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篇1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重组并购与投资等方面的事宜不断增加,一个大型金融企业往往同时管理许多下属金融企业,地域分布广泛、管理链条拉长,越来越呈现出线长、面广、点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命名下属金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保持规范稳定的运营,则需要对下属金融企业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经营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企业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行为道德准则、责任感、能力与水平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经济审计,才能够使领导干部对下属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与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界定与评价,将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与修正。

二、当前我国资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结构失衡

由于资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人们的信贷融资和其他渠道的借贷比例上升迅猛,这种情况产生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出现了不规范的状况,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弱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从而导致了个别的区域经济受到了金融风险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会从局部的地区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二)金融领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因为一些金融机构的产品有时会出现期限配错状况,导致金融资金不能合理进行配置,导致增加和下降的资产流动性不通,并带来了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利率增长,一些金融经济的稳定性下降,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如果这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一些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的提升,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到对于区域经济的调整与优化上。导致一些区域的基金流向了融资平台,而过度的资金流向融资平台,会出现个别行业资金断裂的情况,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通过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任期过程监督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广泛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而这种审计方法所得出的审计结果有着比较严重的滞后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整改的纠正,所造成的经过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为了代替事后审计,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事中审计力度。在专项审计或效益审计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当前金融企业的主要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生成一个专门的金融企业信息库。采用这种审计方式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问题,在缩短审计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一旦从审计结果中发现任何形式的问题,可以尽快采取措施,达到一种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可以将审计工作的任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为金融企业干部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用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替代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能够提高事中审计在所有审计形式的比重,将以往的静态审计工作思路改变为新型的动态审计工作思路,将审计工作的预防功能与预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程度上提高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篇2

逐步探索国有企业效益审计的新模式王有志(16)

浅谈如何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吕东(17)

审计机关加强审计档案管理的路径郝丽波马千惠(18)

我国“村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贺建武(19)

农业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创新与强化丁洪华(20)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中的应用宋群(21)

强化审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米胜平王佳婧(22)

政府审计质量研究呼冬梅(23)

信息系统审计的探索与实践张晓红(24)

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性王钦(25)

李希龙厅长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学习报告会上要求发扬光荣传统争做五个楷模(1)

科学优化企业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许丽楠包国安(4)

推进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禹冠军(5)

论商会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陈小珍(6)

刍议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吴庆王有钧(8)

做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浅见单刚(9)

树立管理有效性和风险导向市计理念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张永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邱波亓同臣(11)

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的审前调查流程刘晶蔺卓然(12)

运用风险导向方法选择审计重点陈迎春(13)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比较研究廖晓莉岳红梅(14)

探索政府效益审计赵玉(16)

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张春晖(17)

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邴雪娇迟明艳(18)

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关系辨析付士敏(19)

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潘丽君(20)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思考与实践马明生(21)

新或有事项准则应用管窥葛君王晓莉(23)

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朱丽平(24)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朱春红郭志森王梓馨刘知华(25)

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吴丹(26)

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郭世君冷爱萍(27)

电力企业如何避免费用化形成固定资产杨朔(28)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张玲娟张立新(29)

学习《第1101号审计准则》的几点体会金英宫福民曲强(3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与提高王英(31)

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路径刘凤辉张学辉(33)

乳品企业成本控制的解决之道聂丽华石泓(34)

公路工程施工中的项目成本控制周立娟郑云勇(35)

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刘玲玲(36)

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略赵颖(37)

医院财务管理的实现目标唐艳秋(38)

浅谈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冼海琴(39)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辨析胡英宋光荣(8)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路径陶丽华刘莉丽李静旋(9)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强化与提高李宇(11)

解决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李爱红(12)

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程立松(13)

集团公司货币资金控制的五种方式李晓光闫冠怡王宝君(14)

论成本费用计划刘玫业孙鲜丽(15)

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王威巍崔凯(16)

地铁建设初期会计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宋延斌(17)

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的展望徐丽辉(19)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差异比较谷佳夫(20)

石油天然气会计信息披露方法与模式的选择付立辉(21)

研究与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尤丽团(2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李淑梅(23)

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刘殿奎(24)

篇3

绪论

随着ERP系统在国家电网公司各个单位的推广应用,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推动了企业内部流程控制的自动化和信息储存电子化,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制度的约束下,大量审计工作在平台上运行,起到信息共享,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提高审计现代化水平的作用。审计作业工具通过对多种财务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财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达到快速锁定审计方向、把握审计重点并形成完整审计项目资料(记录底稿、审计报告)的作用。本文试图对ERP业务审计系统和一体化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加以论述,其中涉及的案例和部门均出现于笔者所在的企业内部。

1 信息化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并且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要通过大量的查账业务确认经济负责人在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等异常情况,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繁琐、枯燥的审计业务变得相对轻松、方便和快捷。

1.1 ERP业务审计系统的应用

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辅助审计人员完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电子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运用丰富的各类审计工具完成审计抽样和数据分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1.1 审前调查发现审计疑点

通过运用ERP业务审计系统,审计人员对已获得的电子凭证的完整性,科目设置的规范,报表的平衡性及其结构的合理性,账簿余额的一致性以及大金额款项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多角度、全方位地提供有助于确定审计重点、发现审计线索等方面的信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开始有一个全面了解,为审计过程风险的防范起到了预警作用。

比如:在对某县供电企业进行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时,审计人员通过ERP审计业务系统进行了远程数据查询。通过系统中财务审计模块下“综合查询功能点”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查询。经查询发现,该局对业扩工程、大修技改工程使用的物资材料,均采用一次性全额入成本的方法进行简易核算,审计人员凭借审计经验判断该局可能会出现物资仓库收到的材料实际耗用量与成本入帐脱节的现象,导致帐外物资的形成,存在管理隐患。

1.1.2 现场审计进行审计线索追踪

经济责任审计中,经营者往往任职期间相对较长,任期内的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管理中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的审计工作只能通过手工查阅明细账,查找相关会计凭证、账簿等几步工作来实现。而ERP业务审计系统提供了非常强大的信息平台,系统中集成了财务审计模块、资产管理审计模块、物资管理审计模块、项目审计模块以及人资审计模块,通过各个模块的功能点可以穿透查询到财务、物资、项目、资产等相关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便于迅速确定审计重点,这个优势是传统审计无法比拟的。审计重点和疑点确定后,穿透查询明细账,记账凭证以及相关业务信息,从而实现了从疑点到证据的追踪作业,提高了审计人员的查账效率。

比如:在开展对某县供电企业进行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ERP业务审计系统中项目审计模块下“项目综合查询功能点”项目穿透到“项目功能调用列表”页面查看某个工程项目组成情况,了解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展、管理情况和动态数据,工程物料及挂接的工程档案,通过核对财务数据发现该工程中电缆竣工验收工程量与财务账面支出数不一致,并且发现同一张工程物资出库单重复入账,审计人员根据这一线索,将该工程作为重点审计内容,进一步追踪查询该工程项目成本明细账,查阅工程结算资料,最终发现该工程财务成本支出与竣工验收工程量不符,少计入电缆四千余米,金额约百余万元,造成工程成本支出不实。

1.1.3 为审计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做到对经营者负责,就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而任期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ERP业务审计系统的计算、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轻而易举完成这些工作。例如: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的查询、分析功能可以快速合适任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情况;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的趋势分析等功能可以对经营者任期的收入、成本、利润等经营指标与计划对比,与本企业的历史水平对比,与同行先进水平对比。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正确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合理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利用系统中的账龄分析等功能,实现对任职期间资产管理状况的评价;利用ERP业务审计系统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变现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1.2 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整个企业年度审计计划的申报与审批、审计文书档案的管理、业务台帐的统计汇总和基础报表的自动生成,并完成人力资源综合管理、审计任务的资源调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的考评等。通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库、审计专家库、审计案例库、审计对象库)基础数据资料支撑,为整个审计应用系统提供完整、有效的审计基础信息支持。

2 信息化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效果

信息化手段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创新审计方式和手段,扩大了核查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减少了审计风险。

2.1 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中采用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审计项目。先开展非现场审计,对线上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综合审计判断,确定审计疑点;现场审计阶段围绕审计事项重点抽样、取证、复核,确定审计结论。综合应用信息系统实施审计,摆脱了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资料的局限,由提供什么资料审计什么变为审计复核证据,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使得审计结果更加贴近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2.2 创新审计手段丰富了传统审计的技术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由于ERP业务审计系统涵盖了大部分业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资产信息、工程信息、物资管理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大大方便了审计人员的调阅与查看,可以使审计核查的面进一步扩大;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审计过程中财务数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分析可以在系统中完成,节约了传统审计中手工复核的时间,也有助于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由于审计系统可以进行科学抽样,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更可信更具代表性,辅之审计系统中异常醒目的调查测试,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可靠性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3 规范化审计工作流程,促进了审计工作标准化

通过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审计项目实施在线管理,统一了审计工作标准流程,实现了审计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对日常审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促进了审计工作标准化。

3 审计信息化手段应用存在的不足

尽管审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给审计工作方式带来了重大转变,但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仍存在不足,审计信息系统仍不完善,制约了其在新形势下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际工作中对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仅处于低层次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信息系统,部分审计人员还把它仅仅看做是在电脑上看账,主观上不愿去使用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丰富功能。客观上,由于被审计单位有各自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不能全部适用;例如:在ERP审计业务系统财务审计模块中,货币资金审计分析模型中仅仅提供了疑似坐支现金分析、业务不频繁银行账户分析等几个审计分析模型,而在实际工作中,仅仅这几个审计分析模型远远不能满足货币资金审计的要求。

3.2 审计信息系统的后续更新不及时

审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版本更新后进行过相应更新优化,但相对于ERP财务、生产、物资、以及人资系统的后续更新还是较为滞后。比如:财务部门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各个基础单位利润中心合并后,ERP业务审计系统中的后续更新并没有进行实时更新。为了更快捷更准确的获取审计信息、证据,审计人员更愿意直接通过财务部门应用较多的ERP生产系统以及财务管控系统。

4 审计信息化手段应用存在不足的应对策略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 深化审计信息化应用,不断优化审计信息系统

首先,深化审计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推进ERP业务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步伐,加大审计门户系统应用和综合管理系统实用化推广,提升公司信息化条件下的综合管控能力。其次,加强审计人员与系统开发人员的沟通,在日常应用系统过程中,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不断扩充、完善,将好的审计思路和分析逻辑及时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形成新的模型并加载到系统中。

4.2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信息化需要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信息化的审计队伍,通过建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体系,加强信息化后续教育,并定期召开审计信息化建设研讨交流,来提高信息化素质,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用信息化的新武器来武装审计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开展多维度培训,不断学习新的审计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比如聘请相关部门业务专家为审计人员授课,审计部门人员之间日常相互学习,在审计过程中注意总结和记笔记,多去现场增加感性认识等。

5 结论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创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是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的一体两面。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解决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遇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审计信息化就一定能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正确决策和有效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