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堪忧,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对课外阅读训练,有的教师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阅读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而课外阅读教学更被忽视。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机会,并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教学薄弱的原因
1.1 高中生语文底子薄,课外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很多高中生在听人说话时抓不住对方的要领;自己说话时又辞不达意。有时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不能言传到位。学生不愿说也不敢说,往往土话连篇,与要求的语文水平相距甚远,语文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之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致使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以旧的教学模式的思想进行教学,使课外阅读训练长期处在一种自在状态。
1.2 留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他们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十分普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些留守高中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缺少家庭温暖,连最基本的父母之爱的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心理脆弱自卑、遇人寡言少情。遇到烦心事或困难时会闷在心理。一些学生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严重束缚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展。
2. 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1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要渗透德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而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文道统一”特点决定语文课外听说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2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日益密切,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也愈来愈迫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相对薄弱,仅限于在语文课堂进行阅读教学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需加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更好地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2.3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是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延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自尊、自强、自信、自控的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高中课外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合适的契机,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期培养学生既提高阅读能力,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3.1 在课外阅读情境中潜移默化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精心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课外阅读的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例如,组织课外阅读训练《祝福》时,别出心裁,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审判到底谁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罪魁祸首。法官、辩护律师全部由学生担任,由学生扮演的当事人: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当事人的各辩护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他们的辩论有理有据,孰是孰非,也在辩论中豁然开朗。教师创设的一个可以言论自由批判的情境,促进思想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学生不仅达到课外阅读训练的目的,还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老爷,不是柳妈,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扩展与继续,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其具有积累知识、获取信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塑造品格、陶冶性能的价值。然而,就当前我国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为诸多误区的存在。这一形势下,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加以指导,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驱就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误区
1.语文课外阅读是看“闲书”
一些家长,甚至是教师普遍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感觉课外阅读更像是看闲书,他们希望的是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背诵、听写,觉得这才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得以提升的正确做法。这一误区无疑是传统应试教育的衍生物,缺少了家长、教师的支持,甚至阻止,大大限制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课外阅读是为考试而服务
虽然当前一些家长和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单纯的课内阅读训练并不足以达到应有的语文教学效果。但是就在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将课外阅读目标片面地定位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将语文课外阅读神圣化、庄严化、功利化。其中,功利化倾向最为明显,将其作为学生考试成绩提高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对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3.作业形式的课外阅读更为有效
一些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存在着误区。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规定每天至少阅读多长时间,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甚至还发放了词语摘抄卡片,每周进行批阅检查。这样下来,课外阅读变成了作业,成为新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对阅读读物本身的关注度。这样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挫伤,阅读动力随之降低。
4.作文书是最佳的课外阅读材料
一些学生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更多地选择作文书为课外阅读资料,并要求学生背诵优秀作文,摘抄好词妙句。这样无疑摧残了其个性,扼杀了其积极性,极易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是拒而不读,就是敷衍了事。究其阅读的根本,是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文章的思想,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去读书。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无疑成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又一误区。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策略
1.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指导
(1)学生阅读能力的层次划分
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实施课外阅读指导,才可有效提升其阅读水平。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识字量达到课标要求,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读懂简短故事,明确其中道理;第二类,对课外阅读拥有浓厚情绪,有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涉猎知识广博,有着相对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类,有着较差的学习基础,阅读中生字现象比较严重,存在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需要相应的帮助才能完成短文阅读。
(2)不同层次学生的相应阅读指导
就第一类学生来看,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识字量和认知水平稳定提升,简单的小故事、童话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新鲜知识无疑成为其最大的阅读动力。然而,课外读物如同瀚海一般,想要章章深研、篇篇精读显然不可能。这时,就可引导学生应用“略读法”来进行阅读,以最快抓住篇章或目录中的关键词,通过一遍通读,来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而精读则穿插其中,即反复阅读感兴趣的词句、段落,欣赏其特点。
第二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的阅读能力。在引导阅读时,可选择一些典雅优美的文学经典作品,采用精读法,并利用词典和字典识别生字,细细推敲文字、品味文章、感悟思想。同时,教师还可建议学生摘抄一些简单的名言警句、典故资料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在运用时又十分方便。
第三类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引导方法,来激发其兴趣,帮助其阅读习惯的养成。如采用借听诱读、与生同读、以身为范等方法,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教师可读故事给学生听,至精彩之处停止,使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来驱使其自觉阅读。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郑渊洁童话》《西游记》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资源,先让其观看影视作品,等形成一定的内容梗概后,再让他们去阅读文本,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阻力,又保持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2.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家长的督促与鼓励对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1)鼓励孩子读书应趁热打铁。当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后,家长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支持,以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2)同孩子共读一本书。同孩子就书中的情节和问题进行探讨,这促进了学生阅读欲望的保持,且在由易到难的话题中强化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3)起到表率作用。一个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家长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用行动影响孩子。(4)同教师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家长应关注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并同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明确孩子的不足,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言架构的形成十分重要,明确阅读误区,借鉴上述内容,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能进一步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春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俗话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课外阅读做了量的规定,还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做了指导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那么,如何做好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需要,才会积极、有效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讲故事,把书介绍给学生。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可暂停讲解,以激起学生“欲知后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第二,配合班级、中队活动,把书介绍给学生。如通过主题活动、赛诗会、故事会,把相关优秀书刊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为活动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参与活动,就能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二、结合语文教学,指导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不断探索,试图建立一个以课本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互相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系统。这既可为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又可将课外阅读作为巩固、运用课内所学知识的积极手段。由于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互相联络,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诱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可以把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中心内容一致的课外读物,先安排课前读,作为学习课文的铺垫,学完课文再提出新的阅读要求以加深理解。例如,配合《负荆请罪》阅读《史记》(小学生版)。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内容,即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但这些课文并没有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史记》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二,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知识有拓展的课外读物,安排在课文学过后阅读,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学了《三亚落日》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海上日出》;学了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西游记》。第三,对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外读物,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内进行。如配合《草原》阅读《野马西风》等介绍草原风情的文章,引导学生介绍文中草原人民的习俗和其他民俗风情。第四,那些与课文文体或文章的写作特色相同的课外读物,可结合读写训练相机进行,使学生触类旁通,进行读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配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大鹿岛游记》等游记文章,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的写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文阅读,按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一般形式有:介绍读物、按要求共同阅读、读后讲述、专题讨论、读书情况交流、一分钟读书信息导报、集体读报活动等。
另外,为了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还可以与学校或少先大队的活动结合,组织以下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等。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二是提纲笔记,侧重于提挈作品内容;三是心得笔记,重点在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年级,结合不同的读物,提出具体的要求。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才能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桂珍. 书香沐浴人生 书韵丰盈人生――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