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妇科健康教育内容

妇科健康教育内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妇科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妇科健康教育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5-01

品管圈(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1]。它已不断融入医院日常工作中。2013年5月至2013年8月,我科将品管圈活动用于提高住院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调查对象选择2013 年6月至2013年8 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200例和本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作为研究的对象。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人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 调查项目包括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专科疾病知识等是否掌握以及不掌握的原因。

2 品管圈活动方法

2.1 组织品管圈活动组 组织护士学习品管圈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使护士对应用品管圈进行健康宣教了解。然后在护士长的号召下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全科15人中抽取8名护士,组成品管圈活动组,其中圈长1名、圈员7名,学历从中专到在职研究生, 年龄由22~45岁,都在临床一线工作。

2.2 选定主题 以评价法进行主题评价, 共8人参与选题过程。通过对住院病人健康知识的调查,发现病人掌握健康知识知晓率低,选定活动主题为:提高住院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

3 活动步骤

3.1 现状调查

我们对在院病人、护士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向病人查找知识掌握知晓率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仅为83.598%,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健康知识知晓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护士专业培训不到位,、设备不齐全、宣教内容不形象、探视陪人多、护患沟通方式单一。

3.2 制定对策

3.2.1 加强护士的专科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护士长对护士培养意识不强,,随着护理功能模式的改变和服务功能的扩展,护理人员现有的护理知识结构对发挥护士多元化角色的服务技能缺乏支持, 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士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求护士长重视对护士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策: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培训。每季度由高年资护士讲课1次, 培训内容包括本科专科基础知识的培训、图表宣教方法的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制作图表及宣教资料的培训、多媒体宣教方法的培训。时间1 个半月, 培训后考核, 护士对专业知识掌握率达90%。

3.2.2 完善新的宣教流程, 针对以往教育内容简单, 形式单一; 教育时机把握不准, 缺乏个性化教育。小组制定了新的宣教流程, 包括发放图表式单病种健康宣教资料、采用大屏幕多媒体电视机进行宣教、按照探视时间,实施病房陪人管理制度,出院指导中添加告知QQ护患沟通群,采用患者易接受的形式宣教, 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

3.2.3 建立有效的监控措施, 由两名护士负责对准备出院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问卷,针对一段时间的问卷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原因,继续整改。要注意教育的连续性, 注意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反应和变化的对比。

4 效果评价

自推行QCC 活动以来, 重新进行了职责的分工和工作流程,使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由83.598%上升到92.48%, 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也上升至97.1%, 圈员的各种能力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5 讨论

品管圈活动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并确定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2],成员们在活动过程中都感觉受益颇多: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 护士自己认为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同时提高了护士主动参与管理及主动服务的意识;增加科室凝集力的同时活跃了工作气氛, 使整体护理水平得到了提高;护士在各自岗位上自找健康教育问题,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及周围环境,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与满足。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及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了团队精神,促进了科室的工作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57-02

妇科疾患包括性传播、内源性菌群失调和医源性感染等多种疾病[1],不仅是育龄妇女常见病,还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对妇女身心,甚至新生儿均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妇科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妇幼健康的重要保障。相关资料显示,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其预防、控制疾病的主动性高度相关。本研究调研了本地区1000名育龄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度,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妇科疾患中起到的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地区1000名育龄妇女,排除患有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除生殖系统以外的传染病患者。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29.89±8.57岁,其中大专以上(含大专)332人,占33.2%;初中以上(含中专)346人,占34.6%;初中以下(含文盲)322人,占32.2%。公务员、教师209人,占20.9%,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工人192人,占19.2%,其中38人文化处于初中以下;学生288人,占28.8%.全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农民311人,占31.1%,其中284人文化处于初中以下,占91.32%。

1.2研究方法:制定统一调查问卷和疾病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问卷调查员、妇科主治医师、实验室检验医师进行询问、检查并填写问卷和表格。调查时间段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

1.3妇科疾患标准:以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中设定的妇科疾病诊断标准作为本次调研的疾病诊断标准。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间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不同文化组别生殖系统累计患病率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生殖系统累计患病率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2.2不同文化组别对妇科保健知识认知程度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对妇科保健知识认知程度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2.3不同文化组别早期就医率比对:对不同文化组别就医率比对(n/%)结果显示:a、b经比对p

3讨论

妇科疾病患病率极高,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早期无症状表现,这就造成不及时就诊、不合理治疗的比例愈来愈高,致使患者病情无节制发展,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反复发作[2],给育龄妇女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结合妇科检查、实验室诊断调研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地区育龄妇女对妇科保健知识的认知度,从数据上可看出,文化层次与人群对妇科保健知识作用的认同率密切相关,且呈递进关系,即文化层次越高,对妇科保健知识作用的认同越高,患病率亦越低。这与陈少凡[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合,说明掌握妇科保健知识可降低妇科常见疾病的发生率。

笔者认为,上述结果可以明确,妇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与患者对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开展科学性妇科保健知识教育对预防和控制妇科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事实上,健康教育不仅是妇科临床科室护理的重要干预措施,也是社区、基层卫生机构计划生育重要的工作内容。早期妇科疾病症状不明显,但发展迅速,危害性极大。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循循渐进的指导,使育龄妇女逐步掌握妇科保健知识,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笔者认为,妇科疾病种类繁多,健康教育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定期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2)发放宣传手册,定期就相关内容进行适度抽查。(3)充分利用视觉教具、互联网进行互动,解答疑难问题。(4)建立翔实的地区妇科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帮扶。值得注意的是,从本研究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妇女文化层次较低,初中以下文化者占到了91.32%,因此,基层妇科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放于农村,同时还要关注到,由于文化较低的缘故,农村妇女可能在参加教育培训上存在被动性,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健康教育者应更加耐心、更加注重技巧和反复宣教,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结果。

总之,健康教育是基层护理人员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应该认识到,指导妇女及时发现和诊疗疾病,改善错误的不求医、推迟求医的行为,将是一种有效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Gerrmain A, Holmes K K, Piot P·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NewYork and London: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2, 1-55

篇3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健康教育日趋重要,针对基层医院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采用个体强化、文字图片教育等形式结合通俗易懂的方言进行教育,使科室的护理水平、护士整体素质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68例老年妇科患者围术期资料分析,将健康教育特点和体会具体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评估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患者入院后,护士可利用沟通技巧、查阅病历等方法全面收集资料,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社会文化背景、家族史、药物史、本次发病情况、治疗情况及专科检查准确评估,从而为其制定不同健康教育方式。

1.2 疾病的有关知识 制定妇科常见疾病健康教育计划、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特殊用药(如化疗药物、激素)的知识、心理护理知识等。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2.1 入院教育 责任护士应根据健康教育计划,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及接受程度进行评价,记录教育内容、方式、时间、患者掌握程度。如发现问题,应再次给予指导,再次评价,避免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根据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阶段、文化程度、理解程度,进行以讲解为主、示范及提供宣传资料为辅的“个体化”教育。基层医院患者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言、图片等进行讲解,使患者较快地了解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2.2 术前及术后护理教育 加强基础护理,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外,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异性,采取不同护理措施。为老年患者安排恰当的饮食,让患者处于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护士指导各项术前检查,胃肠道和外阴阴道准备,并于术前一日由手术室护士与患者见面,让患者了解麻醉和手术情况,减轻其心理紧张,提高手术的耐受力。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术后伤口疼痛、头痛等),进行前瞻性健康教育,增加其应对能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术后开始对患者进行术后教育,包括饮食、用药、切口观察的指导,鼓励和协助早期活动,介绍手术结果等。

2.3 出院教育 出院前一天由责任护师对其进行出院前的健康知识指导及出院指导,主要针对患者出院后用药,激素替代治疗药物的剂量、服法与注意事项以及营养、休息、活动、复诊时间等知识进行口头及书面的介绍,并强调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阴道出血等)应及时来院随诊。

3 效果评价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健康教育实施的基础和保证 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促进了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及家属对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实施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自身健康意识水平,改善了护患关系,强化了护理服务质量。

3.2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开展围术期的健康教育,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交谈时,应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对患者的提问耐心解答,对患者的某些敏感、忧虑的问题,提供隐蔽、安静的环境交谈,并严格保守医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