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

篇1

引言

2011年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萨金特(thomas sargen)、西姆斯(christopher-sime)表彰了两位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两位学者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使得宏观经济学研究更强调实证分析与理论的结合,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凯恩斯(1936)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凯恩斯的思想和方法之后为萨缪尔森与托宾等继承,从而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但是70年代的滞涨现象,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挑战。Lucas(1976)指出,政策制度的改变会改变个人对政策的反应方式,而个人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使得很多早期计量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一、动态计量经济学在理性预期中运用

根据“卢卡斯批判”,经济人会根据变化的经济环境随时调整自身的参数。传统宏观经济学模型不能持续描述经济主体的变化,在拟合一段时间后,误差将逐渐加大。经济学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如何利用随机数据来反映理性预期的思想。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中,对一个AR(自回归)过程的估计,可以转化为一个无限期随机项的MA(移动平均)过程,这样就可以利用随机误差项对参数的真实值进行估计了。萨金特(1980)使用了厂商优化模型来体现理性预期的思想。设厂商目标函数为:

■E■■β■(γ■+α■-w■)n■-(r■/2)n■■-(δ/2)(n■-n■)■

(1)

其中,β为贴现率,n■为第t期劳动力投入,α■为第t期技术水平,w■为第t期工资水平。γ■,γ■,β为待估参数。根据利润最大化得:

nt=ρnt-1-(ρ/δ)■(βρ)jEt[wt+j-at+j-γ■] (2)

利用wiener-kolmogorov算子把t+j期工资率和技术水平内生化得:

n■=ρn■-(ρ/δ)Uξ(λ)-1[1+■(■(λ)■ξ■)L■]x■+(ρ/δ)(λ)■[1+■(■(λ)■a■)L■]a■+ργ■/[δ/(1-λ)]其中,λ=βρ,U是一个1×p的向量。定义π(L)=(ρ/δ)(λ)■[1+■(■(λ)■a■)L■],则误差项为α(L)et=π(L)v■■,定义μ(L)=n(ρ/δ)ξ(λ)■[1+■(■(λ)■ξ■)L■],c■=v■■-vv■■。对v■■的OLS估计可得第t期的最优劳动力投入为:

nt=(1-ρL]-1[μ(L)+π(L)α(L)-1vξ(L)]xt+(1-ρL)-1π(L)α(L)-1ct (3)

通过ML估计出参数r0,γ1,δ,v,α(L),ξ(L)这些估计出的参数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最优目标中含有的参数以及技术水平参数,这样就可以通过所估计的参数来体现理性预期思想了。

二、动态计量经济学在一般均衡中的运用

(一)有关经济周期的计量

与萨金特相比,西姆斯更集中于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西姆斯(1972)研究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区间问题,他认为,二次可积函数中具有滞后分布的时间序列分布模型的时间距离和频率空间是等距同构的。在这个度量空间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可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1974年西姆斯提出了消除时间序列季节影响因素的计量方法。

(二)有关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是假设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而另外一个变量的滞后项为解释变量时,回归结果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该检验只是体现变量与滞后变量的整体性关系,也就是说研究一个变量的历史数据对另外一个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西姆斯(1972)在格兰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检验方法,他认为在时间序列中,如果解释变量是外生的,对滞后项的整体性检验存在错误。他提出的因果性检验是通过比较一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与另外一个变量的未来值为解释变量时,回归后的整体显著性检验是否成立。西姆斯(1983)对货币供应是否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怀疑,并对这些实证研究提出了反驳。

(三)有关离散时间模型

西姆斯(1971)认为当把具有连续时间分布滞后的计量转化为离散时间的计量时往往需要对分布滞后项增加平滑约束条件使得估计更准确,西姆斯(1980)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后来广泛使用的向量自回归方法(VAR)。西姆斯(1988)认为在贝叶斯分析中由于某些参数是无法量化或量化不够准确因此无法使用事前prior概率分布给参数赋值。研究者从简化模型的角度出发,经常只需估计有限的参数,这样会导致事前事件的似然性降低。研究发现,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通过模型检验选择模型形式的方法并不可靠。检验的显著性会受到样本数量的影响,而非样本本身。另外,许多研究者经常利用估计好的模型进行事后检验,通过对未来值进行预测,比较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距,从而检验模型设计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在短期时间序列模型中比较有效,在长期却很难成立。在预测方面,往往需要在正则性和协方差平稳的前提下进行,然而在实际预测中,非正则性和非平稳性会经常出现,这使得预测误差变得很大。

三、结论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统治了近半个世纪后卢卡斯、普雷斯科特等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萨金特与西姆斯,使得动态宏观计量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且对传统经典计量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小样本最小二乘估计法被放弃,而使得大样本的ML、GMM、贝叶斯估计等方法广泛使用。而且VAR模型在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波动分析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得动态计量方法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既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也可以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因此,萨金特与西姆斯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应用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在经济决策分析中也能得到极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Hansen,L.&T.J.Sargent.Formulating and estimating dynamic linear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0(02):7-46.

[2]Sims,C.A.Discrete approximations to continuous time distributed lags in econometrics[J].Econometrica,1971,39(03):545-563.

篇2

在古典经济学中,经济系统是一个无摩擦的世界,并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提出的疑问是,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企业这一组织形态并不会存在。因为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与劳动提供者能够在市场上自由达成契约,进而执行这一契约,没有形成企业的必要性。因此,科斯提出,恰恰是因为市场上存在各种交易成本,例如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形成的搜寻成本与监督成本,法律体系不健全形成的合同执行成本等,这才导致有关各方通过组建企业来降低相关交易成本。换句话说,企业并非天然存在的,它是市场主体在经过精明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刻意建立的产物。

既然组建企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那企业是不是越大越好呢?例如,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企业,而奥斯卡·兰格等经济学家也曾论证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科斯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一旦形成企业之后,企业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交易成本(为区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我们姑且称之为组织成本),例如科层体制与导致的决策缓慢与效率损失等。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成本也会相应水涨船高。因此,企业的最优边界,就在于其能够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与其相应产生的内部组织成本相等之时。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由此而形成了市场与企业的分野。交易成本经济学于是由此发端。

经济学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负外部性问题,即尽管某件事物的社会总收益低于社会总成本,但该事物依然会发生。例如,一个村庄旁边建立了一个化工厂,化工厂的污染排放给村庄造成了100万的损失,却只给化工厂带来了50万的成本节约。但由于村庄不能约束化工厂的行为,造成化工厂依然我行我素地排污。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只要产权明晰,而且谈判成本可控,那么不管产权最初是如何分布的,都能够达到社会最优,避免负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

例如,假定在村庄与化工厂两者之间,一方持有对环境的产权。如果村庄持有产权,那么化工厂要排污,就必须向村庄缴纳排污费。由于村庄会要求100万的排污费,而排污只能给企业带来50万的成本节约,那么企业就会主动去安装降低污染的设备。相反,如果化工厂持有产权,即拥有无成本排放的权利。由于村庄知道自己会受损,那么村庄会主动支付给化工厂50万元,帮助化工厂去安装降低污染的设备。无论在上述哪种情况下,最终污染都不会发生。负外部性问题就被基于明晰产权后的社会谈判给解决了。

篇3

世界上每一次突发惊喜危机,都会重新的构建起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同时还会建立起一个新型的经济政策框架,而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的大萧条,是在政府通过不断的反思当中,逐渐的意识到劳动力所具备的重要性,而根据大萧条,之所以会发生秉承着不同的争论,大萧条,而自从美国在2006年春季发生次贷危机以来,该危机逐渐的席卷了美国,日本,等主要的经济市场,并且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该危机主要发展则依次经历了四轮冲击在大多数投资者的关注之下,经济危机逐渐开始蔓延并且席卷到世界各地,而一直到如今,危机仍然没有及时的解决。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世界的经济呈现大衰退的趋势,这是规模最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会给世界各地人民的经济以及政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自从主流的宏观经济学面世以来,就面临着这个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方法

(一)融合宏观金融学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之间并不相交流,基本上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而在面对风险时对风险进行处理时,这两种学说秉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在金融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内生的风险。而宏观经济学对风险进行研究之将其当做一种外生的冲击,但是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将金融摩擦作为一个起点进一步的研究内生的风险,通过对于资产泡沫、收入差距、资源物配以及杠杆水平等进行研究,而将自己内部学说流派进行的研究同金融经济学研究内容相互交汇,而逐渐的新生出了一种活跃的研究领域即宏观金融学。

(二)在宏观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更注重摩擦以及异质性

但如今经济摩擦的态势之下,之前对宏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主题模型已经不能够直接套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显性的抑制性的宏观经济模型。而为了更好地对抑制性以及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经济学家们逐渐地将自己的思维超越传统的均衡模型,而将自己的思维同金融经济学基础进行融合,建立起一种内生金融危机主要的建模方法,而考虑到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意志性,则主要的是从企业、金融中介以及家庭等三个维度出发,在每一个维度之上对于现有文献进行查阅,从而确定新型的研究方向。

在宏观经济不进行的过程当中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在市政微观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当中所经常使用的对策略进行识别的研究方法,从而更好的确定在这一习俗当中所涉及到的因果关系,而这种方法往往超越了之前所使用到的时间序列以及宏观数据的实证方法,而对于异质性进行研究则使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中国宏观经济学家们的探索

为了做好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当中的学术研究,同时使得经济学家们之间相互沟通以及交流,从而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发起了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主要的研究以及理解了在宏观经济学中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并且使中國的结构模型发生转变的主要方法。而怎么样能够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保证使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增长态势,这是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主要问题。而针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研究,则需要从我国的制度特征出发,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针对于如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的现象提出解决的方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我国的公共投资以及经济增速结构性,而这种抑制性的行为能够做好政府的宏观分析。

(一)分析中国在财政以及货币等方面的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