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旅游扶贫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旅游扶贫的概念

篇1

[摘 要]本文利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检验了鄂西北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从1991年到2002年之间对农民收

>> 改革开放以来鄂西北旅游发展与扶贫的可行性:一些发现和解释 一些关于内容的解释 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些思考 火星上发现的一些古怪东西 解释关于征集补充兵员的一些认识问题 高考化学双选题命题的一些特点和解题方法 医院网络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美国研究发现一些成人健康问题与儿时有关 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调试发现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些体会与发现 工程完工后使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数学概念中的一些新发现及其应用 人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关于对旅游扶贫的一些思考 对辽宁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回忆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理念的统一性 如何发现和解释青年人的仪式抵抗潜能 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实验的可行性改进 污水处理厂电气自控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性”随意一些也无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改革开放以来鄂西北旅游发展与扶贫的可行性:一些发现和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鄂西北旅游发展与扶贫的可行性:一些发现和解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利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检验了鄂西北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从1991年到2002年之间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否存在贡献以及贡献度是多少,客观上说明了利用旅游业扶贫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在肯定了旅游业的贡献之后,具体分析了鄂西北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开发规划上如何利用这些比较优势(这是扶贫的基础);最后,文章说明了扶贫的本质和途径,并具体提出了扶贫的基本原则。[关键词]鄂西北;扶贫;实证分析;农民收入[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27―05

篇2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33-02

1 引言

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们对它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45 年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联合国》[1]。曾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近年来,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被列为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之一。据统计,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市最北端,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现有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7567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重庆市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全域旅游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发展要求,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随后,全域旅游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探讨。厉新建[3]重点研究了全域旅游应具备的核心理念,提出要有全新资源观、全新产品观、全新产业观和全新市场观的四新理念,以及落实全域旅游理念的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八全”架构。而张辉则认为,全域旅游不应从“全”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要通过全域旅游的实践,实现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4]。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并公布了首批包括262个市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开放共享式的发展理念,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5]。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兴起的。由于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与贫困乡村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便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增强内生动力的产业扶贫方式,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正成为我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

2.3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关联

2.3.1 以“共享”为特征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理论提供了新支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旅游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其积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指出,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域旅游强调“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然而,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还处在以景点旅游为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与民争利”、“受益不均”和“社区排斥”现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因此,以“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全域旅游内含了“共富”的理论基因,为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而实现“共富”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6]。

2.3.2 以推进“旅游+”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的开展指明了新路径

跨界融合是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于空间上的各种“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旅游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旅游产业结构[7]。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的重要资源基础,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旅游+”的手段,通过加大旅游与农业、商贸、金融、文化、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将有效地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提高旅游产业链本地化水平,提升乡村旅游扶贫效应。因而,“旅游+”不仅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旅游扶贫开发的新方向。

3 城口县全域“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292 km2,人口25万人。城口生态优势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3.9 ℃,夏季平均气温23.0 ℃左右,颇为宜居。森林覆盖率达64.5%,是难得的天然氧吧,享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的美誉。建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69.62,居全市第一。此外,城口的物产资源亦相当丰富。城口山神漆器、九重山牌野生山核桃被列入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首批保护产品;城口山地鸡、城口蜂蜜、鸡鸣茶叶等多个生态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

目前,城口仍是全市发展最滞后的地区,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深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①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快捷交通,是全市唯一没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覆盖的贫困县;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体量不大,工业效益低,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发展旅游扶贫,已成为城口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

3.1 “旅游+农业”农旅融合推动旅游扶贫。

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自然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质朴的农家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生态农业旅游,将有助于激发传统农业的潜在活力。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农业,立足点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对象是旅游者,本质在体验。通过创意活动的设计,满足游客对农业活动全面体验的需求,将成为贫困乡村旅游脱贫的突破口。

自2012年起,城口县政府引导村民创建了“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家乐品牌,时至今日,挂牌评星的已有280多家。做好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优美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二是增加游客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生活压力,享受乡村田园式生活,因此应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的体验要素,吃农家饭、干田间活、赏梯田景、住田园居,使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有效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基于此,常住游客在当地的消费将成为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体验型农业旅游可以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且从业门槛降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接待周期的延长也将增加农民的直接收益[8]。

3.2 “旅游+养老”农家养老助力旅游扶贫。

老年旅游是新兴旅游市场。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居民超过1.6亿人,到2020年将超过2亿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旅游需求大幅上升,旅游消费潜力巨大。旅游养老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9]。一般来说,宜人的气候、优质的空气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候鸟式”旅游养老者目的地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城口县依托其突出的生态优势,可发展为老年人休闲养老的不二之地。

城口旅游发展应正视外部交通瓶颈的问题,将“长宿”作为城口旅游的核心认知来塑造,依托其处于大山深处良好的生态优势,把交通的距离的劣势转化为营销上的卖点和竞争上的特色吸引力,引客并且留客。将闲置农宅统一承租给合作社或公司,根据养老需求进行统一管理和改造,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养老。由于老年人时间充裕,多选择错开大众旅游高峰而出行,并且会在农村停留较长时间,这不仅可以化解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休闲设施的季节性闲置问题,还可以缓解城市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从旅游扶贫的角度,拓展旅游养老市场不仅可以使村民获得房屋的租金收入,按年度获项目盈利分红。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养老产业中的服务岗位上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3.3 “旅游+互联网”信息网络加速旅游扶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O2O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方式、消费习惯、支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旅游扶贫应更加注重市场环境的变化,立足消费者体验角度,从资讯获取、购物流程、服务体验、评价回馈等多角度建立贫困户与旅游客源市场的联系,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游扶贫模式。

2015年,城口全面启动“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村建设。将贫困村内的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等资源与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但服务内容单一,仅限于食宿预定和农特产品网购。为扩大扶贫的效果,可规划将“网上村庄”升级为“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平台由老乡筹、老乡游和老乡汇三个板块串联农业项目的筹资、生产、销售三阶段,打造一条消费者体验产业链。其中,老乡筹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募集社会分散资本的“众筹扶贫”模式,让都市人群与农村贫困人群互动起来,帮助贫困户的农业项目筹集资金。老乡游是指游客通过互联网认购一定面积的田地或果树,委托贫困户代为管理,并预付所需的生产和管理费用。游客闲暇时可来地里亲自种植和采摘,体验农耕的乐趣,将虚拟的“开心农场”在线下实现。老乡汇则是指在农产品成熟S收后,由贫困户直接将产品通过物流回馈给曾经参与众筹的出资者以及认种土地果树的消费者,既让城里人奉献的爱心有了回报,又让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有了合适的销路。“e老乡”乡村旅游云平台的建立为乡村经济的提质增效以及精准扶贫的落实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

[2]李金早.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EB/OL].http:///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2016-01-29.

[3]厉新建,张凌云,崔 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4]张 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9):15~17.

[5]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19(3):32~36.

[6]胡志毅.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机制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6-10-04(3).

篇3

[关键词]PPT战略 旅游扶贫 黎明傈僳族乡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为例的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QN2009026

前言

近年来,旅游扶贫问题备受专家学者关注,它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扶贫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地区主要追求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然而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并不等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牺牲贫困人口的利益。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 )首次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 )的概念,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如何运用PPT战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缓解和消除贫困,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PPT战略的基本内涵

所谓PPT战略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具体而言,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宏观发展计划和措施。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制约黎明傈僳族乡贫困人口受益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政府的重视和科学的规划

许多地方政府片面的将旅游扶贫开发理解为通过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当地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方向,把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如何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最迫切需要受益的群体一贫困人口,目前没有出台过针对贫困人口如何受益的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他们被排斥在利益分配机制之外,使他们失去了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属于弱势群体,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旅游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繁多,如投资者、开发商、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等,这些利益主体都拥有雄厚的资本、众多旅游专业人才和政策制度的支持等,这为他们的利益分配提供了保障。而当地居民大多资金匮乏、文化水平不高,在参与利益分配的行为主体中属于弱势群体,没有参与旅游决策的权利,切身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甚至可能遭受旅游开发失败带来的风险。

(三)部分开发商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加深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商仅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一步加深了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

三、基于PPT战略的旅游扶贫开发策略-以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为例

(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如果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旅游业的发展失去了根本的资源保障,也会进一步加深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因此,黎明傈僳族乡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旅游开发的首位,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转变观念,将扶贫目标从“区域”转移到“贫困人口”

当地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旅游扶贫的本质即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应将保证并增加穷人收益放在旅游扶贫的核心位置,避免将旅游扶贫片面理解为旅游开发。

(三)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的政策制度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因此黎明傈僳族乡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应该制定有利于黎明傈僳族乡贫困人口参与并保证其从中获利的政策制度,如制定给予贫困人口更多机会和更为倾斜的利益分配制度,政府和企业应尽可能雇用当地居民,为当地居民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政府应该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提高当地居民竞争力,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当地贫困居民有关旅游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能和素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鼓励当地居民自主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张伟,张建春等.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

[2]廖兆光.PPT战略及其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实践[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廖晶晶.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