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县域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概念,笔者认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适度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为惠及民众。
现有的研究文献,对于经济正常成果惠及民众等方面常有忽略。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如果只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人民不能享受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即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应该把增长成果分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出评价对象区域的各指标综合得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所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域分为几类,据此判断评价对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评价方法能否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遵循精炼、明确、可比等基本原则。本文也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果分享水平3个方面共11个核心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较多。由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较多,且权重确定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评判结果,综合德尔菲法简单易行,且能综合考虑研究领域内各专家的意见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进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的优点,共同确定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见图1)。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学术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系统评价法主要有模糊一致矩阵评价法(FCM)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符合复杂事物的状况,同时也便于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建立层阶结构模型,从层阶结构模型最底层因素开始上推,最终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对层阶结构模型最上层的影响。因此,笔者将该方法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有五步骤。
1.建立层阶结构模型,即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按照实物正态分布特征,建立五级模糊评语集T。
T=[t1 t2 … t5]
4.确定评价单元和标准值。
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所在区域。评价单元通常选定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如本文提出的“县域”;标准值的确定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评价目的决定了标准值选取范围和选取时间。如为了查看被评价县同其他县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可将标准值的范围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省,乃至全国。
5.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对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可多次反复征询经济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工作者意见,按照隶属度集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值。定性指标隶属度集(见表1)。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值分别同其权重相乘,自评判矩阵最底层开始上推,直至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评价值。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江苏省共有包括江阴、昆山、连云港等在内的51个县。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不同指标实际值是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平均值确定的。为了反映江苏省各县在全国县域序列中的位置,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按照全国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隶属度函数,可以确定各个单项指标的隶属度。将隶属度与其对应权重相乘,可以得到分项指标隶属度。根据以上计算得出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见图2)。
图2 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明显。综合评价总体排序中,以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平均得分为0.4以上。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四个县市的总体水平最为靠前。而以江都、启东和如皋等县为代表的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低于苏南地区,平均得分在0.2以上。而以大丰、邳州等县为代表的苏北地区,则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经济成果共享,其得分都明显偏下,且同苏南和苏中区域差异明显。(2)区域内部发展状况不均衡。昆山、江阴和吴江、太仓等都隶属于苏南地区,在这一区域中,昆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也较高。而吴江和太仓等县则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昆山市。同样,苏北地区的泗洪、丰县和响水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丰、邳州等县。此外,在经济发展不同方面,各个区域的县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昆山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总体得分在0.9以上。而其他无论是苏南区域,还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县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3)部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根据以往的统计数量来看,苏北区域的灌南县、阜宁县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排序位列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行列中的底部。但随着今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灌南县和阜宁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综合评价中,灌南县已经位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间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排序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非常明显。针对以上评价结果,笔者认为:(1)要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推动就业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提升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力度。(2)实施先进带后进的发展策略,帮助苏中,尤其是苏北区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将苏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应用至苏中和苏北地区,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异地联合办厂等方式进行。(3)加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促进这些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而对于苏南地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政策,引导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和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军,吴辉.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
[2]姚磊,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3]陈艳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介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省接壤.重庆市现辖19个区、21个县,全市总面积为8.23×104km2.2010年总人口3303.45万人,人均GDP27475.3元.其中,在重庆所界定的“一圈两翼”空间格局下,“一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所占面积分别为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34.73%,41.22%,24.50%,其GDP分别为6145.32亿元、1347.53亿元、432.73亿元,人均GDP分别为34827元、14323元、16019元.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源禀赋、区位、人文社会经济、政策等.单一指标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8],因此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分析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经济活力等密切相关,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2个相关的经济指标:X1(人均GDP(元/人)),X2(城镇化率(%)),X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4(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X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X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X8(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X10(人均财政收入(元/人)),X11(人均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研究的时间序列为2000年至2010年共11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重庆统计年鉴》.
2.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计算
基于Spss16.0软件平台,对整理好的11年数据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年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2000年数据为例,通过对所选取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某些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相关性在0.8以上,所选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表2。根据选择主成分的原则,特征根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9-10],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且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8.16%(表1),均已涵盖了大部分信息,能解释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在X1,X2,X3,X5,X6,X8,X9,X10,X11,X12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X4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是区域经济结构主成分;X7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表2).由表1与表2的数据计算出主成分特征向量矩阵,再以选取的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占选取的总主成分特征值的百分比为权重,得出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2000年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F1=0.365X1+0.35X2+0.233X3+0.116X4+0.286X5+0.281X6+0.038X7+0.335X8+0.343X9+0.35X10+0.315X11+0.263X12(1)F2=-0.082X1-0.061X2-0.511X3+0.591X4-0.339X5+0.303X6+0.201X7+0.024X8+0.201X9+0.103X10+0.168X11-0.228X12(2)F3=-0.116X1-0.105X2+0.066X3-0.24X4-0.22X5-0.026X6+0.842X7+0.053X8-0.073X9+0.202X10-0.063X11+0.321X12(3)F=0.69F1+0.19F2+0.12F3(4)其中:F1、F2、F3分别是第一、二、三主成分得分,F是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X1,X2,X3…X12代表上文所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
由以上4个公式可计算出2000年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得出研究时段内其余年份的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
3结果分析
3.1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重庆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各不相同,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研究时间系列内,渝中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始终最大,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最高;2000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最小的是云阳县,2008年为酉阳县,2010年为巫山县,其余各年份均为巫溪县.2000年至2010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最大与最小值之差为9.03,9.37,9.19,9.36,10.07,7.4,6.73,7.1,7.91,6.21,6.18,且经济差异在前5年呈现相对平稳略有上升,后6年有所下降并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基于Arcgis9.3平台,按照综合指数≥3、3~0、0~-1、<-1的标准依次把重庆40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四类,以表征2000年、2010年两个时段重庆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图1).
3.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圈”高、“两翼”低的态势2010年重庆经济发达区域与次发达区域全部集中在“一圈”内,两翼内除渝东北翼的万州区与渝东南翼的武隆县、黔江区、石柱县为欠发达区域外,其余区域均为不发达区域.“一圈”内长期以来形成的较好的经济基础、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与交通枢纽,为该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所具有的优惠政策及其对区外经济量的吸引,不断促进“一圈”发展;“两翼”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自身担负着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责任,加之长期以来薄弱的经济基础限制了“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致使该区发展较为缓慢.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政策倾向、自然条件是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一圈”高、“两翼”低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
3.1.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级与空间范围呈反比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由强到弱区域数量逐渐增加.从发达区域到不发到区域各等级区域所占全部区域数量比重依次为17.5%,22.5%,27.5%,32.5%,而这四个区域所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1.75%,18.03%,28.21%,52.01%.从经济发展总量上看经济发达区、次发达区、欠发达区、不发达区的GDP占整个重庆GDP比重分别为31.53%,31.15%,24.60%,12.73%,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的降低所占重庆GDP的比重依次减小.
3.1.3“一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圈层分布格局“一圈”中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其经济发展较快的双桥区,该区域是重庆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达区是经济次发达区域,包括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永川区、璧山县、铜梁县,该区域区位条件较好,紧邻经济发达区,受到的经济辐射力较强,加之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承接能力较强;次发达区域是欠发达区域,包括万盛区、江津区、合川区、綦江县、大足县、荣昌县及其经济落后的潼南县,该区域距主城区相对较远,受经济发达区域辐射作用弱,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兼有部分工业.可见“一圈”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三个圈层分布格局.
3.1.4“两翼”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呈现单核结构模式2010年“两翼”中,除渝东北翼的万州区与渝东南翼的黔江区与武隆县、石柱县为欠发达区域外,其他区域全为不发达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人均GDP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除武隆县紧邻“一圈”与欠发达区域连片外,其余“两翼”欠发达区域都被不发达区域包围,呈现出以万州区与黔江区为中心的单中心弱核模式.“两翼”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的影响,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仅有石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一个等级.
3.2区域经济实力时空演变分析
3.2.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空间范围不断扩大2000年到2010年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发达区域由渝中区、南岸区、渝北区向外扩散,到2010年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双桥区也包含其中;欠发达区域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巴南区、长寿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县、铜梁县.同时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也发生了变化,按变化幅度分为上升型、稳定性、下降型三种类型.上升型包括双桥区、巴南区、大足县、南川区、铜梁县、潼南县、石柱县、秀山县、云阳县、荣昌县,这些区域大部分位于“一圈”,与经济较发达区域相邻,其余区域主要是由于交通条件改善,区域地位上升,经济随之得到发展;下降型包括万州区、黔江区、武隆县、忠县、梁平县、开县、奉节县、城口县、巫溪县,这些区域都集中在“两翼”,期间虽然社会、经济都得到一定发展,但受到自然条件与薄弱经济基础的限制,发展速度比其他区域缓慢,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下降;其他区域则为稳定型,主要集中在“一圈”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主城九区及其“两翼”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形成了高水平与低水平稳定形态.
3.2.2主城区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一圈”发展相对较快研究时段内,重庆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升,主城9区内经济发达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且经济发达区全部集中在该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占重庆土地面积比重仅为6.66%的主城区,其GDP占整个重庆GDP的比重分别为38.19%,42.54%,44.78%,2010年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与南岸区的城镇化率达到了100%;三个时段内整个重庆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均GDP分别为5640元、11127元、27815元.“一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快,经济总量集聚在“一圈”内,尤其集中在主城区中,长寿、巴南、永川、璧山、南川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上升,而“两翼”经济发展水平较慢,至2010年仅有石柱县在原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级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