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德育的最基本途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篇1

1.思想品德的导向性。在现阶段,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2.道德品质的可塑性。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性、讲实效性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注意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现在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学习,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篇2

教育教学管理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要求,如何实现学校高效务实的管理,提高学校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尤其是德育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其核心意义而言,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位置

注重德育,正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基础教育处于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应试教育”将学生置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过重课业负担之下,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甚至出现了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自私狭隘,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自主精神等等问题。科技兴国,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知识科学素质固然十分重要,但知识方面的素质再高也弥补不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失衡。道德素质堪忧的一代怎能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迎接跨世纪的挑战?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奠基工程,现在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的“重中之重”地位,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在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应从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入手,针对其特点和实际,着力培养我国公民应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他人、尊敬长辈、友爱同学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健康的心理素养等基本品质;到高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普遍的、全面的提高,社会风气才能根本好转,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可见,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塑造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未来人才的许多品质要求,如诚实守纪、独立自强等都必须由德育来完成,参与竞争的意志、毅力、胆识等人格化素质的形成,主要靠德育途径来实现。所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必须抓住德育这个“重中之重”。

二、突出德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由于德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故对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学生学习目的明则动力足,非智力因素强则自觉性强。

当然,就德育抓德育容易空对空,无实效。只有把德育工作同提高教学水平等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德育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无往而不胜。否则,德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线。

德育只有紧紧把握装两全”的办学方向,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途径为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从而使“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才能把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学校办学思路和学校改革的运作机制。

三、落实德育“重中之重”地位的方法

1.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导向。

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通过广泛宣传,应该让人们正视现状:升学率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于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努力,而主要取决于高一层次学校对招生的需求,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目前,是要加大改革力度,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同时,用目标管理校正和规划办学思路,且细致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加特长的原则有机地体现到升学考试之中,利用升学指挥棒把学校导向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把学生引向全面发展,发挥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2.科学的督导评估保驾护航。

(1)建立起有效可行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衡量教育质量,应以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状况和水平为标准,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并且有意识地增加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大“两全”项目的权重,凡是有可能加剧“片追”的指标则一律不设。

篇3

班级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组成学校机构的基础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最重要、最直接的组织凝聚作用。在针对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中,班级的研究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正能量呢?

一、确立教育公平观念实现班级管理

为什么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强调教育公平的理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破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潜在的“精英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中,有太多的教育不公平,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而不是着眼于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眼中主要是一些升学有希望的、将来能上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是班主任关心、关注的对象,这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班主任的心,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则排除在班主任的视线之外。

第二、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待学生不公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恶化师生关系,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第三、班主任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公平对待学生,意味着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既不偏袒任何一名学生,也不委屈任何一名学生,意味着班主任要是非分明、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既要实事求是看到他们的缺点,也要真心赞扬他们的优点。

二、优化德育教育实现班级管理

班主任应该既是思想教育的实施者,也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故而,班主任既要通晓思想教育,也要通晓道德教育。在一般的情况下,班主任并不知晓两种教育在实质、内涵、方法、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在实践当中,通常以道德教育的方法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者以思想教育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班主任工作只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全部。很多人,包括不少老师,一谈到德育,就想到班主任,认为班主任是进行德育的唯一途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很多,比方说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其其他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那种把班主任当成德育唯一途径的想法在实际中是有害的,不仅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而且窄化了德育的途径,不利于对学生全方位进行德育。

三、优化班主任的行为实现班级管理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是学生的措模,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班主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能够为学生树立行为榜样。在某种意义上,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教师管理水平实际上代表和体现了这个班级的管理教学水平。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其在管理决策和日常事物中的行为对整个班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于教学计划的策划与执行也是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决策与行为的失误可能对整个班集体的管理与人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有可能通过决策和行为创造奇迹,使得问题严重的班级管理和班风班纪得以扭转,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魏书生成功管理班级的经验告知我们,班主任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地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行为在班级行为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决策和执行整个班级行为活动的发展和走向,管理和引导着整个班级的行为状态。

四、优化班风学风实现班级管理

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形象,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思想认识、行为规范和班级精神。因而班风学风的建设水平实质上反映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体现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意识。班风学风是巩固与发展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是班集体最终形成的综合标志。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的设计等都是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班级最具特色的标志。好的班旗、班歌、班徽、班训不仅能给人以美好而鲜明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班集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管理。

五、班主任应对对其他班级的管理发挥正能量

一方面,从身份上讲,班主任首要身份是教师,其次才是班主任。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从单个学校范围看,“教书育人”的对象不仅指学校范围内的本班学生,也指学校范围内别班的学生。由于担任班主任的老师的精力、时间有限,且在工作的范围、职责上同一般的普通教师(不担任班主任)有别,故而,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本班学生,教育别班学生是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要少些,这是情理之中的,但绝不是说不要教育别班的学生。

另一方面看,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合力。班主任要组织和管理好本班学生,不仅需要沟本班通科任教师、家长,还需要和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学生在校生活是一个整体,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一致。班主任在班级里教育学生要守诚信,然而学校的超市里却公然销售伪劣产品、过期商品,学校食堂里的师傅在给学生打饭菜时缺斤少两;班主任在班级教育学生要有正义感,然而,学生目睹别的老师冷漠观看学校学生打架而不加劝阻等等。在新的时代,不少学校提出建构学校学习共同体,这是在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