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音乐特色课

小学音乐特色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音乐特色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音乐特色课

篇1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现状

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经过音乐教学实践检验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操作性。在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外,还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心想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有利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偏远地区,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但并不重视音乐课,音乐课在教学课程中也是形同虚设,常常被占用而改上其他文化课,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学校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老师的,这种类型的老师大多是属于很业余的水平,像笔者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的音乐老师都是没有专门接受音乐教育的其他科目的老师,他们因为自己喜欢音乐,业余学习音乐。音乐课堂完全不涉及音乐基本理论和常识的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卡带机学唱当时的流行歌曲。更为严重的情况是,音乐课的课时不能保证,一般都是隔一周上一次,音乐课经常被老师用来给学生自习,客观上来说,偏远山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严重缺乏,一般来说是脚踏风琴或者电子琴,原因有二:一方面没有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即使有设备也没有老师会用。从教学内容来说,以流行歌曲为主,教学方法是跟录音学唱。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和老师没有互动,老师不允许学生互动或者是学生根本不需要互动。总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基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综合性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且具有很高的地域性特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教材中,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统一,没有形成具有差异性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有陇东民歌、洮岷花儿、贤孝说书等优秀地域音乐,但是在当地的音乐教学中却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些音乐类型,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遗憾。地域性民族音乐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总体教学大纲的限制,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上,由教师适当在音乐课程中灵活的加入当地民族音乐的兴趣性的教学,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逐步渗透。

三、偏远地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我国偏远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应该尝试多民族音乐交融教学,除了本地区的特色音乐需要掌握以外,其他民族的音乐也可以引入课堂。一是与该地区关系远的民族音乐,例如甘肃临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可以引入江苏地区的特色音乐,这样做的好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差异性很大,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然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民族或者学生所在地区特色音乐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

笔者曾经听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王瑞卿教授的讲座,她说:.“难道没有钢琴就不能学习音乐吗?”,这一问题使我突然觉得我们音乐教学观念中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在我国钢琴运用于学校音乐教育也不过短短百年时间,从客观上来说,钢琴进入学校也并没有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有太大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多学校或者教师抱怨没音乐教学不能很好的开展是因为没有钢琴就显得有点故找借口的意味了。

将钢琴用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固然是有利的,但是正像王瑞卿教授指出的,没有钢琴完全可以学习音乐,尤其是学习民族音乐。简单的例子,高山族人、维族人、藏族人等民族,不适用钢琴,他们却个个能歌善舞,具有极高的音乐表演演奏能力。这就充分证明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可以脱离钢琴而进行。

篇2

    要使农村音乐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就需要在思想上使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艺术对智慧和心灵会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勇于接受新的思想与新的理念;同时要加大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真正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接受它,学习它。为了营造良好的小乐器学习氛围,校园和课堂上经常播放一些经典的小乐器演奏片段,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各种小乐器的体会和热爱。并在教学中介绍各种小乐器的发展历史和由来,增强了学生对乐理知识和乐器分类等知识的认知。该阶段为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起步阶段,其核心任务是挑选符合条件的学生。首先确定喜欢学习小乐器的学生,在挑选学生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乐器目标明确,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学乐器好玩,有的学生不喜欢但家长强迫学。因此在挑选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组建小乐器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条件。具体实施时,小乐器兴趣小组大约40人,学生自带不同的小乐器,如口风琴、口琴。从中又发现了学生的许多才艺,如竹笛、葫芦丝。因为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再筛选也是可行的。

二、开展多种教学方式,逐步制定小乐器教学规划与方案

随着兴趣小组的不断扩大延伸,喜欢小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多,大胆推行普及教育。本阶段是本校开展“小乐器进课堂”的发展阶段,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在四年级音乐课堂普及竖笛教学,三年级普及口风琴教学;成立陶笛兴趣小组;开展6・1儿童节等多种表演汇报。本阶段卓力开展了多种场合教学方式,首先是课堂教学一对一,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其次是对小乐器特别感兴趣的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一对一,即有针对性地对某种小乐器进行个别辅导,可做到查漏补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演出排练辅导,侧重于队员之间的协调,从而使整体演奏和谐统一。

本阶段在教学规划中扩大了教学范围,一至三年级学习口风琴,四年级学习竖笛,五六年级学习葫芦丝。其次是制定了教学方案,确定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曲目和教材,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达教学目标。经过音乐组老师的研讨商议,每节音乐课抽出10到15分钟学习小乐器,日积月累,学会了大量歌曲的吹奏。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小乐器类别,经常组织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表演演出,创造音乐文化氛围,让学生沐浴在小乐器演奏音乐的海洋之中,感受小乐器的美妙之处。并不定期邀请一些相关人员做音乐文化知识的专题报告;并组织前往台湾开展校级音乐文化交流及本学特色宣传展示。

三、成立小乐器社团,突显音乐教学特色

随着小乐器进课堂活动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学校决定成立小乐器社团。教师在各个年级挑选乐感强、演奏好、喜爱表演的学生,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在课堂乐器的基础上,加入竹笛、巴乌、陶笛、排笛等乐器,成立了小乐器社团――乐童社,辅导教师老师每天利用大课间、中午、兴趣课时间,排练经典民歌、中外儿童歌曲等曲目。通过近一年的排练汇报展示,乐童社完善了社团规章制度,形成了独特的且吹且舞的表演风格,正逐步走向成熟,目前社团人数达100人。乐童社已形成训练常规,并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

成立乐团是许多学校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展示了学生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扩大了学校本身对外的影响,对提升办学档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教学研讨,提高小乐器音乐教改的理论水平

随着本校小乐器进课堂活动的不断实践和发展,需要通过校际交流和同行评定研讨来不断完善,以找出缺陷和提升理论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