。当下,主要是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执法管理问题,第一个需要明确划分的就是公安部门和交管部门的职责问题和行政分工,确保公路管理体制的精简、统一和高效。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公路交通管理模式。

4.2经济和行政手段

因为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筹备资金,其投资的成本回收又很慢,同时还具有公共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所以一般企业通常都不愿接手建设管理。这个时候,政府部门可以进行市场干预,给予合适的企业以垄断公路的经营权利,让该企业独家经营指定公路,不过同时通过微观规制对管理该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符合公路建设运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体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