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临终关怀,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早有“生命诚可贵”的名句警示世人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尽头的时候,人尤其脆弱,尤其需要关怀。临终关怀(hospice)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其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临终者的家属提供社会和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支持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
1.临终关怀的起源、定义及我国发展现状
1.1 临终关怀的起源、定义
“临终关怀”(hospice或hospicecare)一词源于早年的西方,意思是朝圣者或旅客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和济贫院,那里为重症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料。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则是指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护理,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期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1.2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于1988年在天津设立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上海创立了第1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1992年北京成立了我国第1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一松堂医院。目前我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机构100多家,已有数千人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但是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即使在这些大城市中,也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偏少、医院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现象和问题。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临终关怀又具有发展的必然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提高,人们要求生活质量的现状要求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及需大力发展。
2.临终关怀的对象及护理要求
2.1 临终关怀的对象
临终者是临终关怀的直接对象,也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但是临终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带来恐惧,也会引起家属痛苦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家属能够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并处理好日常的工作、生活与照料任务的冲突,这些要求都给临终者家属带来了压力。所以,家属也是临终关怀的对象之一。
2.2 临终关怀的护理要求
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实施的,而且临终关怀的重点在于“护理”而非“医疗”,临终关怀工作者需要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必然自己需要首先调整好心理上的压力,这对其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共同参与完成的。研究表明,一些护士对待死亡问题和濒死问题感到不适应,由于害怕、恐惧,认为护理无意义,麻烦辛苦,容易引起悲痛与忧伤,而不愿意接受临终护理工作。这表明护士尚需进一步改变观念,丰富知识,适应临终关怀的需要。作为经常接触临终病人和死亡的护理人员,也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3.临终关怀的目的及意义
3.1 临终关怀的目的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3.2 临终关怀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已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无论医学怎样进步,人总难免一死。在如何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其人格及生命的尊严,使其更好的走完这一段历程,其目的不是延缓患者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临终关怀主要为患者提供镇痛治疗、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临终关怀有其重要意义。
4.关于临终关怀的设想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6-0052-04
随着临终关怀引入中国,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得以起步和发展。临终关怀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的引入,它对于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价值观、死亡观念、医疗观念都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举步维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关于临终关怀的现行政策,正是中国目前伦理价值观的体现。这是我们讨论现行政策和未来政策发展时所不能回避的。
一、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因素
(一)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先秦百家,还是后来传入的对中国人思想影响很大的佛教,都不愿意直面死亡。无论是儒家的“天命论”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佛家“轮回说”,实际都把死亡这一问题淡化回避。死亡理论是中国科学理论的盲区。人们一般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对死亡采取消极、逃避的负面态度,尤其忌讳在言语中提及。直到今天大多数人对死亡仍然讳莫如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1991年天津医学院在南开大学等一些大学生中统计,对死亡有正确认识的仅占22%,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停留在恐惧和孤独痛苦的层次上。可见,调查的对象换成其他人群,那么对死亡有正确认识的比例可能会更少。实际上,许多医护人员同样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杨晶等对北京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436名医护人员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邱高会,2008)而临终关怀的理念和宗旨要求真正的临终关怀必然是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死亡,使死亡在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因此,传统的死亡观或多或少与“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以减轻身心痛苦为宗旨”的临终伦理原则相冲突,这势必影响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深入发展。
(二)生命神圣论的影响
“脑死亡标准的推行、安乐死的立法和实施、器官移植的发展、生殖辅助技术的应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伦理难题,归根结蒂在于‘生命神圣’这一不可逾越的命题。”(程新宇,2003)由于生命是无比神圣的,是不允许侵犯的,因此病人的生命利益和健康利益高于一切,“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医学信条一直指导医生要无条件的维持人的生命。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2~前493年)曾说:“生命是神圣的,因此我们不能结束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这句话集中反映了生命神圣的人道主义论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不允许对生命和死亡有任何的触动、侵犯,也不允许对自然形成的神圣的人体进行任何改进和修补。“生命神圣论是一种道德主义。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偏重生命的数量,而不顾及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如果过分强调这种观点就会和临终关怀的宗旨即不以延长临终患者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临终前的生命质量相违背,就会严重影响临终关怀的实施和开展。”(邱高会等,2006)
(三)传统医学人道主义的影响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伦理学,“救死扶伤”一直是医务人员所恪守和维护的宗旨。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维系病人的生命,只要有一丝活下来的希望就要进行百分百的抢救是一个医生所应尽的义务。而临终关怀却不以维系病人生命为目的,它的存在就是让病人平静而又有尊严的去面对死亡。这对医务人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价值观方面的挑战。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
(四)传统伦理“孝道”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对于“孝道”的实施不外乎集中于老,病,死三个方面。赡养老人,生病陪护,死后重葬,一直都被认为是尽孝的最佳体现。特别是生病时,对孝的宣扬近乎极端和变态:“如《太仓州志》载:某孝子为治母病,‘刺左胁割肝和药以进母’(肝本在右侧,却云刺左胁,疑其不实)。类似的记载还有《宋史·孝义传》所载的王翰抠跟,《资县志》所载的宋代龙海孙剔肺,《嘉兴府志》所载的宋代陈四剖心等等。做出此种举动的“孝子”或因其愚昧无知,或由于某种丧失理智的反常心态。”(李祖扬,2001)送老人进临终关怀医院,无异于给他们判死刑,这对于处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的子女而言是很难接受的。他们情愿花费高昂的代价进行无用的治疗。而医护人员往往顺应这种“孝道”的“善意”,只把病情告诉家属,对患者则避重就轻,以避免更多的心理打击。这就造成了患者的求医动机较为主动迫切,使家属更加难以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临终关怀。这既不利于临终关怀的开展,也不利于提升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
综上可见,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而我国关于临终关怀现行的相关保障政策,脱离不了中国目前的伦理价值观。
随着全球性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临终关怀日益受到关注与需要。“生命需要尊严,当一个生命在走向结束的时候,尊严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给临终老人以关怀、帮助与支持,提高其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质量,是对其尊严的最好维护。
一、临终关怀的缘起及含义界定
“临终关怀”英文翻译为“Hospice Care”,其现代意义始于英国,由桑德博士(Dr.Saunders)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之后,加拿大、美国、法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60多个国家、地区相继开始了临终关怀服务。1988年7月,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在我国也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是: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法,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以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痛苦,并且以此来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老年学学会特约研究员刘鸿义在《试论老年人临终关怀》一文中指出,临终关怀是对那些现代医学治疗无望的病人实施缓解其极端痛苦、维护其至死尊严、增强其对临终时的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让临终者安宁的走完生命最后历程。
二、从社会工作角度对临终关怀的研究
国外有关临终关怀的文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强调了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美国学者Mularski认为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应尊重病人价值,同时也为其家庭成员进行哀伤辅导。强调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必须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法律知识储备,必须在进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沟通训练等的基础上方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三大方面进行研究。刘黄龙提出,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临终关怀有契合之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基础就在于人道主义,这种将人的尊严与权力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健、常子奎在阐述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和角色时提出,社工可以向病人提供意见咨询和心理辅导、可以缓解病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可以使临终患者没有痛苦、带着温暖离去。
三、临终关怀的内容研究
在桑德博士(Dr.Saunders)的最初的临终关怀中,她通过与病人谈心交流来评估他们的需求,了解到大部分临终患者在生命结束之前都希望得到一些能够减轻病痛的照料。等到临终关怀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学者们将研究内容从减轻病人的生理痛苦延伸到对其心理的照料,注重对临终患者心理的关注。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临终关怀服务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临终患者进行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与此同时,还要安排好临终者的遗愿、丧葬事宜等,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临终患者及其的生命质量。
国内关于临终关怀的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在很多文献中都能够发现会以比较明晰的条目展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一,加强死亡教育,刘鸿义认为,必须通过死亡教育转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二,临终心理关怀,刘鸿义指出临终关怀应该缩短否认期、愤怒期和抑郁期,促使其向有利阶段转化;三,临终生理关怀,其重要目标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疼痛;四,临终生活关怀,通过关系其饮食情况、睡眠状况、个人卫生情况等临终关怀让患者生活在温暖与关爱之中;五,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临终者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以及死亡之后的情绪、心理也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
四、发达国家――英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就建成于英国伦敦,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制度还是形式,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都是相对规范和高效的。
一,服务对象及纳入标准的规范化: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晚期病人(预期生命不超过六个月者)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二,服务内容全面:临终关怀服务由多方人员共同提供。其主要工作包括:控制病痛、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消极情绪和心理负担、舒适护理等;三,临终关怀机构齐全,规模相对庞大:有独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隶属普通医院或者其他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和家庭临终关怀病床。四,民众的参与程度高,英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会以各种方式接触临终关怀事业。五,募集资金渠道多样,每年全国各种与临终关怀相关的慈善团体收到约1.1亿英镑的捐助,其中四分之三左右来源于社会各界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者。六,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在各种临终关怀机构,除了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师之外,注册护士以及护理人员都要定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
五、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通过整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临终关怀事业的文献、研究成果,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希望能够给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政府在临终关怀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并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起现有的临终关怀资源,目前的闲置浪费情况是较为严重的。另外,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推动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
其次,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人才匮乏、专业设施也比较落后,这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现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其专业培训,推进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目前,国人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还比较浅,或者说临终关怀的普及度还比较低,应该通过宣传、介绍、专业介入来增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认同感,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最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最大的一个难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支持运转。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支持,即便社会需求呼声再高也无济于事。而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支持,也需要发动社会的广大资源,只有调动多方、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才能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义庭.临终关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S.An end-Of-life care case during my work.Social work with elderly.2010.
[3]M.R.Rajagopal(England).Palliative Care:an urgent need for most of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07,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