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实体经济现状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篇1

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文明在日益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地热资源被广泛得到开发和利用。地热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可以应用于供暖、发电、医疗、洗浴、种植与养殖、矿泉饮用等诸多领域,应用地区也在逐日扩大。由于地热资源采用面积大,领域广,我国从中获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从目前的地热施工技术看,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如工艺和材料选择等等,这样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地热井的地质环境和使用期限。

1 地热井施工技术之现状

现阶段主要有石油、地矿、煤田等企业从事国内的地热钻井施工工作,此外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的钻井公司,由于石油系统占有很大的设备优势,所以,市场比较广阔。从钻井深度上来分析,目前的地热井深范围为1000-4000M,地热流体大多数在40-100°C之间的温度,钻探所遇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二迭系、三迭系、奥陶系、石炭系等。在钻井工艺方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各种钻井工艺中,基本上都是以正循环泥浆回转钻进为主,都应用三牙轮的钻头。差异在于:反应在钻井结构、固井止水和成井材料等方面,石油、地矿、煤田企业的钻井工艺具有行业特点。石油和煤田企业采用三开、四开钻井结构,水泥固井和石油套管,这样比较合理;而地矿企业则采用二开、三开的钻井结构,碎石粘土球作为固井止水材料,成井材料采用普通钢管、桥式滤水管。无论怎么说,从目前地热井的使用情况看,在现阶段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热井存在以下常见问题:水量逐年减少和金属井管错位、破裂、腐蚀。这样的问题同时又会引发其他问题,比如:涌砂、出混水、水质恶化、水温下降,地面沉降或者会区域性的污染到地下深层水。

2 地热井常见的主要问题

一般地,正常使用2-6年后,地热井会出现水量减少,井管错位或井管腐蚀等一系列问题。不同人企业问题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石油、煤矿企业施工的地热井一般会出现水量减少;而、对于地矿企业施工的地热井而言,问题则主要是:水温下降、涌砂、水质恶化、出混水等。有些地区,使用2-3年后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钻井材料和钻井工艺方面的因素。

2.1 水量减少

任何水井在正常使用2-6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量减少问题,地热井尤为严重,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2.1.1客观原因

(1)在水流和重力作用下,水中的有机物、地层中粘土、砂砾等固体物会沉

淀到井底,造成淤积,从而掩埋或充填含水层。

(2)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等,水中的硫酸根和碳酸根等阴离子与这些阳离子会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沉淀物会慢慢填充到裂隙中胶结成垢,堵塞含水层。

(3)在缺氧情况下,地下水中的铁离子主要以无色的2价铁离子形式存在,在静水位和动水位之间,水与空气接触时,或者在抽水时,水中的2价铁离子转换为3价铁离子,以Fe(OH)3黄色沉淀物形式出现,慢慢与其他的沉淀物一起形成化学淤泥,常年下来,就会沉积在井中,一部分滤水管会被掩埋住,水井的有效深度逐步会被减小,从而逐年减少了水量。

(4)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地下金属井管结垢腐蚀,沉淀胶使金属腐蚀速度加快,腐蚀物再形成新的结垢,这种结垢物在滤水管缝隙中填充以后会以其高强度,把地层的进水道堵塞。

(5)微生物粘泥也会造成水井堵塞。这种堵塞微生物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和铁细菌,这些微生物结垢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大量繁衍,形成结垢;另外,它其分泌“微生物黏泥”,与别的固体物混合在一起,在井壁上形成胶结物。

(6)城市大量无序开采地下水,会加速地下水水位下降,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贫乏直至枯竭。

2.1.2钻井工艺的原因

(1)井管下入后投砾。地下第四系属于松散层,在这个方位进行钻井,一般都是下管后将普通的砾料投入进去进行围填和过滤。为了达到过滤的目的,这种工艺主要采用的投砾方式是扩大井径。其弊端在于:

①既然要扩大钻井的工径,就会增加钻井成本及钻机、钻具的扭矩和危害性;

②在投砾过程中,相对粗的砾料颗粒会下沉到井底,而较细砾料会在上部悬浮,从而造成砾料的分选,那么砾料颗粒与地层级配不合理会导致涌砂,由其对于较深地热井,这种问题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③投砾过程中,在不稳定地层容易引起坍塌,致使砾料不到位,或者砾料泥皮混合,填充井管,就会给洗井造成困难,对于单井出水量会有严重影响;

④下管弯曲或者井斜时,围填砾料的厚度是不均匀,很难得到保证,也是钻井工艺存在的问题之一;

⑤有的砾料中石英的含量较少,会造成胶结,从而使出水量受到影响。所以,进管下入后投砾的工艺虽然使用较广,但是水井采用这种工艺会出现含砂量偏高、涌砂和水量减少等的质量问题,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⑥井管下入后不投砾。即钻井时只在下部下入滤水管或技术套管,而不投砾。这种钻井工艺需要满足条件的岩层,如部分稳定的基岩内可以采用,但是对于容易产生应烽释放的岩层,会有遇水膨胀、剥落、掉块等弊端,如泥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必须进行投砾隔离或围填,否则就会在1-3年的时间内,由于应力释放或者吸水而形成以上问题,从而慢慢地造成井下堵塞和坏状间隙淤积,最终使含水层封闭不出水,之后水量会逐年减少,直至衰竭。

⑦正循环泥浆钻进。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这种工艺。正循环泥浆钻进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井内较高的泥浆柱静压和动压,导致的水量偏低。

2.2 金属井管错位与腐蚀破裂

这种问题是由于坏境污染造成的,水井的涌砂、出混水、水质恶化等问题都是井管腐蚀破裂导致的直接后果。腐蚀类型主要有:均匀腐蚀、电偶腐蚀、缝隙腐蚀、磨损腐蚀、应力腐蚀、孔蚀等。严重影响到地热井的使用寿命,并且腐蚀与结垢相伴而生。

井管的错位,主要原因是地质或地层应力不均或突变,这种问题多在地裂隙缝活动区等一些矿区。

篇2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12-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状况更是备受关注。2005年全国进行了第7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笔者对北京市学生的体检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1955-2005年50 a来的北京市学生生长发育趋势进行分析,为制定北京市学生健康促进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年学生生长发育数据来自现场调查,其他年份数据来自教育部、卫生部等中央5部委领导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2005年生长发育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6~22岁大中小在校学生。将北京市分为城乡2层,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为依据又将每层分为好、中、差3片,每片抽取1个区县,北京市共抽取海淀、东城、宣武、顺义、通县、怀柔6个区县。每区县每年龄组男、女生各50人。2005年共调查9 735人,剔除身高或体重缺失等不合格数据后,还剩9 651人,其中男生4 808名,女生4 843名。

1.2 方法 身高、体重检测项目均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用Excel 2003和Origin 7.0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5年学生身高和体重发育状况 2005年北京市7岁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26.9 cm和125.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26.5 kg和24.7 kg;19岁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3.1 cm和162.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64.3 kg和54.3 kg。从7岁到19岁,男生在14岁以前,女生在11岁以前,身高年增长值均在5 cm以上,此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在17岁左右趋于稳定。从7岁到15岁,男生的体重年增长值都保持在3 kg以上,15岁以后体重增长开始减缓。女生从7岁到12岁,体重年增长速度逐渐增加,12岁的平均体重比11岁高5.4 kg,达到增长高峰,此后体重增长变缓。见表1。

北京市学生身高和体重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9岁男生和女生身高分别比全国高2.1~5.4 cm和1.5~4.0 cm。男生的身高均值在12岁年龄组与全国均值相差最大,达5.4 cm;女生在10岁年龄组身高均值与全国相差最大,为4.0 cm。在青春发育中后期与全国水平相比仍保持一定幅度优势,在19岁组身高均值比全国均值高2 cm以上。

男生和女生体重分别比全国高2.0~8.3 kg和1.7~5.4 kg。男生和女生均以12岁年龄组体重均值高于全国均值幅度最大,分别比全国高出8.3 kg和5.4 kg。在19岁以后体重均值也高出全国均值2 kg以上。

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发展趋势

2.2.1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发展趋势 每隔10 a北京市7~17岁学生的身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1955到1995年尤其是1975年到1985年的10 a间,身高增长幅度较大;从1995年到2005年身高稍有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较小。总体来看,2005年各年龄组学生的身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与1955年相比,2005年达到1955年相同身高的年龄提前,2005年男生8岁和11岁年龄组达到的身高比1955年提前了大约2岁,在不到15岁平均身高就达到170 cm;而1955年相同年龄的身高均值不超过160 cm。女生的趋势与男生相似,2005年女生8岁和11岁年龄组达到的身高比1955年分别提前了大约1.8 岁和2岁,在14岁多就达到160 cm的平均身高,而1955年相同年龄的身高均值在155 cm以下。见图1,2。

2.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学生体重发展趋势 北京市7~17岁学生的体重每隔10 a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身高增长不同的是,从1955年到1975年,体重增长幅度较小;从1975年以后,每10 a体重增长大幅增加,且男生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女生。见图3,4。

2.3 北京市2015年学生身高趋势预测 应用模型对201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进行预测可知,18岁男生为175.5 cm,18岁女生为162.8 cm,见表2。

3 讨论

北京市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发育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与1955年以来的历次调查数据相比,北京市学生身高、体重表现出了正向的生长发育长期趋势。这与王伯安等[1]在1988年报道的半个世纪来北京市学生生长发育的动向以及林琬生[2]总结的北京市等全国大城市的汉族学生的生长长期变化的结果一致。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幅度不同。从1975年以后,身高、体重的增长幅度开始加大,这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3]。上世纪70年代末期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北京市的经济更是高速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元上升到2004年的15 637元,农村也由224元上升到7 172元。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食物消费,2004年城市居民用于食物的消费为3 925元,农村为4 886元[4],保证了学生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为学生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02年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均能够很好地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5]。

结果还显示,北京市学生身高的长期趋势虽然依然存在,但从1995年以后,身高增长幅度已经减缓,而体重增长幅度仍较大,这将带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新问题。为保证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学生营养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行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从而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教育研究资料.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调研专集.北京: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87:1-40.

[2] 林琬生,肖建文,叶恭绍.中国汉族儿童生长的长期趋势.人类学学报,1990,8(4):355-366.

[3]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少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7-245.

篇3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概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9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hm2,实现总产量167万t,蔬菜产值2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200 hm2,总产量约20万t,占12%,产值2.8亿元,占12.2%。荆门市每年3-4月的“春淡”和8-9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的双重目标。

1.2 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 特点

1.3.1 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5 067 hm2,“十一五”末面积达到6 013 hm2,其中:温室20 hm2,钢架大棚33 hm2,水泥大中棚933 hm2,竹架大中棚67 hm2,竹架小棚4 960 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727 hm2,增加了12.1%。

1.3.2 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 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 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3.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 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

1.3.7 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667 m2平均产值分别为1.5万元、0.8万元、0.68万元、0.65万元;截至2012年9月,667 m2平均产值分别达到1.7万元、0.9万元、0.73万元、0.7万元,分别增产0.2万元、0.1万元、0.05万元、0.05万元,分别增长了13.3%、12.5%、7.4%、7.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交界。冬春多阴雨天气,光照较北方明显不足。全国范围内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方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主攻北方冬春蔬菜市场,北方利用长日照气候条件发展日光温室,主攻南方的“春淡”和“秋淡”市场,使荆门市蔬菜市场面临南北夹击,在上市时间、价格、品质等方面,都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 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周期与自然降水时间不符,自然降水利用率极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多为漫灌,使得设施蔬菜耗水量加大,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测算,采用漫灌方式,设施蔬菜用水量一般为12 000 t/hm2,其经济用水量在6 750~7 500 t/hm2就可满足生产需求,可见水资源浪费达60%以上。

2.5 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目前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建名牌产品;而且,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 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 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 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2005年和2008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20%和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20 hm2的“昕泰休闲采摘园”,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 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4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3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月是“春淡”,9-10月是“秋淡”,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 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 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 推荐水旱轮作

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 m2利润约5 500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 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20~30 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 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实现复合效益。

3.3.2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设施蔬菜品牌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菜农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市场的对接。走“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质量赢得市场。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建设施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点培育掇刀区的“喜民园”、沙洋县的“小李子”等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3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在设施蔬菜发展的专业乡镇、重点专业村,都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与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乡村和种植大户延伸,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推行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4.1 加强产地管理,加强设施蔬菜投入品监管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

3.4.2 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国家、省级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3.4.3 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设施蔬菜产品流通

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无公害蔬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设施蔬菜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绿色通道,确保设施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3.4.4 提高商品性,提升设施蔬菜产品形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