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路灾害防治工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U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139-01
公路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然而公路的修建由于遇到复杂的地质环境而进行的工程开挖、土石回填却引发了一些地质灾害,给生态坏境与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与防治,切实保护生态坏境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 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
根据我国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质地貌特色以及多年来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公路修建工程在复杂崎岖的地形地段下,会经常遭遇到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灾害。
1.1 岩石滑坡
滑坡是由于处在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整体在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地带向下滑动的一种现象。这种灾害主要是由其地质所造成的,及其容易在公路修建工程中发生。我国的公路大多数都修建在丘陵地带,这种地带由其特有的地质地貌经常在修建工程诱发滑坡,尤其是在雨季时发生概率之高。
1.2 岩体崩塌
岩体崩塌也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岩土体崩塌、滚落、堆积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它与滑坡的形成原因在性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周给力的作用下,表现为岩土体脱离母体,从而崩塌、滚落、堆积在工程施工处。一旦这种现象产生,就会很难进行处理,并且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于公路工程修建的地段地面。它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又或是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在地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地面塌陷是由外在原因形成的,在地震时,极易诱发地面坍塌灾害。在发生之后,其对公路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长时间内使路段不能通行。
1.4 泥石流
作为山区所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泥石流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在公路修建工程施工的两边较为疏松的斜坡土质下,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向坡下流动的一种自然灾害。诱发原因是不规范的矿产资源采掘,造成预留矿柱的减少,形成采空坍塌、山体裂缝,继而造成滑坡。这种地质灾害多数发生在山沟身的不对称地段,中游沟身参差不齐、极不对称,沟槽中形成跌水,演变为多级阶地段。作为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公路施工的进程。
2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检测
公路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不仅公路自身的建设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要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在公路工程中经常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装置,运用量测方法对房屋、灾害体、构筑物裂缝进行位移情况变化的监测。一般公路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埋桩法是最为直接、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在所预测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下埋下规格一致数量不定的木桩,进而对木桩之间的距离随时进行观察,观测其距离间的变化,由此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埋钉法主要对临灾前兆进行判断,通过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所钉的钉子间的距离变化的观测来判断滑坡的发生。上漆法与埋钉法有一曲成功之处,也是在在建筑物裂缝进行标记,只不过不同于埋钉法,它是用油漆在两侧画上标记,来测量两侧标记间的距离。贴片法对建筑物裂间所缝粘的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进行检测,若是被拉断,说明会发生滑坡。
3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对地质灾害本身的防治
针对公路工程中常发生的岩体崩塌、泥石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现象,要切实做好工程的加固工作。运用固化、支档等方法,减少地质灾害危险部位的发生概率。在公路灾害多发生的地段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用钢筋水泥巩固危险部位,从而彻底地预防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并且在施工时进行配套的排水工程,及时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疏导,防止水流的集聚。用粘土沾粘滑坡体上的裂缝和地表排水渠,对已存在的塌陷坑的及时进行土层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的注入。
3.2 对公路自身所存问题的整治
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因此对其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对公路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政治。目前公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无秩序、混乱现象,安全意识薄弱,监督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2.1 建立健全完善公路工程监管机制
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监管机制,设立监管机构,对公路工程的修建的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其对工程的监管模式,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能,并将责任具体化,以确保公路工程的健康、高效、有序的进行。
3.2.2 加强安全培训
许多地质灾害来源于对安全缺乏相应的意识。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员工的安全生产缺乏,其相关工程安全的教育较少,方式也较单一,并且没有形成工程安全系统。因此,要强化安全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授、知识竞赛、安全演习等活动,以此形式来提高员工在公路建设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减少安全隐患。
3.2.3 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
针对当前施工企业的不合理管理,要进行严格管理与规划。对于公路建设所需的材料要注重质量,加强其规范性,严格按照建设公路所需材料的标准来进行材料的选购,严防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从而保证路基的稳定路面的平整,使公路达到其应有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徐伟,张兵,李翠玲.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学术交流.
[2]张育森.刍议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J].青海交通科技,2008(3).
[3]王勇.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学术论坛,2013(2).
[4]魏强,刘飞.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价值工程.
[5]刘振京.公路工程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J].路基工程,2008(4).
伴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日益严重,相关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对策,科学的、合理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更好的降低公路工程的总造价,降低或者是避免因地质灾害给施工人员带来生命威胁的发生率。进而更好的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地质灾害概述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坍、泥石流及滑坡等,这些地质灾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及生活居民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严重的会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地质灾害中崩塌的成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1 地质灾害中崩塌的成因
一般情况下,崩塌主要包含坍陷、坍岸、落石及山崩等类型,且大规模的崩塌会给桥梁、隧道、公路及铁路等带来较为严重的灾害。造成崩塌的原因主要为:
2.1.1气候条件。出现崩塌的基础性条件为强烈的物理风化。基于干旱地区同半干旱地区之间的温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悬崖陡坡以及强烈的岩石风化环境中,极易出现崩塌现象。另外冰雪融化、阴雨及暴雨等因素也会导致崩塌现象出现。
2.1.2地貌条件。出现崩塌的基本因素为地貌,其中坡度和高度差为其基本条件。经过相关人员研究,当选用坚硬岩石构成的斜坡大于500或者是600时,即其高差超过50米时,就会出现崩塌现象。
2.1.3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者是岩性也就导致崩塌现象出现。因此,当结构破碎或者是疏松时就会出现崩塌。
2.1.4人为因素。在对公路进行建设或者是改造时,因大量在坡脚采石或者是过度开挖山体边坡,从而削弱坡脚的支持力,进而出现崩塌现象。同时,在岩体破碎处,极易爆破出现崩塌现象。
2.2 针对地质灾害中崩塌现象的防治措施
2.2.1削坡。在修建公路时,应按照一定设计标准,将岩体斜坡上存在危险的斜坡岩体进行爆破。该种做法的主要目的为尽可能使斜坡体的重量降低,同时还可以将表面松散的岩体进行清除,使新鲜岩体表层出来,进而获得理想的、稳定的坡度。此措施不易应用在开挖影响较大及出现强烈岩体破碎的岩体上。
2.2.2喷射混凝土。该种措施具有施工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技术成熟、适应地形能力强及经济的特点,还可以通过掺加纤维,加强其韧性及强度,其主要是同钢丝格栅、钢筋网或者是锚杆等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除此之外,喷射混凝土措施可以较好的避免出现地表水下渗现象,进而显著提高边坡自身的稳定性。与此同时,喷射混凝土措施,会破坏岩坡周围的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等,造成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喷射混凝土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从而使坡面上原本具有的植被遭到严重供的破坏。
3、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的成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3.1 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成因
造成泥石流现象出现的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种,第一、丰富的固体碎屑;第二、大量的水体,该种水体既要有一定的动力,而且还需要泥石流等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适宜的地貌。
3.2 针对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现象的防治措施
3.2.1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种草。在施工的坡地,应对其植被进行相应的保护,或者是在坡地上种植适量的植被,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地表的覆盖率,还可以降低侵蚀对土壤的破坏,减少或者是避免冲沟现象的发生,进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泥石流现象的出现;(2)农业。在施工地,应合理利用土地,对农作物的种植方式进行改良,通过对耕作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进而有效的遏制泥石流灾害的发生;(3)林业。相关工作人员依据施工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造林育林措施,从而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减少泥石流灾害发生率。
3.2.2土建工程措施。(1)建立排导槽。排导槽的主要作用为顺利的将泥石流排泄到相应的地区,进而使保护对象得到相应的保护。并且排导槽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可靠及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因此,其为防止泥石流的重要工程结构;(2)建构拦砂坝。拦砂坝主要是建构在泥石流出现的流通区或者是其中下游的一种具有永久性特点的工程。其具有拦蓄泥砂、调节流速及流量的作用,可显著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危害性。
4、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的成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4.1 地质灾害中滑坡的成因
4.1.1地质地貌因素。造成松散岩类构成斜坡破坏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当陡崖或者是高陡山坡中的土体及岩于松散或者是不稳定情况时,滑坡灾害极易出现。除此之外,河水侵蚀较为强烈的凹岸陡坎地段为滑坡灾害出现的高发区。
4.1.2降水及地下水因素。降水及冰雪融水均会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从而使土壤出现饱和或者是液化现象,这种现象出现,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44-1
1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块状岩土体高速倾倒、翻滚、坠落于坡脚现象,崩塌的特点是垂直位移分量大于水平位移分量。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公路工程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由地质原因或人为开挖坡脚造成的。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砸坏路基及公路桥,中断交通,破坏厂矿,淹没村庄,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引起人身伤亡。
1.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一切工程设施和夺取千百人、甚至上万人的生命财产,是严重威胁山区人民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是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且破坏作用及其强烈的公路水毁类型,是毁坏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治结构物的重要外在机制,危害方式只要是淤积、掩埋、堵塞、冲击及冲刷公路,我国公路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至数十亿。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有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塌陷、黄土湿陷等类型,公路工程若在上述塌陷地区通过,经常会造成路面开裂、路基及路面变形、沉降甚至塌陷,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甚至威胁人身生命、财产安全。
1.4冻土冻融
冻土冻融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地基土冬季冻胀,夏季融化沉陷的一种现象。此种灾害是东北地区等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常会造成道路翻浆、冻胀、融陷及路面冻裂,影响道路正常通行。
2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崩塌、滑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①掌握崩塌活动分布规律,公路要尽可能避开崩塌、滑坡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加强对危岩体监测、预测、预报工作,临崩、滑前及时疏散人员和重要财产;③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固斜坡或防护受威胁的工程设施。主要工程措施有:护墙或护坡,防止斜坡岩土剥落;镶补、填堵坡体岩石缝洞;削坡,人工消除小型危岩体或减缓陡峭高坡;锚固,加固危岩体,提高其稳定程度,防止崩落、滑坡;排水、疏通地表水和地下水,减缓对危岩陡坡的冲刷和潜蚀;拦截、修筑挡石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阻止崩滑物对公路设施的破坏。
(2)泥石流。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3)地面塌陷。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的工作有多方面内容,首先,为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灾害,必须十分重视公路场地的地质环境,查明建设区地面塌陷的危险程度和形成条件,对地面塌陷进行预测,尽可能布设在塌陷危险性小的安全地带;对于无法避让路段,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钻孔灌浆、旋喷加固等必要的防塌措施。除上述预防途径外,在地面塌陷危险区进行抽水、排水、蓄水、爆破等活动时,要采用适当方法,防止诱发地面塌陷活动。为了减轻矿区采空塌陷灾害,限制采空区范围,或者增多、加大保安柱,减小塌陷规模。对于已经发生的塌陷灾害,要在查明地面塌陷发育状况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其方法除了消除促使地面塌陷发展的各种动力活动外,还可采用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加固法、控制抽水(或排水)强度法、疏导水流法、地下水气调压法等充填加固地面塌陷坑和地下孔洞,堵截水流,强化土层及洞穴沉积物强度,削弱地面塌陷活动能力,保证工程设施安全。
(4)冻土冻融。①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确定的地基土冻胀级别,采取相应的防冻胀融沉措施。②在拟建工程施工时,一是回填粗颗粒抗冻材料,并在地面做好防水工作,防治冻胀产生的冻切力破坏基础;二是采取清基换填砂砾或粗砂等透水性好的填筑材料等措施处理基础。
3防治地质灾害的策略
地质灾害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其成灾的缓变性还将对公路造成持续的影响,需要公路工程施工中防治相结合,进行规划治理。对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建议如下:(1)注重地质勘察,做好工程规划。公路工程施工前要进行细致、全面的地质勘察工作,根据施工区域的具体地质情况敲定工程规划,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环保工作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公路环保工作包括设立各种防护林带等针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绿化防护工程,确保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同时完成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防治地质灾害。(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的预测和保障体系。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健立健全防治公路地质灾害的相关体系,提高公路系统预测、防护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能力。(4)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人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工作能力。通过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地质灾害的重视,提高其防范地质灾害工作的能力。建立责任制度并完善奖惩制度来保障公路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执行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施工对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工作中深入研究灾害产生的机理和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公路工程施工期间造成的灾害隐患,对突发灾害情况先做好应急措施,并随后做好防治灾害的长久性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