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教育的定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一、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含义的界定
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指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由于医院购置的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提高,旧制度对固定资产计量标准明显偏低。
新制度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在规定标准以上(其中: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预计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首先,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有所提高,这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其次,避免了低值易耗品归为固定资产类,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减少,且更为准确。
二、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比较
新制度把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规定,若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当一并计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反之,应当将该软件计入无形资产核算。
旧制度对软件核算无相关规定,财务人员核算时没有统一标准,有将应用软件计入“无形资产”的,有计入“管理费用”的,有计入“固定资产”的。导致会计信息无可比。
三、新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比较
旧会计制度把购入的固定资产计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每月按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专业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但计提修购基金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净值,重复列相关支出极易造成医院净资产重置或者虚增,使医院会计信息失真。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 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由“固定基金”科目核算转为“待冲基金”科目,由提取修购基金转为计提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计提折旧时,借记“管理费、医疗业务成本”,贷记“累计折旧”。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四、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比较
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核算没有相应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良、改扩建的资金,大修理和日常修理的费用,都仅作简单的费用化处理。
新制度对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的界限做了明确划分。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后续支出通常以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的形式存在,并计入固定资产价值。符合资本化支出条件的计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对于符合费用化条件的后续支出,直接列入“相关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这样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准确性给予了保证。
五、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处置的比较
医院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捐赠。
旧制度下,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通过“专用基金”,它不能反映每类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处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出售或残值回收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科目。处置时发生的费用、以及保险或过失人的赔偿列“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处理。这种记账方法较为麻烦,还会漏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科目。
新制度下,处置固定资产按其账面价值对应待冲基金的余额,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发生的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应交税费”、“银行存款”科目等;对于残值收入和保险、过失人的赔偿,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在清理完毕时,若贷方有余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其他收入” 或“应缴款项”科目,若借方有余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制度的核算,“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期末余额主要反映没有清理完毕后的固定资产价值; “待冲基金”的增设则取代的“固定基金”科目,用来专门核算财政补助资金和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这样的核算使得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更加明晰。
六、新旧制度固定资产期末计价的比较
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没有减值,只是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时,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处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必然存在着固定资产减值的风险。
新制度下,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医院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估计可回收金额比较,若发生减值的,借记“其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这样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增值、减值的情况,对现行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使之更合理、更科学,这对医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新制度下购置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的核算改进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取得还根据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和自有资金分开核算。
(一)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冲基金”,同时借记“财政专项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待冲基金(财政基金、科教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二)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7. 011
[中图分类号] R197.32;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7- 0018- 02
自2012年1月开始,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在全国开始正式实施。与1998年开始生效的原医院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计量基础、科目设置、核算体系、会计处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固定资产作为医院最重要的一类资产,具有数量大、金额高、管理复杂的特点,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成为财务部门乃至整个医院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重大改进,本文通过新旧制度的比较,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的优点与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固定资产的含义发生变化
与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相比,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这一改进充分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避免将大批价值量比较低的财产计入固定资产(如某些实验器具、仪器仪表等可以直接计入低值易耗品),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其次,医院在购入医疗仪器、电子设备等固定资产时有时要同时支付一笔购买操作软件的费用。此项支出如何处理,旧制度没有做出规定,不同医院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有的医院计入固定资产,有的医院计入无形资产,还有的医院计入管理费用,导致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针对此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如果医院购买的应用软件是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计入固定资产;否则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这一规定统一了软件购买费用的处理,提高了不同医院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改进医院信息化管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最大的改变在于新增了累计折旧科目,明确规定医院应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和资金来源,分别计入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待冲基金、其他支出等科目。期末固定资产以扣除折旧后的账面价值列示于资产负债表。这一规定避免了旧制度虚列固定资产价值的弊端,真实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促使医院能及时合理地安排资产的更新,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完成。但新制度规定医院在计提折旧时一律假定固定资产的残值为零,这一规定虽然有利于避免由于不同医院对于残值率估计不同导致的折旧计提数额不同,但固定资产残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固定资产报废时一定将会出现,建议有关部门对此规定进行修改,针对不同大类的设备分别规定不同的残值率上下限,由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3 针对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专门设置待冲基金科目
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加大以及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医院使用财政拨款和科研资金购买医疗设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由于此类固定资产属于医院无偿获得,对其提取的折旧如果计入医疗成本或者费用,将虚增医院的成本费用,不利于准确报送会计信息。针对此问题,新制度专门设立了待冲基金科目,具体核算如下:
(1)对于医院使用财政补助资金购建固定资产的,按照实际支出金额,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科目。例如:2014年1月,某医院使用财政补助资金购置某医疗设备,价款100万元,其账务处理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财政直接支付 100
贷:财政项目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100
借:固定资产——医疗设备 100
贷: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 100
(2)使用科教项目资金购入固定资产的,按照实际支出金额,借记“科教项目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冲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
例如,某医院使用科教项目资金购入一台医疗与科研公用设备(不需安装),价款50万元。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科教项目支出——科研项目 50
贷:银行存款 50
借:固定资产 50
贷:待冲基金——待冲科教项目基金 50
上述处理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医院作为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这一事实,能够比较客观充分地反映不同来源资金的投入与使用情况。但待冲基金的引入使医院内部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受到冲击,也给医院内部工作绩效考核带来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思考。
4 明确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账务处理
医院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高设备的性能,经常会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对该业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旧制度没有做出规定。各医院对此问题的处理也不相同,但大部分医院是作费用化处理,即将更新改造支出计入费用而不是固定资产成本,从而虚减了固定资产成本,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新制度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但对于大型修缮的确认标准,新制度没有做出统一规定,而只是规定由各省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这样的规定考虑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各省可以根据本地特点规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标准,但也将会造成不同地区的医院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后入账价值将会产生较大差异,不利于全国医疗资源的统计、调查、分析。
5 新制度设立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旧制度对于医院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处理非常简单,仅规定同时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对固定资产处置时发生的费用、残值回收的收入以及保险或过失人的赔偿并不反映。新制度规定,医院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完全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为核心,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费用、税金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借方,取得的各项收入记入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最终将清理净收入记入其他收入,清理净损失记入其他支出,可以完整披露此类业务的处理过程。
6 新制度未规定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与旧制度相同,新制度未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制度,也就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但在实务工作中,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医院花巨资购入的医疗设备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市场价值就会发生大幅下降,但由于不能计提减值准备,此类资产仍要按照原值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从而虚夸了资产价值。建议参考企业会计制度,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定期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及时计提减值准备,使固定资产价值得到真实反映,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