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范畴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流通与流通经济学
流通,从本质上讲其可以说是一种流动,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宽泛,例如对于研究人体结构,我们可以说人体血液的流动也是一个流通的过程,对于研究大自然的环境变化,我们通过研究空气的流动、海水的流动等等,总而言之,所有的物质流动都可以称为流通过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经济学的范畴来进行。
从经济学范畴来讲,流通是一种商品或产品的流动,从传统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换与流动,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流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么一个交换的过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流通不仅仅指的是商品的流动,而包含了资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时也不仅仅是指一种实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种无形服务流通。但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点,即流通是将产品从生产范畴过渡到消费范畴这么一个过程。
流通经济学就是以流通为根本的一个学科,其反映了产品流通的本质,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饭,住的房子,行的汽车等等,二指的是无形的产品或者说是服务,特别在这么一个时代,这种服务日渐明显化,如衣服的退货服务、汽车的保修服务等等。因此,流通经济学应该把流通作为其核心概念来进行产品流通研究,如何进行产品的资源优化,通过什么有效途径把产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从产品的购置、加工、运输、营销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
上文说到,对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作为核心的概念来进行,但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流通经济学究竟属于哪个范畴,政治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难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词比较含糊混淆,其难以与贸易、商业、营销等等词汇区分开来,因此难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些词语都可以用一个行内术语――商务来表示,因此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务,简单来说,是一种交换活动,这种交换活动与商业行为和服务行为相关,而商务经济学正是研究这样一种商业行为与服务行为的运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商务经济活动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一种活动。商务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国内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兼顾国外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把国内外的行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分析。商务经济学首先是覆盖整个流通和服务领域的经济学。商务经济学首先要研究商业活动的规律。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营规律。除此之外,商务经济学还要研究与服务有关的经济理论。服务作为无形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服务业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扩宽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只是一种有形商品的实物交换过程,从商品生产出来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期间并无太多的交集,但商务经济学则从一个新的范畴来研究,即服务,特别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的出现,我们买卖的交易不仅仅强调产品的质量与功用,同时也强调一种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意识,服务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宝网、当当网等这些网站的出现,正是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服务态度好的商家,显然我们更乐意也更愿意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因此,拓宽了研究领域的流通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交换,也应强调服务意识。其次,我们也越来越了解到一种变化,即我们交易方式的改变,传统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们可通过网上交易,以前走几公里路给的一个东西,如今一个快递明天便可到达,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我们的服务精神尽善尽美。因此,商务经济学的电子商务研究,无疑给流通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巨大的流通生产力。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拓展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空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空间只局限于国内的流通与贸易,比较缺乏对于国际间贸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务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兼顾跨国流通的研究,实现了国内外流通与贸易的结合与统一。比如对跨国公司商务行为的研究,把国内的公司、国外的公司和跨国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贸易功能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比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流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国内的产品服务,也要研究国外的产品服务,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产品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明确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众多的研究流通经济学的过程中,流通经济学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定义,从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层出不穷。但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以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描述为以下一般步骤: (l) 识别问题;(2) 限定研究目标;(3) 提出假设,提出预期结果以及研究方法;(4) 设计研究程序;(5) 获得适当信息;(6) 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我们在研究流通经济学时,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是属于专题性的?学科性的?还是为研究其对策。显然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构建流通经济学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应按照唐・埃思里奇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从而才能明确流通经济学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三、从商务经济学中得出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务经济学对于流通经济学的重要性,以下我们探讨出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流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与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内涵与外延,流通的本质,流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二、流通的要素与分类。如可将流通可分为商品流通,资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结构、渠道。具体是流通可带来怎样的影响,可通过什么方式渠道去促进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流通的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联系。第四,流通经济行为的运作规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间的流通经济行为。如可研究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间的流通经济行为特点。第六,流通经济的规范与政策。对于流通经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怎样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条例。
四、结语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流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流通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经济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是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去探讨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为流通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把流通经济学当成一门学科去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对商务经济学的研究去促进我们对流通经济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希望给日后研究流通经济学的学者做一个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3-02
一、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分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批判旧哲学而使实践成为哲学的核心范畴,进而使哲学问题实现转向的。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16在这里,马克思的实践一词,必须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且马克思认为,若正确理解人的感性活动——实践,一方面,必须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必须包含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意义。另一方面,此处人的主观能动的活动不是人的抽象活动,必须具有现实的、具体的意义。
那么,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人的现实的具体的体现着能动力量的活动怎样将人的事物统一起来的呢?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16。这就是说,在人的实践行为中,事物(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同时的、一致的。事物(环境)的改变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时时处处体现着人的力量,而人的活动也体现在事物的改变之中,事物是对人生成的过程和结果,且事物的改变也体现着人的改变。例如当第一块石头被打制成石制工具时,猿手也就变成了人手。属于人的真正的人类劳动就开始了,人类出现了。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体现着人和事物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意义,否则就不是马克思认为的实践。也正因为马克思的实践体现着人和事物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意义,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才能真正将人和事物统一起来,进而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进一步,哲学问题就不是形而上学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则哲学的发展也就实现了问题的转向。
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7。这里,马克思用其实践概念消解了哲学中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即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将哲学的问题归结为实践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所以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7。社会关系总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所以,马克思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8既然马克思将实践作为理解人及其活动的核心范畴,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且使哲学的问题发生了转向,那么马克思对哲学任务如此理解也就是必然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确定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批判了旧哲学,构建了新哲学,且使哲学的问题和哲学的任务发生了转向。而且,马克思的使哲学问题发生转向意义的实践概念与别派哲学的不同,体现着人的能动力量,是人和事物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过程。那么,我们不仅问:为什么马克思能够提出与别派哲学不同的实践概念,这种实践概念,这种实践概念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怎样涉及的,又是如何论述的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论线索
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互为对象的对象化活动,我们就此可以推论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而这一点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所论述。他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他人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105
马克思认为,人既然有自然力、生命力、有欲望,则人必然需要对象,又因为人是受动的、受制的和受限的,则人的欲望或需要的对象存在看,且不依赖于人必然存在着。由于人需要且必然需要对象,人才能是现实的,而这也是人是生命的表现,也只有对象才能使人表现自己的生命。所以,就人的生命表现而言,人必然是对象性存在物。
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由的存在物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且人必以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但人的表现生命的本质和动物是不同的,人是能动的、自由的以对象表现自己的生命本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57“……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生产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58
马克思认为,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即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和活动的意识。人不仅能够以他自身之外的东西为对象,而且还能够以他自身的意识、自身的活动为对象,因此人是最安全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全面的、自由的,可以按照任何尺度、按照美来进行。
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与对象是互为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事物的存在,必然是对象性地存在着,即必须以他物作为对象存在着,否则就是非存在物。那么人和对象的关系到底如何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2]106这就是说,只要人有对象,人就必然是对象的对象,除非对象不作为对象存在着即对象不是对象。食物必须以吃食物的人为对象,食物才是人的对象,才能被人食用,同时,人只有吃食物,食物才是人的对象。如果人不以食物为对象,又或食物不以人为对象,那么就不存在食物,也没有以食物为对象的人。所以,在马克思那里,所谓对象性的存在物,其存在必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否则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非存在物。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全面的、能动的、自由的。与人自身,人之外的事物即人的对象是相互作用、互为对象的关系。正是这一思想的发展线索,使得马克思能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与其他哲学派别不同的实践概念,并以此实践概念批判旧哲学,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并使哲学的问题发生转向。但是,我们不禁问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提出“人是互为对象性的对象化地存在着”这一思想呢?马克思通过提出这一思想,究竟要说什么呢?
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活动探讨的线索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固然是未完成的、不完整的和不成形的著作,且是后人加以整理和编排的,在表面上的内容混乱不能掩盖马克思清晰的线索和完整的逻辑结构。笔者认为,马克思从讨论经济学问题入手,即通过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入手,进而提出人的一系列异化的表现,进而又讨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和劳动的问题。既然异化是人与其活动对象的分裂,人被对象奴役,即人只是对象的真正对象、而对象只是人虚假的对象,一句话,既然人丧失对象,则消除异化,必须是在逻辑上提出人的能动的自由的问题,必须提出人同人的对象是互为对象的问题,最终又必须提出只有对象性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现实存在,非对象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的思想。而马克思所以提出或能够提出这一思想,在其哲学线索中,又必须是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为理论探讨线索的。笔者认为,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整体逻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生活入手,批判旧的国民经济学,并以现实中的人的一系列异化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思想的逻辑上,从对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从费尔巴哈等人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对对象化的问题,人的自由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最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孕育了他的实践观点。进一步,马克思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实践概念,并将实践概念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使哲学的发展出现了问题的转向。
中图分类号:F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460(2012)03-0026-08
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两大理论体系的对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差别,两种理论体系的差别充分体现在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分歧。只有深入分析这两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分歧点,充分吸收容纳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合理的基本内容,才能够在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重建中寻找到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方法论体系,经济学研究才能解决时代所赋予的新问题。
一、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特性:抽象特征和唯一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因而必有一个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等共同构建的完整的结构性知识,逻辑起点作为理论体系中的“元概念”,它不但构成了研究对象中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矛盾,对于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基本的制约作用。
关于逻辑起点的特征,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曾提出三条质的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黑格尔把最简单、最抽象的“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所谓“纯有”就是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最抽象的概念。他指出,“这个概念可以看做是绝对物最初的、最纯粹的,即最抽象的定义”。(1966:59)黑格尔以“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是与他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所分不开的。为了适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方法的要求,开端必须是最单纯、最抽象的东西。
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黑格尔论述了逻辑学开端所包含的有与无的对立统一性,指出“纯有”是有和无的统一。黑格尔说“开端包含有与无两者,是有与无的统一;——或者说,开端是(同时是有的)非有和(同时是非有的)有”(1966:59)。矛盾在逻辑体系的开端中就已经存在,尽管还处于隐含的、未充分表露的原初状态,但是已经蕴含了整个进程发展的全部基因。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黑格尔在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思想,他说:“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也同样是在哲学本身里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1980:55)黑格尔在论述了他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思想后,接着特别提到了逻辑的开端,他说:“但这里须首先提出的,就是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1980:191)
黑格尔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这也是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
对比分析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逻辑起点的三条规定性特征,可以看出,第一条论述的是逻辑起点在学科体系中所处的抽象层次;第二条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关系的本质抽象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第三条则论述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对象历史的社会关系的一致性,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应该看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要求,是基于自身的逻辑学、哲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关于理论体系中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就是从“商品”这个最简单、最抽象的逻辑起点出发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利用商品作为逻辑起点展开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多样性都以胚芽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之中,进而建构起经济学全新的理论体系。置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之下,关于经济学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应该在黑格尔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作为逻辑起点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及经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