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家庭礼仪培训

家庭礼仪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家庭礼仪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家庭礼仪培训

篇1

1.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1.1中职学生自身的礼仪修养问题

由于前些年计划生育政策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学龄孩子,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家庭的重心,家庭也一切以孩子为主,可能会出现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没有礼仪观念、在家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中,以致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喜欢独来独往、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同学良好的沟通等问题。不可否认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学校中有的和周围同学的沟通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够恰当、出现辱骂同学、打架斗殴等情况,给学校、同学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家长往往将注意力全部放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孩子礼仪方面的教育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中职学校学生对礼仪的了解程度较低、学校内不和谐的行为屡现等情况。

1.2老师对《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理解程度不够

老师作为《礼仪》实践教学中的主导部分,对礼仪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接受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没有充分重视《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对礼仪的重要程度理解不够,从而在《礼仪》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没有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要提高《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离不开对老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和运用,老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学校没有意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对礼仪课程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较为落后,造成老师对礼仪教学没有充分的投入,不能有效的将礼仪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1.3学生对《礼仪》实践教学的适应程度良莠不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对于礼仪课程这种实践性较高、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程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对礼仪课程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礼仪课上要求学生积极主?拥谋泶镒约憾岳褚堑目捶ǎ?并且积极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有礼貌、有修养的与同学沟通,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对于遇到的困难要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解决,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这种沟通中,导致礼仪教学的效果不够好,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程度同样不高。

2.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礼仪》的实践教学

2.1建立老师与学生间的良好关系

要使学生能够在礼仪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的鸿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这样自然而然的能够促进学生对礼仪知识进行掌握和灵活的运用。老师要提高自身亲和力,主动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采取多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2.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传统的礼仪教学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走神、理解不到位等情况,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要积极的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模拟式教学的方式,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沟通,锻炼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够更主动的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

2.3加大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篇2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观念淡薄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幼儿园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使幼教陷入“幼小衔接”的误区,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都明显存在着小学化倾向。

 

例如,将小学教育内容提前到幼儿园施教,开设汉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许多幼儿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要求幼儿手背在后面,不许随便说话,并且自由活动开展较少。教师在制订教育教学目标时,只关注幼儿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而轻视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以及道德礼仪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下,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难以养成。

 

二、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十分模糊,没有适合幼儿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都比较强的规范、科学、系统的幼儿礼仪教育教材。幼儿教师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培训,对幼儿礼仪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由于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更容易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部分幼儿园为了彰显“先进”的园所文化,大肆宣扬西方礼仪文化,忽视面向幼儿传播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这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的做法,使优质、宝贵的本土礼仪文化资源被白白浪费。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更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则表现得十分淡漠,有的幼儿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盲目地崇洋、跟风,会导致外来礼仪文化渗透、入侵现象加剧,更有甚者会使中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一步步走向没落。

 

三、幼儿园礼仪教育方法不当

 

1.忽视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匮乏,他们往往根据成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盲从性。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礼仪教育效果,成人必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会要求幼儿的言谈举止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然而部分教师自己却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疑惑,会使礼仪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身教要远远胜于言传,教育者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2.忽视引导启发。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应该是使幼儿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良性循环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礼仪规范的兴趣,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礼仪教育的效率、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幼儿灌输枯燥的礼仪知识,当幼儿表现出不文明行为时,教师往往是采取呵斥甚至体罚的教育方式消极地禁止,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启发,这很可能会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造成师幼关系紧张。

 

3.忽视与社会、家庭的协作共育。幼儿礼仪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一己之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和家庭因素会对幼儿的礼仪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充满正气和正能量,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统一,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这些都是提升幼儿园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部分幼儿园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与幼儿园无关,将礼仪教育局限于幼儿园之内,不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及家庭的支持,造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效果。

 

幼儿园应该认识到,幼儿教育是要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幼儿园要完善礼仪教育的内容,制订教师和幼儿的日常行为标准,对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礼仪培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配合。

 

篇3

R47-4

实习护士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格、文化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和特色,所以如何开展护士礼仪规范教学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1]。对于医院工作而言,护士工作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印象和工作的评价,加上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较高需求,因此临床带教护理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本文从临床教学中的岗前培训、个性引导等方面,对实习护士进行礼仪规范教W,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一、岗前规范培训

1.岗前培训目的

实习护士在刚刚进入职场的阶段,由于其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使其很容易受到社会流行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影响。与家庭、学校相比,医院的性质明显不同,而护理人员其生活以及工作的主要地方就是医院的门诊以及病房,所以在医院的不同场合中其礼仪规范也会有所不同[2]。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能够成功地教会实习人员正确的职场礼仪规范,并在学生价值观养成阶段培养实习护士正确的审美观念。

2.岗前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是为了帮助实习人员掌握方法,以应对职场中的容貌、服饰、语言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明确的礼仪标准[3]。首先,容貌服饰。容貌是一个人的外观表现,而服饰则是人需要穿着的衣服以及所带的饰品,无论是容貌还是饰品都可以成为人们进行情感传递的部分。对于护士而言,其服饰要体现出护理工作的严肃以及纪律、自信特点。其次,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传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医院工作中,护士所直接面对的人是患者,另外还要和同事以及上级进行交流,所以这期间的沟通无时无刻都需要借助语言。护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保证自己的语言是礼貌且文明的,另外一定要说普通话、音调以及音量适中。语言表达包括一般的礼貌用语、职业用语,引导实习人员掌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巧。最后,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单单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姿态,另外行为举止会受到思想的支配,是当前情感沟通的主要介质之一。护士在工作中难免会有行走、站立、端坐等行为,都需要保证规范和和谐,带教老师要对实习护士的这些行为进行规定,引导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让行为举止体现其工作能力、态度的专业性和优雅美。

3.岗前培训方式

实习护理人员刚刚迈入的职场阶段,也是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想要让实习人员明确规定中的不允许问题(例如不允许护士穿奇装异服、不允许护士说脏话、不允许护士有不良的行为举止等),必须将理论讲解结合示范进行说明,以帮助实习护士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

二、示范讲评

临床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患者和患者之间由于疾病种类、病情发展情况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临床表现存在较多不同。而对于没有实际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实习人员来说,想要将理论性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开展的耕作层中还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护理带教老师要针对工作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点评说明,例如护士的微笑、护士说话的语言、护士的声调等等。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典型案例说明,让实习护士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和学习,以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礼仪规范自觉性。

三、个性引导

每个实习护士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性格因素以及执行操作的影响,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护理带教老师,需要在了解实习护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礼仪学习引导[4]。例如对于内向性格的实习人员要对其进行更多的鼓励,让实习人员愿意和带教老师沟通;对于外向性格的人,要克服其大嗓门问题,教会其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重的心态。并说明护理中嗓门较大对于患者情绪以及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教学总结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要求变得更为严格且需求多样化,紧张的护患关系一直是影响医疗工作开展的问题之一。所以,单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技术操作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人性化开展,需要从护理人员的礼仪开始着手。无论是护理人员的形象、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这就要求实习带教老师做好带教中护士的礼仪规范教学,在实习护士掌握礼仪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于实践工作中。

五、结语:

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局限在护理人员的技术掌握、操作能力方面,还需要对礼仪修养进行培训。让护理人员的服务工作更为专业、人性化,保证护理实习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中能够成功运用,改善紧张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丽华,江珉,朱燕等.临床带教中护士礼仪规范教学的思考与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7):728-7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