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气污染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设置的采样点应分布在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区域中,即,在污染物浓度高、中、低区域均有所设置。
(2)能够准确判断主导风向且具有较多污染源时,应在污染源下风向区域布置大量采样点进行重点监测。同时,为加以对照应在上风向布置适量采样点。
(3)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置采样点。如污染物浓度低且人口密度小的趋于可减少采样点的设置,反正应增加采样点的设置数量。
(4)采样点附近不应有其他物体,并保证采样口水平线与附近建筑高度所成的夹角应小于30°。同时,采样点附近不能存在局部污染源,而且附近不能存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建筑物、树木等。另外,交通密集区域设置的采样点,与人行道边缘之间应保持至少1.5m的距离远。
(5)为确保获得的检测数据可比性更强,设置采样点时应采用统一标准且保证条件的一致性。
(6)确定合理采样高度。如掌握大气污染给人体造成的危害时,应将测定仪器设置在人的呼吸带高度,即,应将其设置在高于地面1.5~2m高度范围内;如了解大气污染给器物或植物造成的影响时,采样高度应和其高度相当。进行连续采样时应将采样口高度设置在3~15m范围内。另外,如在屋顶进行采样时,应确保采样口有超过1.5m的相对高度,以有效避免扬尘给监测结果造成干扰。
2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基本步骤
2.1准备工作准备
工作是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基础,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后期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否。在准备环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内容:首先,对监测现场进行认真的实地考察,掌握待测区域的工业、人口以及地形地貌状况,尤其应充分了解一些固定污染源的详细情况;其次,认真研究与分析,相关企业的废气排放流程、废气处理方式及规模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监测目标,采用针对性监测方法,尤其应突出监测的重点,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并对其进行准确调试,确保其稳定运行;最后,还应做好监测技术的准备工作。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并采用一定的质保手段,并对记录格式加以明确。同时,还要求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为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采样点的布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与监测目标
采用的采样点布设方法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目前来看,以下采样布置方法在实际大气环境监测中具有较高应用率。
(1)功能区布点法:大气环境监测时可根据功能将待测区域或城市划分成对照区、交通密集区、居民区、工业区等部分。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点。例如,可在交通密集区与居民区等增加布点的数量,而在对照区设置1~2个采样点作为对照。
(2)几何图形布点法:几何图形布点法又被细分为多个布点方法,包括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以及扇形布点法。接下类对不同布点方法应注意的内容进行探讨。首先,所谓网格布点法指,根据待测目标将待测区域的地面划分成合适数量的均匀的网状方格,在方格中心或直线交汇点设置采样点。在确定方格面积时需要综合分析监测目的、人口分布、污染源强度等内容,通常情况下在1~9km2范围布设一个点。当较容易判断出主导风向时应在下风向适当增加采样点数量,这一数量一般占总采样数的60%。此种布点方法适合应用在污染源分布均匀区域的情况;其次,同心圆布点法指将污染源当做中心,画出半径大小合适的同心圆,而后从圆心出发画出若干45°夹角的射线,射线与同心圆交汇点即布置采样点,此种采样点布置方法适合应用在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区域;最后,扇形布点法指将点源当做顶点,以主导风向为轴,在下风向地面画出扇形区域,在该区域内进行布点。通常情况下,应将扇形区域的角度控制在45°~90°范围。采样点具体设置在与点源距离不同的弧线上,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在10°~20°。该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高架点源或具有明显主导风向的区域。
2.3采样监测采样点
布设完毕后就进入到实际的采样环节。该环节是监测大气污染物的关键一环,尤其该环节中采集样本的质量优劣会给最终的监测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保证采样质量应在遵守代表性、可靠性的原则上进行采样。
2.4样品分析和数据统计样品分析
在参考实际参数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档案,并测定样品中不同污染物的所占比例及污染物的组成成分,认真分析大气污染程度及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后对数据加以整合处理,完成样品检测数据库的构建,用于评估总体监测情况。
而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受到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影响,对于当前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已经积极投入到大气污染环境的研究和治理中,从而使得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对大气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能够了解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而采用科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氛围。
1 大气污染物监测的主要内容
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车辆排放的尾气,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车辆的数量也逐渐在增多,尾气排放量也大幅度增加,城市中的氮氧化物数量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此外,石化燃料燃烧、化肥燃料排放等都会产生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这也是导致现如今雾霾天气增多的重要原因。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主要是监测煤炭、石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细小颗粒物等,[1]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中,二氧化硫是最为严重的,如果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标准,就会引发人类的支气管炎、结膜炎等,由于对于一些体质比较差的人影响更为明显,容易使其患上各种疾病。通过光照,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化剂发生作用,就会产生硫酸盐气溶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也需要对硫氧化物进行认真的监测。
2 大气环境污染物治理的有效措施
2.1 进一步完善监测制度体系建设
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治理时,需要明确其污染源,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监测范围,使得污染物的监测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完善监测站的建立,使得大气监测技术得以优化和改进,实时监测当地环境的变化情况,了解污染源,使得监测工作更加针对、科学。加强无线传感器技术的网络环境监测,重点监测重污染地区以及人工监测难度大的地区,了解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2]对于重工业地区,可以将永久性的监测平台设置在这里,相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监测的结果明确大气排放的具体标准。
2.2 实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中依旧大量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将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这种燃料的能耗高,会造成极大的污染。要想使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就需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集约式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使得资源能够高效利用。大力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使得我国的能源结构得以优化与完善。
2.3 加强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效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的治理条例,对于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不达标的重污染企业需要停业整顿,对城市工业区进行合理划分和布局,使得污染物能够有组织的排放。实现城市各管理部门的合作,对露天施工以及车辆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督和治理,借助于新媒体的作用,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保证大气环境污染得到有效地解决。
3 大气环境污染物监测的方法
3.1 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具有很好的选择性。不同的气体有着自己相对应的光吸收频率,即使是将不同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气体也会独立的吸收自己对应的频率光谱,并不会干扰其他气体吸收自己的光谱。在监测混合气体就可以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方法。
这种红外吸收光谱法对气体的浓度监测时,主要是依靠频率的不同进行的,相比于实际的仪器,这种监测方法不会轻易老化,也不会轻易出现中毒的现象。实际的监测仪器有着自身的测量的限度,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使用红外吸收光谱法能够防止出现这种问题。红外吸收光谱法测量时需要在低电压下进行,防爆性比较好,在矿井、煤气站等容易爆炸的地方使用这种监测方法是比较安全的。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监测准确性也比较高,能够长时间使用,受到信号干扰的程度比较小,因此使用比较广泛,在军事领域中也能够体现其优势。
3.2 计量法
对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的浓度进行监测,通过具有切割特点的采样器,在稳定的速度下抽取待监测的气体,将不满足监测条件的固体颗粒物进行筛除掉,利用滤膜截流需要监测的颗粒物。在平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以及气体采样的体积进行测量,从而对固体颗粒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处理滤膜之后,可以进行组分分析。[3]
3.3 电化学法
利用传感器的化学原理,将与气体浓度相关的电信号输出去。这种测量的方法与物质的化学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同气体使用的电化学装置也是存在差异的。电化学法主要是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有机、无机气态污染物进行监测,如甲醛、二氧化硫等,就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进行监测。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气环境污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一定要提高重视,加强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需要先做好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明确大气中污染物的成分以及比重等,了解大气中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污染物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2利用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换算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规定了33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其中除5类常规污染物有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外,其余28类大气污染物暂无对应的质量标准。虽然国家并未明确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在数值上是否存在关联,但已有相关人士在实践工作中尝试找到一些推算规律。目前在国内正式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多认为,取GB16297标准中部分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1/4或1/5作为其环境质量标准,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2]。不过此类研究尚处萌芽阶段,往往缺乏有效的论证和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3运用经验公式进行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