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ourse of Engineering Tasks"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the Vocational"Computer Culture"Teaching
Yao Xu,Yu Yue,Yu Shuang
(Institute of Qiqihar,Qiqihar161005,China)
Abstract:"Computer Culture"course is offered by a vocational college in public basic course.It's teaching goal is to nurture students to become able in their own area of expertise,skilled use of modern management of complex computer talents.
Keywords:Teaching;Mode;Students;Learning
一、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需求不同。由于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的提升,高校不再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一些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差异,造成了高职院校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上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形式,教师讲解的内容多、进程快,课堂50分钟几乎全都交给了老师,学生完全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验课多是“验证性”实验,而不是“创造性”实验,很少有鼓励、刺激学生创造性、开发性的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把它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
二、“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程任务课程化”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
(一)“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应满足的条件。1.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程任务说明,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通过项目遇到和学到课程的核心概念。2.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且能够自己克服处理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3.“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4.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行动有直接关系。5.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对工程任务成果进行评价。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中心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主体),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以项目活动为中心,以实践、探究为中心”。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解决学生身边或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二)实施策略。在“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一个全新的角色。在这里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要像学生一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先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教师采取的应是一种友好、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三)实施步骤。整个项目教学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1.确定项目,小组分工。2.选择主题,制定计划;这两个阶段为准备阶段。3.自主协作,收集资料。4.分析资料,共享资源。5.活动探究,作品制作;这三个阶段为实施阶段。6.成果交流,活动评价。此阶段为评价阶段。
三、“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运用的优势
“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践,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学校与企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来说,运用“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工程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高了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但是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在工程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完成项目的个体实施方案,学生自主决定用何种策略、何种方式、何种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以组织、指导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至于学习的步调、方式等则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状况,也要了解他人的信息,并及时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同学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得到提高,体会成就感。这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也让他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与他人愉快合作、顺畅沟通。
(三)提高了学生探索创造的能力。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和创新性。通过开展工程任务,学生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考察、多途径探讨,有效地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同时,学生还要不断地优化工程任务解决方案,在这样一个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独立思考习惯不但得以培养,更养成了探索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提高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研究,需要他们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抽象专业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学习策略会大为提高,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五)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就业能力。由于在教学中,工程任务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它能够将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与社会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工学结合,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因此,“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帮助学生适应未来职业要求的教学模式。
(六)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让学生去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这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且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深化。同时,为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之所以出现与应用在学校财务工作中,有其必然性:
1.1 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学校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学校之间也需要通过竞争而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校的财务工作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学校在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时,学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人工计算的方式。这样的会计工作模式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学校的财务状况很难在根本上得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影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最终会影响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中的应用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1.2 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财务工作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学校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迫切要求。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以手工模式为主,会计的核算以及会计统计等工作都要依靠会计人员手工完成,这样就不可避免会计处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准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强大的会计工作量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这样必然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支出。因此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是为了适应与满足学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是为了降低学校成本支出的迫切要求,是为了提高学校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
1.3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学校财务信息的网络共享
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建设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信息化建设也是体现学校的管理效率的一个方面。而学校会计电算化及财务公用信息的内部共享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学生的缴费,时间跨度大,交费标准不一,在核算时相当繁琐,又有多个使用人进行信息查询。只有会计电算化,才能实现财务数据信息的高效使用。公用财务信息的共享对学校的整体信息化管理起到了基础的作用,甚至是处于中心地位。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内容。
2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1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收费核算中的应用
学校收费核算工作是学校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点,学校通过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收费的自动化管理目标,学校应用会计电算化收费系统主要包括:收费系统、收费管理系统以及自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是对学校收费项目以及收费数量等内容的数据保存,其主要包括初始信息、应收费用和实收费用三个方面,通过电算化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校的收费情况;收费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变化情况调整学生的收费变化,比如通过电算化可以改变对已经休学的学生的费用管理;自动查询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满足了不同的人群对学校收费情况的了解需求,比如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动查询系统了解学校的财务情况,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自动查询了解学生的缴费情况。
2.2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部门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由不同的部门所构成,因此学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各个部门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就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部门管理的目标。学校要建立部门账目模型,根据相关的科目的具体类别来对各个部门实施管理,学校要建立针对部门的科目,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部门的自动成账模型的建立,这样在各个部门发生的账目变化都能够自动的在计算机系统中显示,实现了学校对各个部门的动态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资金使用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2.3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产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的财产管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如教材的征订发放、教学用设备的购置管理等。会计电算化的购销存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相关模块能够科学地对学校的财产进行管理,进行实时的查询,并为决策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
2.4 会计电算化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
学校工资管理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学校工资信息的永久保存,方便学校的管理者随时查阅学校的工资支出情况,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管理者监管会计人员的工作,避免出现工资冒领,或者虚开的事情发生。同时工资电算化管理也可以为学校的管理者提供工资管理与调整的依据。
3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3.1 会计电算化在学校财务应用中的问题
3.1.1 学校的财务制度还比较落后,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虽然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学校的财务制度却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手工预算和核算阶段。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上,而忽视了为会计电算化营造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上,导致会计人员在使用会计电算化时,不能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功效;二是学校一些现存的会计制度本身就不够完善,学校过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在财务上的作用,只看到了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核算工作的作用,而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职能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整体发展。
一、项目化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行为导向为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旨在将课堂教学与工作情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更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实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技能培养的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及网络组建技术,掌握目前应用最广泛的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会组建小型局域网,会安装、配置常用的网络服务,能为各种常用的网络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能管理小型网络,对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和解决,能保证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深化改革,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具备局域网组网与管理的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OSI七层模型、TCP/IP 协议、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对于学生来说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2)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满堂灌”。内容理论性强,相对枯燥,学生看不到又摸不着,很快会对计算机网络从感兴趣到失去兴趣,这会直接导致学生上课走神、不听课、教学互动差,达不到教学效果。针对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项目教学法引入网络技术课堂中,可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需求统一起来。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1)项目设计。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首先要设计典型、实用的项目。按照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网络真实的市场需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现实的对象、材料为项目,项目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如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这一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项目实训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流程和方案设计方法,完成小型家庭办公网络的构建。根据这一过程,可将其分成7个子项目:小型局域网的需求分析及可行性论证;小型局域网网络规划;组网设备及预算;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与管理;签合同及技术文档。(2)项目实训内容。为实现各个子项目,我们将每个子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任务。如小型局域网需求分析及可行性论证需掌握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网络系统组成、网络分类、传输介质、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安全等知识,此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运用网络知识设计网络方案。小型局域网网络规划包括使用Visio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的安装及使用、根据实际需要布线。组网设备及预算包括双绞线的制作、光纤熔接。网络施工(虚拟网络环境/架设部分网络)包括Virtual PC安装、服务器端及客户机端操作系统安装、双机互联、多机互联、IP设置及划分、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及级联、划分VLAN、使用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网络资源共享。架设网络服务包括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安装与配置、DHCP安装与配置、WWW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FT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邮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六个任务。接入Internet包括常用的局域网接入Internet方法:ADSL接入方式、“光纤+LAN”的因特网接入、无线接入方式(组建Ad-hoc模式网络、组建Infrastructure模式网络)。局域网共享Internet连接(文件共享和打印机共享),还会涉及网络命令及网络故障诊断实训内容。网络安全与管理包括系统自带的安全管理工具、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两个任务。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使用抓包工具软件分析网络数据、交换机的端口镜像、端口和MAC 地址的绑定、服务配置、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签合同及技术文档,让学生了解合同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项目实施。一是创设教学情境。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教师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出项目后应适时以恰当的形式告之学生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教材中的要点,精心编写一些典型的。把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统一安排,把老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统一安排,把教学过程和自主学习统一安排。二是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使项目教学法成效显著,必须重视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保证大部分项目实训能够实现。对于某些不能实现的子项目要安装模拟软件、建立虚拟实验室和参观校园网络建设来达到目的。还要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类比教学方法,把网络中一些枯燥、抽象的计的概念用实际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使抽象、神秘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4)项目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先是对学生参与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各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些项目任务能体现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如绘制实训室网络拓扑图;双绞线制作;双机互连的完成情况。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和创造性,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评判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项目任务设计适当,考核方式合适,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除了对学生的学习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在教学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对项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及时完善项目内容及考核方法,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内容多,范围广,知识更新快,且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设计典型实用的项目,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把项目教学法用好用活,学生就会感到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会积极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中去,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