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基层治理问题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平时说说的高层是7层及檐高20米以上的住宅,它们是城市化、工业现代化的产物,下面就高层住宅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高层住宅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
在高层住宅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裂缝是分布在房屋四周阳角处或者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的裂缝。主要发生的位置在楼板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者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裂缝,这些裂缝一般上下贯穿且宽度不大于1mm,分布于每层楼盖两端、卧室墙角部地面。另外,裂缝宽度的分布也有规律,一般两端细,中间较宽。下面分析一下钢筋混凝土斜角裂缝主要特征:
1.1钢筋混凝土斜角裂缝主要特征
1.1.1、由于气候以及材料情况,这些裂缝出现的时间,一般从完工后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以内。
1.1.2、有的裂缝会是两条平行裂缝,有的为一条单缝,两条裂缝的一般宽度不会太大。
1.1.3、一般商品混凝土现浇楼板会出现这样的裂缝,形状是两头较窄,中间略宽。裂缝常见于房屋四周的阳角处、平面形状突变凹口房屋的阳角。
1.1.4、此种裂缝出现几率较大,也很有普遍性,出现的地区没有明显确定,北方城市也会发生。
1.2、现浇楼板裂缝形成原因
出现裂缝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荷载。钢筋混凝土楼板会受到多重外部荷载的作用,材料收缩,温差变化都会形成应力,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楼板产生裂缝,并且靠近屋面处楼层裂缝会更大。
1.2.1、材料、荷载对裂缝的影响
普通烧结粘土砖砌体干缩率为0.1mm/m,钢筋混凝土干缩率是粘土砖的两倍。砖砌体温度线膨胀系数是0.5×10-5/0C, 钢筋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10-5/℃,比砖砌体大1倍。这也说明如果砖外墙的收缩量为1mm,则现浇楼板同期的收缩是2mm,此差值即为现浇楼板开裂的原因。在高层住宅竣工后空置期间,假设室内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同,假设此时气温比施工时高,那么热胀可以抵偿干缩的影响,不收缩也不会膨胀。冬季气温降低,此时冷缩与干缩同时产生影响,收缩程度加大,此时收缩产生叠加作用,现浇板板角产生斜裂缝便是内在原因。
处理措施:为减少楼板角部开裂可能性,双向板周边支座是梁、墙时,支座弯矩应按照四周嵌固板计算的来进行配筋。正弯矩钢筋应该将弯矩增大1.2至1.5倍。高层住宅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处外的横墙之间应该拉通对齐,并在凹口外缘加设拉梁,拉梁截面面积以及配筋率不能太低;楼板应适当加厚并加大配筋率,时能抵抗在此处聚集的温度应力以及钢筋混凝土收缩应力。
1.2.2、施工工艺对高层住宅裂缝的影响
模板和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另外模板支撑间距要合适,符合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悬殊。在与施工井架相连接或者施工、运输经过的楼板模板中,适当增加模板支撑系统,使模板加固的更加牢靠,不易使模板在混凝土横向受力的情况下变形。预拌混凝土尽量使水泥设计使用量最小,并且能够满足混凝土的特性。可以适当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选用减少混凝土干缩的外加剂。等楼板施工完成后,等混凝土有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终凝开始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的扰动,尤其指出的是施工井架处。严令禁止楼板施工完毕后第二天就上人、上材料、施加荷载、对混凝土产生扰动的现象出现。施工期间不要尽早拆除楼板的模板支架,可在拆除模板后,在适当位置上安装回头顶。为了避免荷载过分集中,施工机具、施工材料不要集中堆放一起,这样会造成较大荷载使还没有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
对于不影响施工功能的裂缝以及安全性的裂缝,对应上述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
a、表面处理法表面处理法主要适用于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且深度较浅的细微裂缝,这种方案可以用来提高结构的防水性和耐久性。此方案特点是填充材料无法深入到裂缝内部,仅仅是对裂缝表面进行闭合处理。b、压力灌浆法压力灌浆是指将环氧树脂或其它低粘结度粘结材料在一定的压力下注入裂缝内部的修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在0.2mm与0.5mm之间的情况。c、填充法填充法是指沿裂缝方向凿开混凝土,在凿开处填充修补材料的裂缝处理方法。其适用于裂缝宽度不小于0.5mm的情况。此方法在凿开露面后发现钢筋已锈蚀,应先将锈蚀的钢筋除锈并作防锈处理后再作填充。
钢筋、模板、抹灰工程出现的问题
2.1、在高层住宅中钢筋的位移一般都是在浇灌混凝土后才能发现,主要是由于在提落安装大模板和浇筑振捣过程中,使用的料斗下料撞击绑扎好的钢筋,使钢筋绑扎扣滑动所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钢筋绑扎过程中选用有经验的钢筋工,绑扎牢固钢筋,选用合格的钢丝线,以免使线容易断裂。另外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增设保护钢筋、尽量不受扰动影响的人员,随时随地将位移的钢筋放到原来位置,补牢钢筋的绑扎。当下料斗靠近钢筋时,放慢下放速度从而避免扰动钢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操作人员的操作工艺不一样,会使钢筋的保护层达不到规范要求,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剪力墙墙板钢筋的保护层,在钢筋上绑扎预制的高标号砂浆块,形成钢筋保护层,在模板支设过程中会不经意的碰到已经绑扎好的钢筋,有些垫块被碰坏碰掉,而合模后无法再补挂垫块,影响保护层的厚度,此时也要及时调增保护层厚度。
2.2、大模板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模板刚度、平整度;需要指出的是大模板在运输途中不要有任何碰损,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大模板整体刚度以及强度,确保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的质量。楼梯口位置的剪力墙由于施工缝较多,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后容易跑模,这样会给模板带来很大困难,此时可以通过改进支模方法和精细加工,来保证支模的质量。同样,在剪力墙的阴角处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是由于阴角模板与之相邻的模板缝隙较小,立模校正难度较大。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加强阴角模板的刚度来减少偏差。另外,轴线的偏位,拆模后会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生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模板间接缝大,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沿接缝出现蜂窝、露筋。拆模后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不清理面板就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模内残留木块、碎砖等建筑垃圾,拆模发现混凝土有缝隙夹杂层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 剪力墙处的洞口下口模板混凝土未充满,形成空腔。这些出现的问题,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只是由于操作人员的麻痹大意,所以应该提高操作人员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争取创造出更好的精品工程。混凝土浇筑完拆模后有局部蜂窝麻面,尤其是在施工缝隙会更容易出现,其主要是原因是现场的施工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处理施工缝、留设施工缝、没有认真的接浆。为了弥补这一过失,我们可以通过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在施工缝处预先浇筑一层5至10cm厚的与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的砂浆,做好接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烂根现象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92-01
当今政府处在一个多元共治的开放时代,随着公民对政府事务的关心与回应,基层公务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现有的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
一、基层公务员的含义及重要性
在我国,假如把政府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的有效运转就与国家功能的发挥紧紧相关,同时也关系着各种行政事务与任务的完成。在这台机器里,公务员就相当于机器的发动机。基层公务员承担着政府职能,也是具体实际的执行着公共权力,相当于最底层的,同时也是最为基础和实用的发动机。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元共治的政府,基层公务员就要主动承担起公民、社会等对其提出的要求和责任,更好的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办事效率。
二、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基层公务员制度是伴随着公务员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在过去的政治体制下,原有的公务员制度曾经有着符合时代的激励作用,但如今数据和网络信息的涌入,老一套的激励体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激励方式上重视精神激励
长期以来,虽然“以人为本”理念被提起多次,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仍有欠缺。公务员作为社会人同样需要有对内心思想的关怀,同时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仍把基层公务员看做“政治人”,进而重视对其的精神激励,忽略对其的物质激励,就会导致基层公务员进取意识不足,激励理念上存在偏差进而降低了基层公务员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二)不合理的薪酬结构
在当前薪酬制度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僵化的薪酬体制。相比较东南部城市,西北、西南地区基层公务员生活差强人意,在某些地区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如果在这些地理优势较弱的区域工作的基层公务员,这种不平衡感非常容易影响其进取心与工作动力。
(三)风险性激励的缺乏
一项调查显示,考公务员热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具有较强的职业保障性,这也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铁饭碗”来给公务员工作的性质下定义。这种传统认识上的职业终身制在某种程度上会让公务员不会过多的考虑失业风险,缺乏一定的风险型激励,基层公务员的“出口”管理的执行力度就较为减弱。
(四)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层公务员的年度考核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掌握在其上属行政领导手中,那么容易得到领导赏识并且拥有较高职位的领导在年度考核中得到“优秀”的概率将大增,由此基层激励体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变小了。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考核量化指标,另一方面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优秀等级比例不合理、结果缺乏公平性科学性的现象。
(五)培训制度不完善
部分行政部门在公务员的培训上较少考虑基层公务员的培训需求,在没有对公务员的个体特点及培训要求做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就对基层公务员进行部门培训或者职位培训,这样就会使培训形式化,公务员的培训动力减弱,被动地接收上级安排的培训课程或者培训规划,达不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此外,部分部门重视精英培训,而忽视了对与人民接触最多的基层公务员的培训,起不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三、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理念
要想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职级公务员的激励需要,就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激励理念落实到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中去。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要想发挥高效的激励作用,就要重视基层公务员的正当需求,包括照顾家庭、社会活动等情感需要,多样化激励与价值性激励共同实施,然后将不同需求与部门季度目标相结合,制定人性化的激励体制和措施,使基层公务员的个体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提高政府和所在部门的工作效益。
(二)强化负激励制度
在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他把促进成员的积极性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因此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部门领导会较多的运用正激励手段来激励基层公务员,逐渐忽略了由于不断增加的激励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所以不能仅靠正激励的积极作用,也要强调负激励的惩罚、批评等作用,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才能达到有效持久的激励效果。
(三)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
毫无疑问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保证就是完善的制度建设,想要最大化的发挥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和潜力,就要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度。考核、晋升、奖惩作为公务员激励机制中最为关键的三大制度,考核是基础,晋升是保障,奖惩是关键。只有三大制度合理运转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对基层公务员进行激励,提升其在基层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业绩,有效的完成对基层公务员的引导和激励,提高基层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73-04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后,“基层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视野。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保证。
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指在乡镇及村落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服务,以满足农民需要为目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性的、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社会组织。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在农村现代化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对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自主性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缺乏持续、有效的内源性生长动力。如何在“原子化”的邻里结构、“碎片化”的基层社区条件下,使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获得持续的内源动力呢?本文在比较分析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任何单一理论视角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生长动因,进而构建起“利益-认同-制度”的综合性解释框架,说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生长就是农民在利益、认同和制度的混合机制作用下,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与合作的集体行动过程。
一、文献回顾: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里快速发展,其生长动因何在呢?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
(一)理性选择理论
这种理论在微观层面上,从“理性人”假设出发,用农民解决公共事务的需求和个人利益的驱动,来解释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即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理性行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2]农民是否愿意合作组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活动,也是一种理性行动。有学者通过对在现实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民与收购商的博弈分析,指出农民合作这一制度变革是在农民及相关利益主体潜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进行的,符合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3]但农民是否参加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计算,还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吴理财认为农民的一些在外人看来怪异的、不符合所谓理性的行为逻辑,只有放置在特定的生活场景或制度环境中才能被理解。[4]但理性人在集体利益、公共利益和合作行动中往往是非理性的,在现实中表现为集体利益无人关注,公共产品无人提供。为什么农民在有共同需求和明知合作好处的情况下却无法组织起来?当前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的农民合作难的现实,迫使我们不能满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解释。
(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