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弹性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08-02
“弹性”是一个物理名词,指一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之比例来表示。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与价格、收入或其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三种类型,其中需求价格弹性又被简称为需求弹性。本文主要阐述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上衡量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关系的一个指标,用它可以定量地描述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设市场上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即Q=Q(P),ΔP和ΔQ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量,以Ed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则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Ed=/=-• (1)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在公式(1)的基础上,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公式为:
Ed =(-•)=--=-Q'(P)(2)
比较(1)式和(2)式可见,需求的价格弧弹性和点弹性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前者表示价格变动量较大时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而后者表示价格变动量无穷小时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由上面的公式可看出,需求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为“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的时候,需求量平均可有百分之几的变化”。由此可知,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相对的数字,用它来度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可以避免两个可能的实际问题:第一,在不同的商品之间,由于Q的计量单位不同,要比较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率就失去了基础;第二,对同一商品而言,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算出的变化率数值就不同。在弹性系数这个表达形式中,商品和货币的计量单位都在运算中消去了。因此,这个形式是个无名数,它彻底摆脱了商品和货币计量单位的困扰。
依据需求规律,在通常情况下,价格提高(ΔP>0),则需求量减少(ΔQ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通常将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下列5种类型。
1.若0
2.若1
3.若Ed=1,称为单位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单位弹性是一种特殊情况,完全符合单位弹性的商品很少,接近单位弹性的商品应该有,但是为数不多。
4.若Ed=0,称为完全无弹性,此时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意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毫无反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属于这种类型的商品。可以举一个有关胰岛素的例子,胰岛素是糖尿病人用来控制他们血糖的一种药品,它的价格下降不会促使糖尿病人使用更多的胰岛素,而其价格上涨也不会导致糖尿病人更节省地使用胰岛素。
5.若Ed=∞,称为完全弹性,此时价格无变化而需求量有变化,或价格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需求量的无限增加或减少,意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非常剧烈。属于这种类型的商品在现实生活中是罕见的。
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价格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价格越高,需求弹性越大;反之,价格越低,需求弹性越小。
2.商品的替代品的多少。替代商品的种类越多,则需求弹性越大。例如,某商品的价格提高,由于其替代品很多,需求急速转移到其替代品上去,从而使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即弹性大;反之,若替代品少,当价格提高时,消费者不得不忍受其高价,继续维持原购买量或作稍许减少,即弹性小。所以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富有弹性;反之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少,该商品的需求就越缺乏弹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即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像粮食、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在生产生活中是不能缺少的,不管其价格是否上涨,人们为了生存和维持正常的生活都必须购买。于是,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就会很小。同样道理,奢侈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可有可无,当奢侈品价格上涨以后,人们不去购买它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痛苦或损失,所以弹性较大。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用途越少,需求弹性就越小。因为,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它的价格很高或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就会只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而当价格下降,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逐渐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用途上。因而,这种用途广泛的商品的需求就会对价格表现出非常大的弹性。
5.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一种商品的消费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其需求弹性越大。因此,同一种商品对贫苦家庭而言,其需求弹性较大,对富有家庭而言,其需求弹性较小。
6.时间对需求弹性的影响。需求弹性还取决于价格变动之后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高。其原因与其替代品有关,时间越长,也就能开发出价格上升的物品的更多替代品。这就是说,当价格上涨时,在短期中,消费者未找到其替代品,不得不维持原购买量;在长期中,消费者容易找到替代品,从而减少该商品的购买量。所以,这些商品在短期,往往弹性较小;而在长期,往往弹性较大。
四、需求价格弹性对销售收益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经营者关心的提价或降价对总收益的影响,利用需求弹性的概念,可以确定当价格变动时,销售收益的变动情况。
设Q=Q(P)是需求函数,将总收益R表示为P的函数:R=R(P)=PQ=P•Q(P)
其边际收益为:MR===[P•Q(P)]=Q(P)+PQ′(P)= Q(P)[1+P]=Q(P)[1-Ed]
上式给出了关于价格的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来说明需求价格弹性对总收益的影响。
1.当0
2.当1
3.当Ed=1时,MR==0,这时总收益是常数。它说明总收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此类产品比较少见。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和各类职业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更是千差万别,用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从《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来看,学生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但数学基础十分薄弱;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弱;学生对于自认为有用的知识,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但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自认为无用的知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用于高职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把学生分为A(提高)、B(发展)、C(跃进)三层;再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分层目标呈现问题,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其次是根据各层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先解决共性问题,从基本要求步步递进、再次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程度加以启发,分类指导。分层递进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目标是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尖化;原则是整体性、主体性、激励性;方式是科学分层、因材施教、评价鼓励、调整层次。现针对《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需求价格弹性》这节课的分层次教学谈谈我的想法。
一、制定分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业开设《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为学生在此之后对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理论铺垫作用。
《经济学基础》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不断学习的主动性。
《需求价格弹性》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任务三第一节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并分析商品的弹性特征;能力目标: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需求弹性理论在现实经济中实际应用;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得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钻研务实的工作态度,并提升服务于社会的职业能力。
二、课堂讲授分层次
这一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运用讲授法,通过文字表述向学生介绍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接下来,教师要求B层次(学习水平中等)学生和A层次(学习水平较高)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推导出其公式: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案例强化分层次
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从需求价格弹性的理论知识入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案例中谷贱伤农的原因。具体方法如下:
让C层次学生根据总收益的公式R=P*Q(R:总收益,P:价格,Q:需求量)对粮食价格高、低时的总收益分别计算,并比较大小,得出粮价下降会导致总收益下降的结论。
让B层次学生根据需求缺乏弹性的曲线图(图1)分析:图形面积S1 与S2分别代表粮食价格高、低时的总收益,通过比较可以推导出S1> S2,得出粮价下降,则总收益下降。
让A层次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出于生理需要,粮食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粮价下降并不能带来需求量的大幅增多;另外,还可以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思考,由于粮食属于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消费的有限性,使得粮食属于需求缺乏弹性商品。在这个环节,三个层次学生用不同方法共同得出一个结论:粮食丰收,价格下跌,增产≠增收,即:谷贱伤农。
四、考核与评价分层次
考核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实地考察,针对薄利多销(谷贱伤农的反例)书写考察报告,完成自主学习。其中体现分层次的特点:C层次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只需通过考察得出哪些商品能够实现薄利多销;B层次学生需要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分析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A层次学生不仅需要完成B和C两个层次的作业,还要设计出实现商品薄利多销的销售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其中:A为优,B为中,C为差。不管评价结果为哪个等级的学生都应该受到教师的正面强化,从而激励他们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使得A层次学生积极带动B、C层次学生,形成正能量的学习氛围。
一、引言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管类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经济学在全国各个专业财经院校和非专业财经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性学科,因其对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一定的学科要求,加之其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特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其产生爱横交织的感觉。
二、类比分析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类比分析(analogical analysis)主要应用在数学物理工程类的学科中,它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到两者在某些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逻辑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个对象的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其客观依据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相似性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也不例外。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阐述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具有类比性的知识体系。
(一)类比分析在“弹性”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讲解“弹性”概念时,将经济学的弹性与物理意义的弹性比较。弹性的本意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材料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程度,引出弹性的数学定义。则弹性大的含义是伸缩性强,体现在经济学中为“可有可无,无所谓”,则其代表为对于中低收入者的高档消费品。
对需求的价格弹性的讲授应相对细致详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需求的价格弹性类比到对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学习中。
(二)类比分析在“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提供了有差别的且可替代的产品,所以,每个厂商面临着两条交叉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垄断性,产品的差别性,表示个别厂商单独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是厂商的理想产量,其斜率较大,相对于横轴平坦。D需求曲线体现行业的竞争性,产品的替代性,表示许多厂商共同行为时所面对的需求状况,即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其它厂商也使价格发生相同变动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与销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体现的是厂商的实际产量,其斜率较小,相对于横轴陡峭。
d曲线与D曲线的关系主要有三点:(1)当集团中的所有厂商都以相同方式变动价格时,整个市场价格的变化会使得单个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沿着D需求线上下平移。(2)d需求线与D需求线相交意味着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相等状态。(3)d需求线的弹性大于D需求线的弹性,即前者比后者更平坦一些。
d曲线与D曲线的三个关系可以类比于成年人寻找配偶进行类比分析。第一,假设某位女青年小G希望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男朋友,对男朋友的要求可能有很多理想的条条框框,例如,“高富帅”。这种对异性朋友理想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随着时间的流逝,小G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美的异性朋友。因此,小G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同时这种调整也是围绕着理想预期来进行调整。这种对现实朋友的需求状态就类似于D曲线。第二,当理想与实际达到交点的时候,小G就很有可能与之成为恋人,感受到幸福,实现均衡。第三,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小G对理想朋友的要求高很多,条件也偏多。因此,现实朋友更类似于生活必需品,理想朋友类似于奢侈品,其弹性当然也比实际朋友的弹性大很多了。综合来看,小G找朋友与d曲线、D曲线的类比关系参见表1。
因此,不难发现,作为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的重难点之一,“垄断竞争理论中的d曲线与D曲线”之间的三层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就更具有难度。但是采用这样非常生动的类比分析,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其含义,结合对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方法的五步骤,很快就能完全掌握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了。具体而言,第一步,根据MR=MC找到均衡Q*;第二步,根据Q*在d曲线上找到对应的P*;第三步,根据Q*在AR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R;第四步,根据Q*在AC曲线上找到对应的TC;第五步,根据π=TR-TC得到利润最大化或亏损最小化的值,详见图1。
三、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适当的类比分析,找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似关系,例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的相似性;或者找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相似点,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为其铺垫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将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