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如何提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真正地感兴趣时,他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于此而不知疲倦。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精力就会更集中,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出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而后才是学习的一个手段。所以,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所选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且难度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喜爱和关心的话题,寻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其能够学以致用。课堂上可拿出5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文章及自己的感悟。对于一些优秀作品,教师可把其中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片段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演讲比赛,开展小组阅读等活动,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4万词,初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低于10万词,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但刚开始阅读时,学生可能会因基础差、词汇量小,读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厌恶阅读。因此,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他们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我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阅读特点及阅读兴趣,以及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好英语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选材以实用对话、经典故事、小小说、新闻、英语国家概况、风土人情介绍等为主。可对所选材料进行适当改编,对生词加以控制,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阅读。这些校本教材可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可推荐学生背诵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另外,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英语读物。我认为适合初中生的英语读物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英语报刊,如《英语周报》、《21世纪报》、《学英语》、《英语通》、《英语世界》、《英语沙龙》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用性,故事性强且题材广泛。二是“书虫”丛书系列。这是一种分级读物,可分年级选对应的级别来阅读。而且它是一种中英双语对照读物,对于提高学生词汇量很有好处。三是有声读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发音的“电子书”。这类有声读物趣味性强,取材广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此外,《新概念英语》的第一册和第二册中的故事短小精悍、语言地道,个人认为也是英语课外阅读不错的选择。
三、传授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英语课外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是否养成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决定着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
首先,学生要掌握英语常用的阅读方法,包括: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精读(Intensive Reading)、快速泛读(Fast Extensive Reading)、计时阅读(Timed Reading)。教师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要求,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52-01
开展课外阅读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为学生的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外阅读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实际,他们往往对于阅读只是出于一时好奇,不能持之以恒。因此要明确目标和任务,规定一定的时间和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在平时除了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外,我还在每天放晚学前安排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引导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邀游,养成每天读一点的习惯。
3. 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有效的课外阅读,除了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和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的格言和精彩之处摘抄下来。其次读书时做一些批注,用不同的符号画出重要内容,整理阅读提纲,把书越读越薄。同时,在读到有感而发时,可以进行分析,评价,写写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把书越读越厚。
4. 选读。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古今中外的名著,课本中的范文,门类众多的报刊都是学生阅读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可以结合教材选读,还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