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企业文化策划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187-01
近年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实现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包括思想意识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加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等,是目前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我们虽然有了一支稳定而发展的档案干部队伍,但这支队伍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熟悉档案内容、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以及企业档案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二)企业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在一些企业单位或者是专业的档案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档号不规范。第二,案卷标题不规范。第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第四是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
(三)企业档案检索效率不高。档案检索方式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在目前,传统的手工检索占有很大比重。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四)企业档案管理在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档案部门为达标升级应付检查随便选几个人就来编研,使编研产品层次低、质量差、实用性不大、利用价值更小。有的选题虽好紧跟形势但因编研时间过长失去了时效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企业档案系统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创新的过程将始终贯穿着观念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就是使管理创新得以成功的保证。管理创新必须确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特别是档案管理知识化、网络化、社会化,把知识和创新作为档案工作的管理目标,逐步改变以往“重藏轻用”的落后观念。这就要强化两种种意识。一是要有积极的信息转化意识。档案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但一般情况下各种信息是比较零散地储存在众多的单体档案中的,只有根据需要,把相关信息系统地、规范地整理出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信息作用,体现档案的信息价值。因此,把档案内容通过加工整理变成更直接、更适应需要的信息,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档案使用的效率意识。我们应当意识到,收集和整理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档案。怎样更加有效地利用档案,使档案在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效率更高,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必须改变过去档案工作无所作为的思想,强化档案管理的效率意识,从而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
(二)管理方式的创新。档案馆(室)虽然收藏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相对于使用者的多样化要求,人们仍然会感到馆藏资源的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档案资源量的有限性,也是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导致的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必须在充实馆藏内容,提高馆藏质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采集用户的需要的档案资源,并对档案文献资源不断地进行优化、组织、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及时、准确、高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随着现代化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管理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离。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而现代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管理,则必须顺应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进行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分离,使档案的信息与物质载体分离,才能实现简化立卷、深化检索的目的,使档案实体只作为保管单位进行简易组合,以便于保管、保护和统计;而档案信息检索、传输的主要对象,脱离实体便于作深层次加工、贮存,才能实现计算机检索和在网上传输。
(三)服务方式的创新。档案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中心,档案工作通过服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档案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档案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档案服务创新,应当着重把握二个方面:一是档案服务内容和范围的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是不断扩大的,这是适应更好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和为需求者提供更优质档案服务的必然要求。二是档案服务方式的创新。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同时档案服务形式也较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善。如何更好地创新服务方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档案需求和更好满足需求的服务方式。在工作中,要加强和提高档案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利用者的研究,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以便最大限度消除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障碍,以利用者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加强档案服务的创新。
(四)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应是以人为主体的创新,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来推动,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从而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高度重视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培养敬业精神。敬业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档案工作者要热爱事业,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设想,而且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不断进行档案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档案工作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勇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档案业务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三是培养求实的科学精神。档案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新情况,学结一切创造性的先进做法和成果,用求实创新的精神把握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勇于探索和实践,有效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135-03
供电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证人们的生产、生活得以顺利的进行。电力,作为电能量的一种形态,本身就具备高度的危险性,凡是与电有关的各类工种,都可以称之为高危职业,因此,“安全”一直是电力行业永恒不变的话题,供电企业为此颁布了大量详细、准确、到位的各类的规章制度,更是在奖惩方面,有着极为严厉的规定,但是,企业员工违反规定致使事故发生的现象也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光靠制度规章“管”出来的安全并不可靠,它更倾向于让人们被动地去“安全”,很难从企业员工的思想源头上形成主动的、自觉的安全意识。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着力阐述在结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人性化的安全文化建设思路。
1 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含义
所谓安全文化,它指的是企业和企业的员工在进行某些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群体性的安全意识,这种具有群体性、延续性的意识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孕育,最终提炼出来的,是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它代表了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所展现出来的企业理念、精神,乃至企业的形象、价值观。同时,安全文化也是管理的一种,其归属于管理的一个范畴。
2 建立人性化管理的安全文化有着制度规章所无法替代的地位
在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下,供电企业的主要构成依旧是人,人作为企业构架中的主体,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人的参与。对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加强对人的管理是关键。而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自我管理,要实现自我管理,光靠制度规章是不行的,必须实现对人性的管理,这也是制度规章所无法做到的。人的思想是复杂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交流广泛且复杂,很多负面消息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使得人心浮动不安,这在进行高危工作中是很不安全的。而人性化的管理,能够使得人们从思想上、源头上去改变安全的意识。意识先于行动,只有思想意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得人们的安全作业更加得到保障。因此,安全文化管理必须包涵对人性的管理。这一思想符合以人为本的
理念。
3 人性化的安全文化建立
不良的情绪是安全发生的表象原因,其根本的原因是员工的心理,根据研究表明,造成事故的主要心理有以下的十点:侥幸心理就是人们妄图通过偶然的原因去取得成功或避免灾害;麻痹心理即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使心理活动失去自觉性,产生主观上的过失或过错的一种心理现象;另外还有偷懒心理、逞能心理、莽撞心理、心急心理、烦躁心理、粗心心理、自满心理、好奇心理。这些心理因素是导致安全隐患的根本原因,在应对这些不良情绪所带的隐患时,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即是坚持规章制度管理为根本,坚持规章制度的奖惩不放松,严格制止带着情绪进行高危作业。另外就是要加强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思想的源头上杜绝隐患的产生。具体的人性化安全文化管理应该如何做,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安全文化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企业对于员工的心理尊重程度和务实程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是实现人性化安全文化的基础,是企业安全文化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地将人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待,关注每个员工的思想、生活。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关心关怀每个员工的工作、生活问题。真真切切地为每个员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不弄虚作假。真真正正地将企业的整个氛围营造成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也只有这样,企业的员工才会从内心里喜爱企业、热爱岗位,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365天,并能在新老员工的更替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能够被人们不断地传承下去的思想,才是企业安全管理所需要的。
3.2 制定长远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
构筑起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的安全文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作为大型国企,供电企业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坚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制定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这一规划必须满足企业的文化建设长期性的需要,坚决杜绝短期性、表面性、功利性的规划。更不能为了应付上级领导,大搞形式化主义,也不能无视其重要性只搞些过场形式。规划必须具备长远性,实施要有明确性的流程,奖惩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和警告性,部门设定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性。总的来讲就是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有成效。
3.3 构建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性机制
安全文化不同于其他的规章制度,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即可实现,不同于某些技术的学习,进行短期的培训即可领悟并能很快熟练。也不同于组织构架的组建,通过借鉴、学习也能很快搭建。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重复某些行为。因此,要建立起人性化的安全文化,就不能缺少一个长期性的保障机制,使得“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思想理念始终在企业的管理中体现出来。
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人性化的管理氛围最终形成一种安全文化,不能没有硬约束力来作为支撑。所谓的硬约束力指的便是规章制度。借由硬性的制度要求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得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能够始终贯彻这一安全文化建设思路,进而在企业的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意识、标准的行为准则。
3.4 以“班组”和“家庭”为基点,实现人性化安全
文化
班组,作为安全执行的基本构成元素,是执行企业的安全规章、各项程序和安全要求的主体。同样的,也是出现安全事故、人身伤亡的主体。班组,在现代管理理论里面也可以称之为团队,它的构成不是简单的人员组成,必须考虑人员的有机搭配,还要关注团队人员的思想。要解决班组中的成员的思想问题,除了制度的规范外,还需要班组长能够积极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思路,切实关注、关怀每个企业成员的成长进步,并为其解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协调成员间的关系,构筑和谐的团队。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开开心心上班,安安全全回家。
将企业的安全文化由班组延伸到家庭当中来,也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将企业员工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交由其家庭成员共同学习,进而达到安全学习有人管的目的。还可以组织企业员工的家庭成员参与安全宣誓活动或是印制大量带有安全标语的生活小物件发给企业员工等等的一些列有着人性化的安全教育措施,这些措施摆脱了制度的死板僵硬的束缚下,更好地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更加地将安全文化深入到人心当中,真正地实现企业打造安全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 企业安全 文化建设 策略研究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注人类生存生活生命整体的人类学思维,是一切战略思维的本质。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和演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不断的优化、繁荣和发展。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变革
企业安全文化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在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安全管理由经验型、事后性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是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抽样分析自1980年以来的1203起造成人员死亡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其中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占比高达97.6%。由此,企业必须把安全生产管理重点放在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安全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以人为本,坚守“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性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就必须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安全事故的目的。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策略和措施
企业要将安全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纳入生产经营管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正将安全作为企业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信誉之源,将安全作为第一要求、优先条件,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流程之中,做到不安全就不建设、不施工、不生产,才能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从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这个关键入手,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在安全学习和安全教育的途径上要多管齐下,企业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例如:开展安全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竞赛等活动调动员工参与安全学习的积极性,大量布置安全展板、图片化的作业流程等宣传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巩固安全学习成果。向员工大力宣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其从被动地接收安全知识逐渐发展到主动运用安全思维指导工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与生命、家庭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员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随着国家安全生产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企业也相应地将各项要求细化到管理制度中来,安全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度落实。强化规范作业要求,处罚强制纠正“三违”等不安全行为,特别是对习惯性违章要加大处罚力度。注重安全能力建设,高频次地开展全员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使其形成安全规范的作业习惯,逐渐按照标准化流程作业。通过开展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比武以及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科学完善管理机制,促进管理成效良性循环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楹臀锏牟话踩状态,人会改变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已有大量的企业实例证明: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内和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下,处于其中的人员会更有自发性和主动性去遵循安全管理要求,新进员工也会更快地形成安全作业习惯。这要求企业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认真整合并完善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增强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设备管理方面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努力去除“破窗效应”。
(四)强化安全能力培训,注重安全队伍建设
按照“教化-固化-优化”三个步骤,对不同层级的管理、生产人员进行全员性、长期性的安全培训,注重安全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职工操作业务水平,规范职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要把安全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点,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通过培训纠正职工习惯性违章的不良习惯,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四、结语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企业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安全管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创建有效的安全文化机制,加强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养成规范的安全行为,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维护良好的安全环境,使之贯穿到职工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