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

篇1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内容都占据半壁江山而不止。古诗文是母语长河的源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特别是现在“一点四面”在高考育人功能方面的深化,使得古诗文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可撼动。可以说,古诗文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宏观方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微观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不可否认,进入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于陌生。学生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知识基础,面对费解如天书一般的古诗文阅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对学生古诗文阅读心理的研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出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国学经典的知识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底蕴,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基础。国学经典的长期诵读既增强了语感,又能提供孜孜不息的能力源泉。

我们应该明确,“古诗文阅读”这个概念是基于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在内的共35分的考试内容的总体提法。它所占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几次与作文。那么怎么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谈谈国学经典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之于文言文――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个教师和考生都知道2015年试卷中开始出现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很正常地明确了文学文化常识的“合法地位”。面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大量背诵,而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国学知识讲座中提到的“弄璋”之喜,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在文言文翻译中,把它理解成一个家庭喜得贵子,随便也能积累到,“弄瓦”之喜指的是生了个女儿的喜事。文学文化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很接地气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况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另外,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篇目,其中语言形式,停顿规律,常用虚词的位置等会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感,这样语感很好地应用到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断句部分。断句固然有规律,但是,规律如果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所得,效果一定更好。

二、国学经典之于古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情

国学经典无论是《论语》的智慧,还是《菜根谭》的豁达,抑或《道德经》的博大等等,其中无不蕴含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思想。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知人论世”。只有知道了古人的思想轨迹,我们就不难理解《锦瑟》中李商隐的生命的纠结和痛苦。也更能理解李白和杜甫同是诗歌的先贤,同时有济世为民的追求,李白能洒脱如道家的无为,而杜甫却苦寒交迫,生活潦倒。

另外,国学经典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诗,其或句子错落,或语言整齐,或典故生动,或故事丰富,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教材,我们可以因信手拈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t殆”,这可以让学生自然接受了很严格的平仄的规律。也可以因牢记《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明确了如何潇洒大度的过一生。

三、国学经典之于名句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学很丰富,国学经典很集中地出现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学习经典本身,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下句,现在的考查也是理解性的默写,所以,有了国学经典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把握古人的文化思维,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去体会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不至于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国学经典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灵活生动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活动主要形式是”我解名言”,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庄子》等,这其中有许多名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找出对自己影响大,感悟深的句子,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先把名言写在黑板上,演讲者先解释名言的大意,然后讲解名言的适用场景和自己对名言的解读。积极进取的儒家,洒脱无为的道家,与世无争的佛学,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来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而且进行了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教育

2.形式多样的假期阅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提倡学生假期阅读《古文观止》,这不仅仅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深入探究,也是学生们培养对文言文的认知度,让枯燥的文言文成为“陌生的熟悉人”。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成效,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能互补缺漏,交流能增长智慧,交流也能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的投身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3.妙趣横生的竞赛活动

有竞争才有压力,为了推进国学经典与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精心编排了一些试题,既体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结合国学知识中的经典。一是精心搜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成语,如,破釜沉舟、东施效颦、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共挽鹿车等成语,然后组织了一场成语大赛,效果特别好。二是,教师可以精心筹备古诗文默写大赛,大赛可分为几个阶段初赛和决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雅俗共赏的讲座辅导

篇2

随文解说,逐一模块整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掌握历史人文的精华。如《孔雀东南飞》涉及鸡鸣、黄昏、人定等纪时名词;《迢迢牵牛星》中涉及星象星宿等;《过秦论》中的“宇内、四海、八荒”和“六合”“八州”等,都与“天下”意思一样,涉及古人对时间空间地理方位等的认知。古人认为中国(中原)多面环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古代“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内”就是天下,是整个世界,即中国疆域之内。“八荒”指四面八个方向的遥远荒僻之处,“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六处,泛指天下。“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秦居雍,加上秦以外的各地八州即九州。“序八州而朝同列”即其他八州均被秦统一。显然,对这些天文地理常识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梳理和领悟文本的具体内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等。

另外,粤版教材中的《楚辞》《短歌行》《扬州慢》《项脊轩志》《过秦论》《师说》《赤壁赋》《与妻书》《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这些篇目的最后一个字都各自代表着一种古代文体格式,这也可以随文简介。

还有称谓上的表述、避讳、专指等等,均可随文介绍。如古今义词,“山东”指崤山以东,而今指山东省。“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至于礼仪习俗上的年龄特指,谦称、特称等,均可随文介绍。到每一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这对学生学会积累知识有帮助。

二、专题选修,延伸拓展

专题讲座,是就某一传统文化专题进行深入探讨,能较系统完整地给学生介绍某一特定知识。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专题小结,如“古代诗歌意象选择与人性关怀”“古典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代诗词意向选择的文化意蕴”“古典诗词言愁现象的探析”“古代诗词抒情技巧谈”“古诗文阅读思维与方法”“中国古代名著传统文化思想与审美表现”等等,帮助学生提升古典作品的鉴赏能力。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本身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也是教学相长的践行。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开设《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相关诗词鉴赏》校本选修课,承袭“节日灯谜”活动,开展制谜猜谜活动;在“乞巧节”展现“女红”精巧技艺,让学生既获得传统节日习俗文化知识,拓宽视界,又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同时,这也能扩充必修教材古诗词教学,为语文课本学习与课外传统文化教育找到一个契合点,这样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篇3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宗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在一些学校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积累,轻视文本的人文感悟与文化积淀。如对古文语言文字现象分析“精雕细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知识传授明显,但对文本的文化蕴含则“轻描淡写”,反复强化的也就是字词句的特殊用法,对应考试的方法演练,缺乏文化引领下的品味感悟,学生自然无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人格和文化实践力。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与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对心智逐步成熟、有一点理性思维、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语文教师去深思与实践。正是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及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2.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校本课程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在高一年级每周三的发展性课程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三、结束语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如何以潜在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的心理,影响师生的互动交流、社会交际、学习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形成长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优势,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体味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体味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思想,学会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改革与进步。同时,教师只有唤醒传统文化魅力,赋予其现代化之魂,才能让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19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