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篇1

高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与应考。育人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考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灵活的思维方法、独特的地理视角、和谐的人地观念、专业的表达方式高质量解答以“立德树人”、“素养立意”为原则的高考地理试题。笔者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尝试进行学生“说题”训练,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备考效果明显。

一、学生“说题”教学审视

“说题”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条件下,经过思维整合解说指定试题,即是把审题、分析、解答、拓展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要求和顺序表述出来。它既是阐述地理试题的来源、立意、知识、能力、方法、规律、答案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解题习惯、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等综合素养的动态呈现过程,更是学生创造论证、体验学习的过程。

1.“说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现有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通过师生帮助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关键就是找到或者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说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这样能明确现阶段学生最需要什么,为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超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水平提供可能。

(2)近年来美国研究火热的“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在一定时间跨度下,学生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形成一项重要的能力时,其思维会逐渐变得深入和复杂,即学生的认识会循序u进。学生“说题”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所处的阶段、思维路径和实际水平,并以此设计下一个进阶目标(如图1)。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有差异,学生总愿意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素养去判读世界体验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示出来。学生的“说题”可以满足他们个性发展需求,而“说题”的表达与展现就是对知识、能力、素养的建构。

(4)元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认知学习活动有自我监控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学生的“说题”活动必然包括:确定“说题”目的、自我读题研题以确保“说题”效果、表述答案、补充纠错等。这样,学生的“说题”学习既有知识能力的构建认知,也有过程的自我管理,效率会明显提高。

2.“说题”教学的基本模式

“说题”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如图2)。第一阶段是认知展示阶段。学生通过“说题”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思维方式、情感素养、元认知管理能力等闪光点,另一方面存在的知能问题、思维冲突、情感缺失也会显现出来。

第二阶段是调整引导阶段。该阶段要求教师不失时机的“说”,说优劣对错、说思维障碍、说问题诱因、说方法差异、说生成铺垫等,或矫正问题或调整预设或开展学生的“说题”比赛活动,实现对学习力深化提高。

第三阶段是提升进阶阶段。该阶段将学习过程再次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完善、准确表达,并能在此基础上延展思维活动,生成新题,开始再“说题”。

二、学生“说题”教学策略

1.说信息,着力区域认知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是系统地理区域化,区域地理系统化。因为区域是地理事物与现象发生及发展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场所,试题中所有信息都与区域认知有关。区域认知即人们对区域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区域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位置范围、区域规划(区划、尺度)、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评价等,其中区域空间位置、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分析是区域认知的重点。区域空间位置描述多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半球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不离图是其关键。区域整体性从组成要素着手,分析其主题性和统一演化性。通过比较影响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差异性。

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题略)

第一问: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学生说题:该小题整体考查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其中设问信息重在对比区域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特征)差异;题干文字图像信息则主要说明区域(横县)空间位置影响下的气候要素方面的优势(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高温期较长,热量较丰富,降水较多,雨热同期,冬季气温较高,寒潮低温影响少,无梅雨期过湿土壤)及对茉莉生长的有利影响,具体可见表1、表2。

教师说题: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表现为横县气候条件满足茉莉的生长习性且少有极端气温和降水情况。描述气候因素主要涉及气温、降水、气温与降水组合、极端气温与极端降水情况。

江浙地区夏季受副高影响形成伏旱天气,气温过高(有超过37℃的高温),且在冬季时,地势低平,易受寒潮冷害影响;横县因纬度较低,加上山地高原阻挡,寒潮低温影响小。

土壤过湿往往因雨季过长或阶段性连续降雨所致,江浙地区6~7月份因受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天气,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

答案: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大(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说建模,提升综合思维

2016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说明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为综合性和区域性,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是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也是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思维的培养重在多角度(要素、时空、区域等)、多维度(横向、纵向、逆向、变式等)训练,说生成、说材料信息转换,形成“问题链”、“思维树。”

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乙卷第36题。(题略)

第二问: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学生说题:该小题重在分析各自然要素对茉莉种植的有利影响,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1)说设问结构――破题。将该题设问信息“解释(河流)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转换为“分析说明特殊旱地在地形、地势、土壤、排灌等方面适宜种植茉莉的有利条件”作答。也可分解信息设问“冲积平原对种植业的优势有哪些?”“旱地发展种植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不在冲积平原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茉莉?”“为什么种植茉莉而不是其它作物?”然后思维联接,答案一目了然。

(2)说思维导图――建模(如图3)。

教师说题:要素综合重在说明各因素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某地有利种植某种作物时需考虑趋利避害。

答案:(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湿度适中;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说体验,凸显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对学生而言,学习与生活中的基本活动经验、情境感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能力再现都是地理实践力。学生形成“心图”,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扮演特定角色解决问题的地理活动,以及各种模拟实践体验活动都可以培养地理实践力。

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乙卷第37题。(题略)

第三问: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学生说题:该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属于模拟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扮演,需要较专业的地理知识、摄影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先分析甲地可能有熊的条件(甲地地处堪察加半岛南部,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利于熊冬眠;森林地区,多动植物,入海河流附近,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熊的食物多),再明确拍摄熊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保护自身安全(熊会伤人,要近距离拍摄必须考虑安全,甲地为山地且有森林,易于隐蔽),后说明拍摄基本经验(天气的重要性)。

教师说题:该题通过模拟甲地有熊、“扮演”拍摄者来表述活动体验进而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是生活情境迁移;该题可以描绘“心图”,虚拟构建场景:在堪察加半岛西南部的山地中,一条河流穿过时隐时现的森林向海洋流去。不远处,一只硕大的熊正低头吞噬河里的鲑鱼,太阳穿过林间照在熊的身上,熊享受着这一切,“咔嚓”,熊依然享受着一切……另外,甲地熊出没的机率大不能表述为甲地有熊。

答案:河流附近,甲地熊出没的机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4.说目的,落实人地观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思维视角,是一切地理知识的落脚点。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即为人地协调观。它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指人们对人类与资源、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观。落实人地观念,学生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同时为达到人地和谐人类必须修正自己的行为。

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甲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l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4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篇2

一、多样教学,深化学生区域认知度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搭建区域认知结构,通过迁移的方式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认识区域”这部分的内容时,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首先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向学生演示讲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用组织语言概述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在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教师需要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扩展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从而使学生的区域认知度更加清晰。

二、结合生活,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302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中不容忽视的内在涵养,其不仅要求个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与观念,还要求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相关认知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意味着需帮助其获取地理重要知识,引导其形成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思考、解Q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是影响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教学活动。而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若是像常规教学那样采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由教师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解析等方法来导入课程,虽然可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极有可能因较难理解相关知识而失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良好地理思维。教师需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课程学习重点,避免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相应学习。图片作为表现实际现象、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提供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应地理知识特点。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教师应积极借助地理图片来设计新课导入,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1),请学生们观察图片中这一地区的地貌特点。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吸引下会积极地观察图片,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猜测是何种因素造成图片中的地貌。学生们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水力”“风力”“人为作用”等影响因素,教师便可进一步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会相互影响,或者只是独立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由此来进行新课导入。此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图片展示来增加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思考,以此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显著地提升新课导入的效率。

二、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当中,因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视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践当中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由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形成正面的地理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安排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当地的特色景观,以照片、绘画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需了解当地存在何种传统文化,如今该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呈什么状态。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自主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籍、询问当地居民等途径来完成任务。由此不仅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知道经济、环境、观念转变等因素对传统文化会形成何种冲击,继而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的认识。

三、地理规律在高中地理课堂探究中的把握

地理规律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技能,使学生形成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理念。若在地理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则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还有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作深入探究,这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重视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可采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理解、发现、掌握地理规律,从而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提出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提问学生当地河流等自然水资源是否干净,影响其清洁程度的因素又有哪几种。学生们提出人们把废弃物排放至水中才导致河流被污染。教师便可再提出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将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为何以前环境并未呈严重污染的状态?学生们便会对此问题再作思考。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逐渐掌握当下水污染的过程,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地理环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总而言之,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重视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思维,并学会以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