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的形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的形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外阅读的形式

篇1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它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深入扎实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下面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首先,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

有米才可炊,有书才可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供书籍来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图书柜,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采取的方法可以是:1,订。就是班级开源节流,学生运用出售班级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以及学校给予班级的奖金订阅书籍期刊,如一些经典的学生必读书籍、学习报、优秀作文选等。2,凑,就是发动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2-3本集中登记存入班级书库。3,借,即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4,换,就是和别的班级交换书籍,大家合作,扩大书籍的使用面。为了保证妥善管理,一定要选出认真细心的同学负责管理,制定图书管理制度,登记好同学借阅情况。尽量避免图书的流失和损坏。

有了图书柜,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大家在班上借书,省时、省力、快捷、方便。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其次,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

1 安排读书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读;有时阅读课也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为了不让读书课流于形式,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必须先培训小组长,让组长去组织、管理、督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读书。此外,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全班合作、个人竞争的读书氛围。

2 减少课外作业,新课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据此,我们的作业应该做到精而少,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堂堂清”。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教师切不可盲目放任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3 教会学生巧用时间,学校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一天当中,有些时段,看起来短,如果忽略了,就是浪费,但如果懂得利用,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宿的。每天的午餐后和晚饭后以及睡前半小时都是在闲聊、散步中度过的,保守地算一算,假设每天用上半个小时,就能保证“每星期不少于2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看几个历史故事、几篇优秀作文、寓言、报纸亦或几十页名著等,这样日积月累,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更是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第三,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大文豪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既要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进行直观宣传,使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接近图书柜,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语文材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社戏》一课,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由《出师表》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由《荒岛余生》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这一系列的介绍与推荐中,使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转贴于

第四,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即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展示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1 展示读书笔记

定期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挑选出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

2 开展课前小演讲

让学生把近期读的文章、新闻或阅读感悟等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开展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在本校也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4 举办“我读书,我快乐”的手抄报比赛

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手抄报比赛在我校几度掀起,学生参加非常踊跃。

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取知识、开发智慧的便捷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农村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设法为他们搭建阅读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引导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一定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版

[2]《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华龄出版社,高长梅

篇2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眼界与学识。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教学实践证明,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切活力的源泉。”学生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去读,将课外阅读视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策略。为了让学生对读感兴趣,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读书环境中。让学生迷于读书,主动去读书,老师要最大化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为此在实际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故事为导语。教师可以把篇幅较大的读物压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和原故事相关的问题做引导语,挖掘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研析原著。引导学生读《老人与海》,提出问题:“老人是如何一个人呢?读完后告诉老师。”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2.通过课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武松打虎》一文讲后,问学生们:“还想知道武松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水浒传》。” 3.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说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比较谁的知识多,谁知道的故事多,谁知晓的人物多,并进行文学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支持学生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老师要注重把握度,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贪多,做到精读细读,慢慢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二、学校建立阅读基地,塑造轻松阅读的氛围

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心无杂念融入到读书氛围中。如何去打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呢,这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书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阅读基地建设。针对阅读基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以学校为中心。使学校的图书室与阅览室合为一体,应当有丰富的书籍,以供在校生阅读。第二,建立以年级为中心的读书室。这个读书室以服务不同年级阅读为宗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主打阵地,可以摆放各种书目供不同爱好学生阅读,当然老师也可以将其推荐书目组成一个推荐书目架以使一些学生可以有重点阅读。针对阅览室里的书,老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学习《父亲》一课时,教师挑选一批关于作者的故事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陶渊明、朱自清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陶渊明”“读点朱自清”。第三,班级图书架。这个图书架的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学生提供一部分,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可以营造很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造宁静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领略知识的力量,改变以往任务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兴趣;书源;引导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时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书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如引用书中一个精彩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学生读绘本《森林里的陌生人》时,就可以出示几张图片:“森林里的动物相继发现了雪人,很好奇,并且吃掉了雪人帽子上掉的坚果,甚至连雪人的鼻子(一根胡萝卜)也不放过。”问孩子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孩子会说:“谁堆的雪人?”“到底谁是森林里的陌生人?”……那么带着问题读下去吧!读之后大家才发现,是一对小兄妹堆的雪人,这些坚果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孩子放的。故事尾声,哥哥和妹妹正躲在树丛后面观望着小动物们的欢喜。小动物们走了,小女孩儿又开始工作了,“趁它们还没回来,我们再多放些种子和玉米吧。”小男孩儿怀里抱着一个大袋子,说要在整个冬天喂这些小动物们,“等到积雪都融化,雪人也变成小水花;直到青蛙开始唱歌,树枝冒出新芽。”最后的画面:穿着鲜艳冬装的小兄妹俩,拉着小雪橇,那美丽的背影,让整个森林不再寒冷。多美啊!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图画远比文字优美,相信读完这本书的孩子会永远记得我所描述的画面,记住那对小兄妹,从小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接着告诉孩子们此套书还有三本,你猜,孩子会不会主动去找书看呢?

二、开发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开卷有益,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只有教师引导好了,学生才会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去体验、思考,从而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

2.发挥家长配合作用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

涉及,阅读面要广,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孩子在进入初中高中学习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历史时,有一定的基础,不至于满头

雾水。

三、注重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坚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选择读书的时间,并且长期坚持下来。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并严格地执行下去。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指出的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针对一些长篇幅的书籍,例如:《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它们的部分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知识性读物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可以略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通过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教材”变为“学材”,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

3.展示阅读成果

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