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妇科手术后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下肢静脉栓塞是妇科手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有报道发病率可达7~45%[1]。其主要症状为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硬化等。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静脉瓣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尤为重要,可降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妇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366例。其中子宫根治30例、全子宫切除术93例、次全子宫切除术42例、子宫肌瘤核除术46例、卵巢肿瘤切除术68例、输卵管切除术87例,年龄为22~71岁,平均年龄(45.6±5.2)岁,体重48~83kg,平均65kg,手术时间62~360min。所有患者手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栓史。将366例妇科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类型、麻醉方法、手术时间、临床用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妇科手术后护理常规,手术后去枕平卧6h,嘱患者多在床上活动,病情允许后尽早下床活动,未具体指导动作与协助。实验组的综合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下肢静脉栓塞的病因和预防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和术后早期活动避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理解[2]。
1.2.2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早期应用 患者手术安返病房后,及时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30min,1,/d连续预防性应用3d。治疗仪系统用于在进行间歇式气动压迫的过程中,增加患者的静脉血液流速,从而有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2.3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护士指导患者家属应用棉垫垫于患者足跟下,患者小腿略悬空,从足部远端向近心端按摩,双手用力适中,每日早、中、晚进行按摩[3]。指导患者主动屈伸踝关节,动作要领:双腿自然放平,尽最大可能向上勾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使得脚与小腿成90°,之后再向下踩,让脚尖向下,绷直小腿,使得脚与小腿成180°,注意要在最大角度保持10s左右,这样可以让小腿肌肉能够持续收缩,从而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患者可以每2h进行10~20次,同时也需要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鼓励患者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轻下肢肿胀,预防下肢静脉栓塞。
1.2.4加强病情观察 手术后密切观察双下肢远端的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有无疼痛、肿胀等,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1.2.5保护血管 手术后静脉穿刺选择上肢,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静脉输液,避免输入高浓度抗生素、高渗糖等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
1.2.6饮食指导 手术后6h嘱患者饮水2000~3000ml/d,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手术后给予患者选择低脂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多食清淡、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新鲜蔬菜,降低脂肪摄入,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静脉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形成。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状态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三大重要因素。妇科手术创伤损伤静脉壁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及手术后患者对疼痛恐惧不愿早期下床活动,均使下肢静脉血流瘀滞,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易形成血栓,重者可发生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很重要。
为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早期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非常重要。了解手术后肢体活动的意义,从而主动配合,有效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瘀滞,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早期患者主动运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应用及按摩加速下肢血流速度,促进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血管内膜的粘附,防止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尽量减少损伤,避免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减少静脉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手术后7d内下肢肿胀、疼痛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说明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手术后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早期应用、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3.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a)-151-02
循证护理是指护士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士的专业技术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妇科腹部手术后的主要护理目标就是预防并发症。无论手术大小,都有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而循证护理被引入到护理领域大大促进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效益,并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循证护理已逐渐渗透到护理的各个领域,一些病例应用循证护理后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了有效地降低妇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将循证护理运用于168例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妇科行腹部手术患者328例,分成两组,观察组168例,对照组160例,患者的年龄、病种、术式、病程、麻醉方式、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妇科腹部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以下循证护理:
1.2.1组成循证护理组成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士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组员均从事妇科护理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技能。
1.2.2循证及护理方法通过临床观察,询问病人主观感觉,做相应的体格检查,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总结出妇科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腹胀、尿潴留。
1.2.2.1腹胀腹胀是由于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所致。病人术后、抽泣、憋气等可咽入大量不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加重腹胀。魏筱梅等[2]报道白萝卜具有益气消食、行气消滞之功效,主张服用白萝卜汤减轻术后腹胀。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活动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3]。妇科腹部手术是非消化道手术,不触及肠管,虽然由于肠管暴露及手术刺激使肠胃功能有所抑制,但早进食可有效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术后6~8 h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肠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应开始鼓励患者进食[5]。董艳美等[4]报道术后用温水刺激双足底部的小肠、结肠、等反射区,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强了这些器官的功能,促进肠蠕动,使术后排气时间提前。针刺天枢、足三里,灸神阙使胃肠蠕动增强,也可用频谱仪照腹部预防术后腹胀[5]。综合以上文献,本组病例采用术后6 h行温水泡足30 min,以促进肠蠕动;术后6 h进食前先饮一杯温开水,然后口服萝卜汁及少量免奶免糖的流质饮食;术后6 h内协助患者床上翻身,鼓励早下床活动,可促进排气,减少术后腹胀。
1.2.2.2尿潴留尿潴留是由于多数病人不习惯卧床排尿引起,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麻醉性止痛剂的使用降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术后膀胱冲洗有效中断膀胱感染途径,预防尿潴留。宋洁[6]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即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 500~2 000 ml/d,增加尿量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利于引流,减少细菌进入尿道,达到预防和控制尿道感染的目的。手术前后加强腰部、腹部及盆底肌肉收缩与舒张训练,对术后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及尿潴留的预防起重要作用[7]。拔管前用经恒温箱加温的38~40℃的1∶5 000呋喃西林溶液灌注膀胱,患者有强烈的排尿感时拔除尿管[8]。而林莉莉等[9]认为术后镇痛泵与导尿管同时拔除,是合理的选择,这样既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又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综合以上文献,本组病例采用以下护理措施,讲解术前床上排尿训练对预防尿潴留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认真练习;术后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以促进排尿反射;拔除导尿管时可先将引流管夹闭,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待膀胱充盈时拔管;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肌训练,使腹部、会阴、同时收缩,使腹肌、盆底肌、括约肌收缩加强,提高尿道括约肌的功能,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10]。
1.3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观察组术后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创伤的过程,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循证护理在对于妇科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就是综合所检索到的文献,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根据,以推荐的做法为指导,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每个患者具体的护理计划,并组织实施。本研究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168例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护理,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循证护理的实施改变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在进行护理实践时,护士会展现更多的理性思维,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质量改进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寻求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持。有助于护士的继续教育,使其主动钻研业务,以科学的研究来完成护理诊断、护理决策及护理过程。本研究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妇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通过循证护理的实践,我们发现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减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降低药品费、诊疗费和化验费,提高患者的支付能力。
目前循证医学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主流,传统的医护关系是命令与服从,循证护理将丰富护理学独立的理论体系,循证护理使护士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治疗方案,加强了医护间的协调和护理的科学性,而且护士在获取资料,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协作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
[2]魏筱梅,郭惠丽.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术后腹胀的预防和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1(1):301.
[3]霍雅丽,孙心宁,王伟,等.腹部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对排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1,15(4):217.
[4]董艳美,李新英.温水足浴促进腹部术后排气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05,4(11):117.
[5]徐海英.术后腹胀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1):88-90.
[6]宋洁,曹允芳.留置导尿的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2,6(6):459-460.
[7]徐小春.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498-499.
[8]韩淑贞,王立祥,雷联会.术后保留导尿管患者拔管后快速排尿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 (4):43.
[9]林莉莉,徐鑫芳,朱萍,等.妇科手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患者导尿管的拔除时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22):36.
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妇科的肿瘤手术后尤为常见。形成深静脉血栓原因主要是深静脉内的血液异常凝结,使管腔堵塞,静脉血液循环不顺畅,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深静脉血栓在妇科的肿瘤以及其他手术后常见,其发生几率最高可达45%,肿瘤手术后所产生的静脉血栓导致患者下肢行动不便,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若血栓脱落还易引起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分析2009年5月——2011年5月妇科18例行肿瘤手术且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18例患者的年龄在40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1±4.56)岁,在妇科肿瘤手术后均产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发生确诊时间在手术后的6-8天。
1.2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每一位患者均有程度不一的临床表现,例如肢体增粗与肿胀、疼痛等,下肢有轻微的静脉曲张[1],肢体在站立时疼痛感加倍,皮肤呈发绀、发白与低温状态,患肢的周径长健侧35mm-130mm,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1.3并发症形成原因肥胖者、伴有心血管病患者、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与中老年患者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危群体。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产生原因:①静脉血管壁受到损失。②老年患者或是肥胖患者因术前禁食与灌肠清洁的因素,补液不足,引起血液浓缩、脱水,在进行麻醉后血管发生扩张,手术后卧床多,活动少,导致血流瘀滞,从而形成血栓。③肿瘤患者手术后,血液持续出现高凝状态,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④肿瘤手术后所使用的止血剂有改变血液状态的效果,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血流不畅,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形成深静脉血栓。
1.4诊断方法与结果诊断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触诊,临床表现明显典型的患者可直接确诊。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结合多普勒彩色超声技术进行检查。诊断结果:2例双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占11.1%。有7例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在左下肢,占38.9%。有9例深静脉血栓发生部位在右下肢,占50%。
1.5治疗方法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实行常规的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与祛聚治疗。抗凝治疗(缓解血液的高凝状态)可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药片或使用法华林片,皮下注射法安明。溶栓治疗(缓解静脉血栓情况)可将尿激酶与生理盐水结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选择患肢远端部位的浅静脉进行静脉给药,促进药物渗入血栓部位的效果,提高患肢的局部药物浓度比例。定期对患者患肢的凝血时间进行复查,根据患者情况对法华林的用药量做合适调整[2]。
1.6预防措施肿瘤手术结束后,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及时给予进行治疗,每日2次,通过空气波对肢体的按摩,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与淋巴流动,另外根据患者的情况督促其积极进行下肢足部的活动,例如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结果
我院妇科对肿瘤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方式主要有心理护理、治疗护理与患肢护理等,18例患者经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3患者妇科肿瘤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3.1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对妇科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均有消极的看法,认为这是手术失败的症状,因此产生害怕、忧郁、失落的负面心理,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对治疗效果不抱希望。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关心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并积极对患者做开导工作,向患者详细解释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信息,消除患者的不安,帮助患者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
3.2患肢护理
3.2.1给予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控制患肢的活动,将患肢太高,角度调整为15°-30°之间,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的水肿情况,做好患肢保暖工作,并对患肢的血液循环状态、患肢颜色、患肢温度、肿胀情况以及患肢的感觉密切观察。
3.2.2严禁对患者的血栓部位进行推拿、热敷、按摩等刺激,对患者的饮食合理安排,避免出现便秘情况。排便时避免用力,预防腹部压力突增从而引起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3]。
3.2.3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帮助患者更换卧床姿势时动作要温柔小心,避免动作粗鲁使患肢受到碰撞。
3.3治疗护理在进行溶栓治疗或抗凝之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与血凝情况进行检查,掌握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确保患者可适应治疗方法。治疗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功能,例如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3.4出院前的指导护理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以下指导:①出院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规律的休息时间,并保持适当的活动;②饮食要合理安排,防止便秘。在排便时禁止用力过度,造成腹部压力突增而使下肢的静脉回流受到影响;③尽量不要久坐,若必须久坐,则需要定时做下肢活动,放松肢体,缓解下肢的静脉压力,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复发。④定期到医院进行出凝血四项、血常规复查。如果有牙龈出血、皮下出现血点或瘀斑的现象,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4结论
深静脉血栓使患者的康复情况受到严重影响,情况轻微的产生负面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护理,情况严重的危及患肢的生命健康。因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护理工作时至关重要的。手术前,对禁食与灌肠所引起的脱水情况及时纠正,可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补充适量的晶体溶液。手术后,督促患者进行早期的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产生,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在手术后6小时内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下肢抬高活动,并帮助患者更换卧床姿势;②术前对并发症高发人群进行标注,待手术后,严密监控并发症高发的病情,指导高发患者穿弹力袜,尤其是老年患者。根据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及早下床活动肢体,促进下肢的静脉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形成。若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例如心理护理、患肢护理等,在进行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时,认真仔细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妇科护理人员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