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外阅读小结

课外阅读小结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小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外阅读小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0-0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小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本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互不联系,彼此独立进行。鉴于此,我对现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梳理如下: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乐于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乐意干,才能干好它。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汇编属于自己的作文选,开展辩论赛等),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得法,激活课外,使学生爱上阅读

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衔接:

1、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只重视课文的学习,这影响了学生积累语言和开阔视野。而在新课程标准里就明确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可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此便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我在教学《藏戏》一文时,因为本身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搜集有关藏戏的知识,还可以把内容拓展到搜集藏族有哪些民风民俗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有的在网上做摘记,有的查阅工具书。课上,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学生们对本该无话可说的陌生事物,却从它的由来,发展等方面介绍的是头头是道。而且还从衣食住行等全面的介绍了藏族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内激活课外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必须重视语文的外延,课内即是课外。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同题材的阅读内容,找准对比点,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多向思维,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六下的朱自清的《匆匆》时,我用了钱鹤滩的《明日歌》来导入。让学生朗读体会,作者通过《明日歌》是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让学生投入新课文的初读。在这样的类比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诗一般的语言和时光的匆匆。再如五下《金钱的魔力》学习中,学生找出描写托德的笑,经过朗读体会,学生看到了一种极其丑陋的见钱眼开的嘴脸。我接着又出示了《红楼梦》里各种人物的一组笑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笑。这个环节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品鬼相,悟鬼品。通过各式各样的笑的对比,一则,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托德的笑究竟是怎样的难看,从而从这恶心的笑走进托德丑陋的灵魂与内心。二则让让学生深入明白作品的言说形式,形象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托德的“笑”的文学魅力。

3、课外拓展延伸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时,我在课上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对梗概中的那部分内容比较感性?”有极大一部分同学都说对鲁滨孙是怎样驯化野人的非常感兴趣,还有部分读了原著的同学说,那部分最精彩了。我接着就明确指引同学们可以在原著中寻找到答案。

我们还可以编主题手抄报、搞手工制作等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上完了《藏戏》一课后,就与美术老师进行了沟通,让同学们能在美术老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藏戏的面具,同学们的兴趣都特别的高涨。

篇2

1.培养阅读兴趣,奠定阅读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同学们进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读书实践。

1.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喜欢听故事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就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完拼音以后,及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拼音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引导他们在阅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1.2利用名人效应、历史典故,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渴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名人层出不穷。我就利用孩子们对中国古代名人的崇拜心理,通过办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人通过读书增长知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来激励学生。孩子们往往为了办好一个名人故事趣谈、一期名人板报要查阅很多书籍,阅读大量内容进行筛选和准备。为了能在各种评比中小露头角,他们往往会下大力气进行课外的自主阅读。

1.3引申教材,培养兴趣。把教材中的课文恰当地引申开来,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空间,从而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小学中高段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读的能力,而且养成了一定的读的习惯,在工作中我注意认真地去分析学生的这些情况。主要表现为:参加课外阅读兴趣组的学生增多了,学生爱围报栏,爱看课外书等等。这就为教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基础。我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巧设悬念、疑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的《》一诗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关于翻雪山、过草地的文章或书籍,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词句的理解,又使学生从中获得了阅读带来的喜人的结果,从而又使学生明白了只有多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2.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换句话说,现在的教学应为学生以后的自学打下基础。阅读教学更应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掌握阅读方法,学会独立阅读。

2.1.1多读:俗话说:"开卷有益"。我提倡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老师和家长不必太在意学生的阅读的范围,只要是孩子们喜欢读的书都可以拿来读。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不管读什么书,都应按这样的步骤去进行:先粗读,再细读,最后再精读。注意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

篇3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抓住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从课文中掌握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优秀课外读物,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例如,我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就让学生抓住爱因斯坦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体会着读,感悟爱因斯坦伟大而平凡的人格。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

2 抓住构思布局、写作方法联系着读

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总――分――总”的结构反复读课文,教学《水》时,我引导学生感悟反衬的写法,教学《早》时,我引导学生感悟以花喻人的写法等等。读后,我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3 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学生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学完《海伦・凯勒》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梦圆飞天》这一单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科技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史学家司马迁的生平、文学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还可推荐阅读《史记》。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舨)《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伊索寓言》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还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得有兴趣,读得有目标,读得有收获。

二、课外阅读与写、听、说相结合

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1 阅读与写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阅读记录卡,通过阅读记录卡进行阅读反思,阅读积累。通过阅读记录卡的推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读书,丰富读书环节与过程。读了那么多的书,一定有什么想法。在学校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记录的精彩片段,这些想法,这些精彩的片段需要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在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来,向校刊《小荷》以及各级各类报纸、杂志投稿,或者写博客放到网上去,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阅读、写作热情。

2 阅读与听说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