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所以,正阳小学把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开展以“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让广大教师明确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学期重温《教育法规》,每年教师节举行教师集体宣誓,并开展“拒收馈赠”活动,开展“教师禁语”活动,学习校内外师德典型事迹,开展征求家长、学生意见活动。通过学习和活动,规范教师、激励教师、警醒教师。鼓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的“人格示范者、发展促进者、心理支持者”。“俯视自我,仰视学生”,蹲下去,与学生平等交流;走过去,替学生排忧解难;站起来,为学生指路引航。学校组织教师常年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扶助一个贫困生,帮助一个后进生,转变一个困难生,培养一个特长生。通过开展“四个一”活动,奉献爱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影响和教育,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学生中蔚然成风,收到了说教所收不到的良好效果。几年来,我校师德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学校风气正,师爱浓,经常有家长送来感谢信,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创建特色学科,促进教师发展
1. 打造精品学科。多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学科教研建设,完善了学科制度建设,注重学科团队的学习,开展了学科的系列活动,开发了学科校本课程,积累了学科研究成果。特别是:数学学科生活化数学、实用化数学;语文学科自主感悟主体式课堂教学模式;英语学科激趣导学;综合学科主题研究;信息学科校本课程开展。这些学科在长春市优秀学科教研组评选中,都得到了长春市教研室领导高度赞扬与好评。经过层层选拔评选,语文、数学、英语、综合、信息五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学科教研组。学校被评为吉林省素质教育先进校、长春市课堂教学实验校、长春市素质教育基地校、长春市教育科研先进校。
2. 创设特色学科。几年来,学校在求特色、创品牌,加快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环境教育、科技教育、陶艺教育确定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不断加以拓展、彰显和推进。科技、环境、陶艺校本课程和教育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中国科技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求知时报》等媒体多次给予报道。由此,学生的科技环境意识增强,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如,我校在全国科技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全省航模比赛中获二等奖。学校也因此被评为“中国绿色学校”、“中国科普先进单位”、“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等殊荣。
三、创造条件,引领教师发展
一、前期给目标有方向
1.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课后服务工作既不要因为害怕麻烦,搞“一刀切”的零特色服务,即只开设在教室里写作业+阅读的基础班;也不建议开设没有深度思考的“一锅粥”式的多元课后服务模式,即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想设置几天就开设几天,只要不影响学校秩序就行。
课后服务的课程应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如虹桥小学是以体育为特色,2021年上学期全校开设特色课程共43个班,其中体育课程21个班,占比约50%。通过课后服务工作,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基本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在课后服务的训练中,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能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成为学校特色办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2.与教师专业特长相结合。在有侧重的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发挥本学校教师专长。如虹桥小学语文学科李加林老师有篆刻专长,学校就开设篆刻课;有丰富合唱教学经验的韩艳老师,学校开设了合唱班;大部分艺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都有专业“绝活”,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特长,有利于丰富和精进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3.与课程类型特点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是有不同要求和特点的。从学习方式上,可以分为精学类和简学类课程。如体育学科中的足球和游泳课程,足球课一周开设1-2次,是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项运动的;游泳项目,一般学12次课就能让学生学会游泳。因此,各课程开课时长和周次应与课程类型特点相结合。大部分体育球类项目建议一周开课3天以上。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比赛类和展示类。大部分的体育课程会有比赛,教师可以结合上级比赛要求有计划地设计教学计划,让学习的内容更有方向性。
二、中期给反馈提要求
1.日日巡查,反馈出勤确保安全。课后服务工作,应安排一定的管理人员进行巡查工作。并对每天各班的出勤情况,及时反馈,这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底线。
2.常常提醒,反馈常规确保育人。值日行政在巡查过程中,对教学常规应提出要求,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艺体类课程,如健美操班,应提醒教师和学生进门就拖鞋,并将鞋子在舞蹈室门口摆放整齐。
3.人人发现,反馈亮点确保进步。值日行政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好的行为和做法,应及时反馈至工作群,如摆放整齐的舞蹈鞋,足球场上汗水与笑容的瞬间,宣传师生们的优点和亮点,形成良好的教学价值观。
三、终期给平台出成效
1.学习展示给舞台。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特色课程,需要有机会展示,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二是提供学生锻炼的机会;三是提供各课后服务社团交流学习的机会。
2.视频推广给宣传。宣传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学期结束后,要求各社团教师制作本社团的学习情况视频。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让课后服务教师不含糊对待。学生、家长、同事、同行都会看到课程开展的情况,对待教学班级,教师不好意思敷衍了事;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能在家长的手机中看到自己才艺,会提升学生的自豪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三是,展示教师能力。很多教师默默在教学一线奋斗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性格或表达方式的不同,没有机会展示给他人,教师的才华能力被埋没或被误解;四是,促进了家校融合。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参加了什么活动,学习情况怎么样,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家长是希望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视频宣传,家长看到孩子的在学校成长的一面,家长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赞誉,知道学校是在认认真真办学,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把握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换句话说,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把握教材与处理教材能力的直接体现。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作为一名旁观者去悦读文本,享受阅读的乐趣,产生疑问。其次,运用自己的素养和特长,去谛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来。
一、悦读――随心达意徜徉文本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带着目的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或多或少总会产生心理抗拒。而没有预期目的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往往是最放松的,也是最享受的,这时也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接触文本的第一时间,我们一定要抛开教师的身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享受阅读,即悦读。这个状态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会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窗。从这个角度去读文本,我们的感受会更接近学生的感受,我们的疑问会更接近学生的疑问,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会更以学生为本。这样就会避免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远离学生的体验,远离文本的本意。
悦读阶段,讲究的是最本真的享受阅读。这个阶段的阅读,与教学无关,与功利无关,与得失无关。有关的就是调动自己的全身心去享受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动,带给我们的震撼,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阅读不要求形成一个整体,不要求形成一条思路,不要求创新,不要求展示。只要自己内心有所得即可。同时,对文本产生的疑问也可以五花八门,心之所思,情之所至,都可疑问。因此,悦读的覆盖范围之广,思索程度之深,都会远超教学范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教学思路呢?
悦读要随心所至,胸臆达开,可以默念,也可以吟诵,尽自己的心绪徜徉,得到最“深”感受,这就是悦读的“收获”。这个“收获”在教学中“播种”,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读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我心中义愤填膺,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满江红》: ,烽火始、历史更迭。国门破,铁蹄铮铮,生死永别。救亡图存雄狮醒,振兴中华民族魂。共携手,志士和仁人,战激烈。近代史,屈辱史;神州恨,何时灭?当奋起,策马扬鞭热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待从今,龙腾壮山河,努力学。这首《M江红》在教学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走进课文,开展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张力;这也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令学生难以忘怀。
二、谛读――融入文本善于阐发
“谛读”两字出自宋朝王令 《谢束丈》之二:“令观古之圣人贤者,践事开端,初亦似有可疑者;及谛读而审思之,则有义焉无疑也。”“谛读”就是沉入文本仔细地阅读,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读,读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读出作者的所思所悟,加深悦读得到的感受,升华自己的情感,彰显自己的特色。这才是对文本的“谛读”。换言之,谛读的终极意义其实就是谛读自己,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调动所有的文学素养,去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谛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谛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谛读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在文本中“出生入死”,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灵魂就会经受一次次洗礼,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等我们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已然是另外一个我了。
如我校一位教师的特长是写古诗词,所以在谛读文本时,总是能够敏锐地抓住文本命脉,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课堂增添亮点。教学《巨人的花园》时,她写了一首七绝:任性冷酷常严寒,闭门谢客多孤单。欢歌笑语孩子暖,春破坚冰满园香。教学《白鹅》时,她写了一首词:叫声郑重喧嚣,步态净角味道,吃饭惹人发笑。多少高傲,爱鹅人都知道。
当然,每位教师所擅长的都各不相同,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特色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能够对文本进行谛读,带给学生的肯定是鲜活的感受,独到的解读。因为谛读的过程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这个过程会使我们的精神触角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谛读实在是一次重新发现自己、估价自己、解构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从悦读文本到谛读文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砥砺与修炼的过程,是一场持久的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我们会渐渐地深入自己的内心,滋润自己的精神,脱胎换骨,成为精神明亮的人。文本是一个美丽的缩影,放大了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自己的精神缩影有多厚,自己对文本的谛读就有多厚;自己的精神缩影有多美,自己对文本的谛读就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自己的文化底蕴、言语天赋、生活经历、精神境界决定着自己的谛读收获。从而,我们会学着用人格去教学、去影响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谛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谛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