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区老人托管

社区老人托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区老人托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区老人托管

篇1

我们的荣誉

多年来,街道荣获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基层统计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社区、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优化社区、上海市科普示范街道、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上海市建设健康社区示范街道、上海市开拓老龄事业先进街道等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

引入第三方服务力更强

曹家渡素有“沪西小上海”之称。它见证了上海的变迁和发展,也是许多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弄堂记忆。而今在曹家渡社区里,60岁及以上老人的人口比例已近1/4,如何更好地为这一人群提供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由街道出资招标,以第三方社会组织竞标的方式,将诸多的民生项目交由第三方托管。这种模式不仅引入了大量的社会团体,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还更好地发挥了社会团体的专业性能,从而优化了组织管理,使得民生服务更上了一个台阶。

5年间,社区创建了全市第一个社区中心厨房,成立了沪上首家社区老年心理咨询机构,打造了7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建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十余个为老服务机构。

每年,社区街道还会对各项服务进行调研,了解百姓生活需求,比如2012年推出的“陪医服务”,旨在为一些有需求的老人们提供就医陪同服务,例如代为配领常服药、陪同挂号、预约门诊等。类似于这样的服务工程,已涉及到衣食行等各个方面。每年社区投入虽不小,却买来了“专业”,这么一笔账:值!

安老师,“不安分”

篇2

(一)“罗山模式”

罗山市民会馆是国内最早尝试政府委托、社团托管社区服务中心的结果。浦东新区成立以来,一直寻求“在社区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营造一个突破部门分割的体制、从社区需要出发的新的综合性社区发展设施”,1996年罗山市民会馆应运而生。罗山会馆采用了由社会发展局(及罗山街道)出土地和房屋,并承担改建的土建费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运用社会捐款投资会馆的主要设施,青年会承担会馆管理的共建方式。会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包括“999市民求助中心”、罗山敬老院和市民休闲中心等三大主要服务设施。自成立到2000年11月,参加活动或享受服务的市民已达71.4万人次。罗山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会馆在政府所提供的场所、资金以及指导下开展服务,与社会发展局、街道、基金会等多方协作。市民参与会馆活动、享受会馆服务,并通过参志愿者活动、派代表进入管理委员会等方式参与会馆的制度建设。管理上则形成了管委会(由参与会馆共建的各方派代表成立)管大的决策、青年会管项目和财务监督、馆长(青年会委派会内骨干出任)负责日常事务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营管理模式。并且于2000年,依托罗山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创建了一个与母体有联系的、独立的新社会组织———罗山会馆。

(二)“华爱模式”

但是,“罗山模式”没有就此止步。2002年12月,青年会以“民办非企业”形式,在浦东注册成立了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并在罗山市民会馆的基础上,将活动范围扩展到全市多个区县,先后管理了浦东新区潍坊科普中心、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公益组织服务总社、人民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家庭儿童服务指导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淮海社区活动中心、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探索馆及天目西社区公共体育中心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社区中心。如果说“罗山模式”是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托管式服务的起点,那么“华爱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向前推进:一是以购买服务为基础的政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以社团托管为基础的社区托管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1.购买服务基础上的政社合作推进

第一,免费托管的“罗山模式”。“罗山模式”起步于社会组织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近乎无偿的托管服务。1996年,罗山市民会馆开张,政府以固定资产(馆舍及装修费用)投入和添置设备的形式占了大头,青年会投入47万元现金作为开办费用。根据双方协议,政府以“零租金”将馆舍提供给青年会使用,会馆运营后的所有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福利等由青年会承担。1998年,罗山敬老院交由青年会管理,街道也仅对该公房免租,没有给予日常营运补贴,甚至青年会自1998年垫支的50万元开支至今,会馆财政支出的担子全压在了青年会身上。1996年,青年会投入启动资金40万元,1997年投入18万元,1998年投入10万元。1999年,在财政收支基本持平的基础上,青年会又支出10万元发展新项目。一个社区公共设施只是生产社区公共服务的一份资产,要产出公共服务,只有资产不行,而运用资产、获得服务过程中,无论服务效果如何都需要花费。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评估小组将罗山市民会馆经营过的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分类,逐一认定其公共性和经济性,制定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成本类型与盈亏测算一览表的缘起,以期在服务收费与政府补贴之间达到平衡。第二,有偿付费的“华爱模式”。后来华爱托管的社区服务中心,超越了这种无偿托管模式,向政府有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向转变。2005年12月,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办事处将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给华爱管理。其中,物业管理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公司负责;社区文化服务则由华爱负责,包括对一幢社区中心大楼的管理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打浦桥街道除了前期投入设施建设费以外,全额支付华爱在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的人员工资、办公日常开销、活动经费等,每年购买服务费用达200多万元。华爱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提供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中心现在365天不关门,每天开班数和团队活动数均在15个以上,每年服务的市民达60余万人次,服务对象涵盖各年龄段人群。2008年,石门二路街道将位于康定东路85号(原为张爱玲故居)的3050平方米的大楼改造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委托华爱管理,第一年就支付管理费约160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物业管理、活动开展,以及水、电、煤、房租等费用。从罗山会馆的无偿托管,到打浦桥和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动辄上百万元的年度购买费用,说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劳动付出、托管服务过程发生的正常费用的认可及相应的支付,标志着在购买服务基础上政社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这背后则是政府购买服务生态的改变、社会组织地位的提升,以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社会化的推进(如上海黄浦区包括打浦桥在内的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管理运作)。

2.社会组织社区托管服务:规模化和专业化

目前,华爱托管经营15个社区服务中心,2005—2015年,华爱共服务1475万人次,年均达134万人次。截至2016年12月,该年度服务人次已达230多万,服务项目达30多项,同时华爱旗下有全职职工160余人,会员2117人,志愿者4000名。由此可见,华爱走上了专业化服务的道路。第一,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华爱托管的社区中心中,有2家是针对所有居民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家针对所有居民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4家针对老人的养老院/日托,以及4家针对儿童、青年的科技、教育培训需求的服务中心,从而形成了教育、体育、科普、养老、文化等专业服务领域。第二,华爱的专业化服务体现在“六个一”特色上,即拥有一条明确的服务理念、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评估系统、一个专业的培训机制、一直成熟的工作团队、一群有效的志愿队伍、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尤其是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运用专业化的运作方法,制定流畅的制度保障,打破地域概念,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并有完整的调查评估程序。“政府主导、各方协作、社团管理、市民参与”的“罗山模式”已经更新为“政府采购,委托管理,市民参与,运作精细,职能规范,科学评估”的华爱新模式。第三,服务平台化和中介化的细化定位。在托管众多社区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华爱将自己的服务目标进一步定位为:其一是培训和建立社区服务管理专业队伍与志愿人员队伍;其二是组织非营利机构学习交流,共同提高运作能力;其三是为社区提供社区设施管理的咨询服务;其四是评估社区管理设施的使用情况。这一定位显示,华爱正在从单纯的设施托管性组织朝着平台性和中介性组织方向发展,以期为同类组织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社区设施托管活动的开展服务。

篇3

一、校外托管机构产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减轻学生负担,小学生放学的时间有所提前,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家长对孩子看管、教育和安全方面的担忧,特别是学生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后这段时间,家长基本上都在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孩子。此外,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对于上班族的父母来说,谁来照看假期中的孩子,也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于是,一种专门负责临时照看、接送、辅导孩子的托管机构应运而生。

二、校外托管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场地、环境、办学实力等因素限制,托管机构的规模、条件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1.办学条件

通过调查了解,托管机构多设置于小学学校附近及社区周围生源充足的地方,有的设于民宅,拥有2~3间屋子,1~2个从业人员,十几张桌椅,设施较为简陋,卫生环境不够整洁,室内光线较为昏暗;有的设于商用房内,有3~4个从业人员,室内设有桌椅、黑板、电视机等,也有个别机构设置了厨房和寝室;这其中相当数量的托管机构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消防设施设备不齐全。

2.服务内容

托管机构招收的对象均为小学生,年龄6~14岁,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受家长委托看管和接送孩子,另外托管机构在服务内容上还各有差别,调查中发现有29%的机构为学生提供晚餐服务,45%的机构为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特长辅导,5%的机构有长托服务,92%的机构有寒、暑假日托服务。

3.从业人员

托管机构的从业人员多为女性,年龄大的60多岁,年龄小的20几岁,人员构成有所不同:一部分人是退休教师,他们退休后无事可干,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因此从事了照顾、辅导孩子的行业;一部分人是具有教师资历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艺术、辅导特长,满足了一些家长的教育需求;另一部分人是非教育界人事,他们大多数拥有专科以上的学历,了解课后托管的潜力,应社会需求从事了这一行业。经调查了解,41%的从业人员拥有健康证明,32%的从业人员拥有教师资格证,73%的从业人员拥有专科以上学历。

4.收费标准

托管机构的收费情况分别根据各自服务的项目而定,收费标准每生每月100~1000元不等。

三、校外托管机构的突出问题

1.自由发展,隐患居多

从调查来看,绝大多数托管班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房舍消防安全合格证及相关部门的审批证件,负责伙食的从业人员多数没有健康证,从业人员资格没有保障,托管机构和家长基本没有签订托管协议,管理处于一种自由发展、无序竞争、缺乏监管的状态,难以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教育安全和人身安全。

2.政策法规存在“空白”

一是管理存在盲区。我国现有法律没有关于托管班管理的规定,也没有明确哪个部门负责托管班的审批,导致举办者取证无门,不知该到哪个部门提出申请。

二是监管存在缺位。托管班的监管部门现今难以明确,其监督管理涉及工商、教育、消防、卫生、物价、税务等众多部门,但相关部门都没有明确的管理权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因此出现了“似乎每一个部门都可以管、但又没有一个部门真正管起来”的尴尬局面。

三是行业标准不明。举办托管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和标准,需要遵守哪些制度和规定,需要履行什么义务,承担什么责任,取得哪些审批手续,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托管班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曾去过工商、卫生、教育及劳动保障等部门,希望取得合法的经营手续,但托管机构多设于民宅,隐蔽性强,面积多不足100平方米,消防安全合格手续难以获取,加之服务的多样性等条件均与各部门审批的范围和标准相差甚远,导致各部门办理此项业务不无难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