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危机成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现有关于危机成因的“形形”的分析背后,本文认为,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历史观和社会观的缺乏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超越纯经济层面的根本原因,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深层次依据。美国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圣经》中的一个寓言来反映,即“马太福音”中关于远行的国王和三个仆人的故事。在经济学上,这个故事常被称为“马太效应”,对它的一种解读是:“如果不把别人的钱掠夺到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钱就被会被别人掠夺。人们需要拿别人的本,赚自己的钱,否则就会贫穷。”在这种理念下,利己、拜金、享乐以及挖空心思地掠夺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历史证明,美国社会一直将上述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隔岸观火”,同时向作战双方放贷,大发战争财;找准时机适时加入战争,获取了更大的政治收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战胜国和战败国,经济实力均严重受损,而美国则获得了长足发展,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占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60%。
为保护既得利益,美国推动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试图从金融制度上保证上述价值观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顺利实施。《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他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大大稳固了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实质是美国控制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在控制了国际金融体系后,美国通过货币发行进而控制了整个世界经济,以下数据可以作为例证:1980~2007年,美国财政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1%上升至116%,换言之,美国财政债务约为16万亿美元,这可以认为美国政府已经在技术上破产,但由于美元特殊的地位(全球美元储备占比64%,美元交易占比83%),其他国家拥有大量的美元债权,使得全球各国不得不共同负担美国人的大量消费,同时分担美国人的债务。实际上,美元的升值与贬值均是美国在不同时点掠夺世界财富所采取的不同方法而已。
由此可见,美国以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作为行为依据,控制了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货币及其发行权,从而造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不平等现状,同时也为自身的高度负债消费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历史观的缺失
历史可以“明鉴”,历史同时也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美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对纸币历史的认识和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反思存在不足。
纸币发明于我国宋朝,被称为“交子”,但没有被普遍采用,直到清朝仍然以银元作为货币,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宋朝发明“交子”是因为与辽、西夏等国战败后,赔偿了大量白银,贵金属缺乏,严重影响到货币流通。但商人随即滥印纸币,导致纸币不能汇兑,朝廷随后自行印制纸币,仍迫于赔款压力而大量印制,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条件下,造成经济崩溃。元朝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仍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同样无节制发行,很快政权更迭。以后的明朝与清朝都看到了纸币发行的带来的“灾难”,因而禁用纸币。由此可见,使用纸币必须要遵守货币发行的规律,即发行量应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当。但是,美国以其“肤浅”的历史认识,凭借其经济霸主地位,滥发美元,使得美元不再是单纯交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产生财富的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宋朝、元朝的经济悲剧。不同的是,在经济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全世界均为美国发行纸币提供财富支撑,进而受到波及,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美国同样缺乏深刻反思。房地产行业在20世纪得到了重要增长,但房地产泡沫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如比较著名的三次房地产泡沫:上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泡沫催生国内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了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企业纷纷倒闭,产生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坏账,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在东南亚和香港的房地产泡沫中,香港共计损失了约八万亿港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同样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仅仅是历史的简单巧合?本文认为,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大国不断更迭的历史,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和深刻的历史反思能力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社会观的缺失
从社会观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是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单一社会观造成的。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各自宣传自身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均把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作为施政方向,但两者有所不同:美国为证明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用未来的财富、用全世界其他国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施政目标,推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为此,美国成立了“两房”,专门用于投资住房,而“两房”又把资产进行了证券化操作。苏联解体后,美国“拯救世界”的单一社会观念占据了明显优势,美国利用美元优势让全世界为其选择的社会制度买单。同时,由于过度美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美国社会成为了过度消费和借贷消费的社会,进而为此次危机爆发埋下祸因。
本质上,经济问题不是简单的利润问题,也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利益关系。换言之,社会具有多样性,如果为了建立单一的社会制度而运用“巧取豪夺”他国权利的方法,肯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综上,此次金融危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危机,而是美国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危机”,以及在这种“三观”下产生的借贷消费经济模式的危机,也是对美国的信任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危机是“斗争”的结果,平息危机需要进一步的“斗争”。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虽然危机的根源在美国,美国必须反思其“三观”。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经济力量彼此消长的过程中,怎样从危机中吸取教训,使全球性危机转化成我国发展的契机,值得认真研究。
正确看待国际“盛誉”,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充斥”高调赞扬我国的声音,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对中国态度友好,赞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些赞美。以前述价值观为基础的美英等国,一致主张本国利益至高无上,却在陷入危机时“盛赞”中国,其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中国分担其损失。我国虽然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GDP仅占全球的6%。因而,在危机中,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才是唯一的选择。
推动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货币滥发
如前所述,美国式价值观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条件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发行制度。虽然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某种货币能取代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因此继续支持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我国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但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呼吁规范美元结算和美元发行,防止危机的再次出现。
结合我国流动性管理实际,审慎运用金融杠杆
当前,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尚不存在全面的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大型国企、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地方财政和部分先富阶层,而占企业总数80%左右的中小企业则存在流动性的严重不足。由于大型央企能得到商业银行的优先支持,其流动性一直过剩,而中小企业普遍“游离”于信贷系统之外,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够明显。因此,我国应审慎运用金融杠杆,防止造成流动性结构的更加失衡,引发虚拟经济结构性膨胀甚至全面膨胀,进而造成资产泡沫和产生危机的潜在风险。
反思高投资增长方式,审视房地产投资及消费
一、金融危机涵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其显著的特点是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变动,具体表现有: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上升,二是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金融危机与货币危机、经济危机有密切地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危机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形式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市场参与者对该国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丧失信心,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本外币资本置换,导致该国货币大幅贬值,固定汇率制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就经济危机而言,一个通俗的解释是生产过剩找不到需求,引发社会经济大混乱。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货币危机主要局限于外汇市场,金融危机的范围扩大到了金融领域,而经济危机影响范围更广,表现为实物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国民经济运行体系的巨大破坏。货币危机可能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的代名词。
二、金融危机理论
自从“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西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对此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研究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重视。比较系统的研究金融危机理论是从20世界7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种:
(1)宏观经济基础理论模型
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第一代危机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政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会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这个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当时美国发生了二战后的第五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和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国际金融市场抛售美元的风潮更甚,迫使尼克松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的挂钩,因此引发更大规模的抛售美元,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先后放弃了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平价的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固定汇率为特征,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汇率制度。用克鲁格曼的理论来解释金融危机我们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如果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导致国内信贷扩张、居民向外国购买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来转移风险,而居民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持有另一国货币即是用本币购买外币是符合心理预期的。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中央银行就要通过不断购买外汇来维持平衡,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用这种理论我们能够较好的解释1973至1982年墨西哥危机,1978至1981年阿根廷危机。但也有缺陷:它所假定的政府政策过于机械,只是一味的扩大货币发行,而政府可选择的政策可以有多种。
(2)预期理论模型
预期理论模型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认为: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的原因并不是其经济基础的恶化,主要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当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时,政府为捍卫固定汇率就会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提高利率维持汇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汇价所能获得的好处,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要取决于攻击带来的成本收益。从历史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来克服“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危机的对策,其效果不一定明显。所以综合考虑,用调整利率的方法来抵御危机时,一旦投机者能够成功冲击货币,其获得的回报会高于成本,仅仅是高利率可能并不能有效的阻止投机者的攻击。另外市场参与者在其投资决策时会把预期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因素使政府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提高。
(3)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论认为:当事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表现为政府的某种“隐含担保”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巨额的呆坏账,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为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缺乏确凿的法规依据、信息不对称,这样使道德风险的危害后果更为严重。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东亚国家中存在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业务和人事关系,另外加上一些传媒的暗示,使得社会公众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危机,政府一定会加以保护。一般来说,各国政府普遍存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或明或暗的担保,即便是大银行出现危机,政府从多方面考虑往往会出面援助而不能任其倒闭,这就为银行提供了“隐含担保”。其结果是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由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隐含担保”,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或债权人会认为贷款给这些银行是很安全的,即使这些银行出现一些困难,政府也会出面援助,投资者或债权人便不再对银行的资信从财务上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这些有问题的银行得以大量融资;另一方面,政府“隐含担保”,加上存款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银行将大量资金投资或贷放给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些项目失败就会使银行陷入困境。事实上,当金融机构的状况己经岌岌可危时,人们期待已久的政府援助也没有出现,破灭了的希望很快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机构的偿付力等问题也会很快蔓延开来。
(4)金融恐慌理论
“金融恐慌”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外在的因素,短期资金的债权人突然大规模的从尚具有偿债能力的债务人那里撤回资金,是一种集体行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前夕大多经历了一个资金迅速流入的过程,但是外资的流入是很脆弱的,极易受到“金融恐慌”的影响而发生逆转,一旦发生大规模逆转,危机就会发生。以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东亚国家为例,它们都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了生产性较强的实物经济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东亚金融市场开始成熟,投机需求不断增加,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充满了信心,外资流入迅猛攀升,大多资金投向风险性较强的高利润行业,而这种资金非常容易发生逆转。客观来说,“金融恐慌”是危机心理预期的一个补充。
(5)危机传染理论
危机传染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它产生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之后。它强调了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Pua1MaSSon(1998,1999)指出危机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1)溢出效应,即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一国货币危机会传导到同一经济区内具有相似经济结构或经济问题的另一国。溢出效应按溢出渠道分为贸易溢出效应和金融溢出效应;(2)季风效应,即某一经济区外部某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对该经济区内所有国家的经济与货币稳定产生影响,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3)羊群效应,即一国的货币危机通过对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作用,诱导公众对同一经济区内经济健全的另一国发动货币攻击。
三、金融危机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背景,从金融危机理论出发,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宏观经济基础理论看,美国超宽松的经济刺激环境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利率降到极点,贷款买房无需担保、无需首付,因此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同时也为房地产泡沫提供了温床。布什政府为每一个居民都有其房住的政策扩大了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房,因而导致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2.从道德风险理论看,房屋贷款金融机构以房产作抵押发放贷款,在经济景气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但当经济下滑时,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不能足额还款的风险加大。而这些房贷机构本身资金实力并不雄厚,为了不断的利用有限的资金,通过金融创新,把次贷资产打包证券化,从中收取资金又分散了风险。但是,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整个链条就会断裂,从而波及所有的人。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从危机传染理论看,美国次贷危机能够扩张为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在全球一体化下,各国贸易依赖程度加深,各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美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必然会波及全球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总结和疑问
1.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