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专业精品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3-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边疆地区医学中职教育迅猛发展,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校遵循中职医学教育特点,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优质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妇产科护理学》自2013年被评为校级核心课程后,课程组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课程定位、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再接再厉于2015年9月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中职精品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将建设过程介绍如下。
一、 明确课程定位
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是我校发展的根本,《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基础上,依据中职生认知特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工作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原则,制定课程标准,_定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理念
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形成课程体系。理论知识传授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即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训练习、寒暑假顶岗实习、临床见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技能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内容优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由行业专家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框架,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分析探讨并转化为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做”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课程优化为6个母模块,19个子模块,实践项目11个。
四、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
与行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临床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校内外实训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 “教一学一做”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
本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Flas、音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生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直观显示女性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科护理的方法及过程,图文并茂,突出知识传播灵活性,配合案例,扩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更形象新颖;问题式教学启发思考和加强记忆;病例讨论及病历分析能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的内容直接应用于临床,为将来实习打下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1]。我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内涵建设,向内地兄弟院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及指导思想。
1.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参加国家示范性院校考察学习、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举办的课程建设学习班、各种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等,聘请职教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2.教务科与督导室严把入口关,执行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听课、学生评教等严格教学管理制度,日常每周一至周五的巡视,形成立体交叉管理。
六、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1.教材优化 编写“适用与实用”的教材放在课程建设的首位,课程组2012年编写适合我校中职学生的校本教材《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妇产科护理学习指导及习题集》,2014年参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规划教材,2015年参编护考急救包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参编教材切合“护考”,在考点上高度融合;切合中职教育特点,坚持“三基、五性”基本原则,借我校国家示范校创办东风,搭载精品课程建设良好氛围,结合岗位知识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编写出宜教宜学的精品教材。
2.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
我校多媒体设备建设完善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制作图、文、声、动、色为一体的课件,提高兴趣,促进记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搜集医学视听教材、动画,形象展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如自然分娩的过程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建立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课件、实训视频、实训指导(自编)等网络资源,根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内容建立题库,实现考教分离,形成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考试题库在内的立体化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搭建课外学习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沟通、答疑解惑。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契而不舍的积累与沉淀。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才能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组继续根据护考标准和临床岗位群需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工协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和辐射作用,切实推进边疆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护理技术》课程注重“三基”教育,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我们通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修订了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育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实践教学则从易到难,单项技术训练与多项技术综合训练相结合。通过调整,护理专业3年制高职《护理技术》课程为136学时,其中理论:实训为1:1。并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1.2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
课程建设,实现网络化教学从2005年起,在《护理技术》课程负责人领导下,团队全体成员承担了课程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临床护理最新的专业技术,如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颈外静脉静脉穿刺术、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拍摄操作示范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的《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涵盖了课程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库、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目前网站运行良好,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2007年《护理技术》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完全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3加强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
《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如果没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则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课程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设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实训开出率达到100%。护理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临床新知识、新技能,做到学校教学与临床发展同步。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2精品课程应用情况
2.1加大精品课程的应用力度,范围扩大到其专业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目前已在基础护理教研室推广应用,《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此外,在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影像技术、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取选择性应用。
2.2网络教学和试题库的应用便捷,学生上网即可进入
学生在网上可直接进入课程网站进行课后的再学习,特别是可以观看各种操作录像,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通过网络试题的练习,可以检验学习成效。
2.3合理利用有限的实训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实验室运行效能
在校内实训中,实验室高效运转、提高实训设备使用率。白天实验室供教师上实验课用,课外活动、晚自习、节假日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各项技能训练,由专职实训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4教辅教材的使用,使学生的技能操作更加规范
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对每一项操作从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要点说明等方面均作了详细介绍,用以指导学生技能训练,达到用物齐备、技能操作规范、注意点明确。
3课程特色
3.1课程定位准确,设计理念、思路清晰
《护理技术》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按照护理程序和护理工作过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3.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取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3选用教材具有先行和适用性
《护理技术》课程所选用教材系课程负责人参与副主编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教材,该教材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整体护理为理念,以各项护理技术为主干,实用性强。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较好地满足了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3.4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按照护理程序和护理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学生通过评估、计划、实施、评价过程,可以对各项护理技术的技能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致讲解、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讨论、情景模拟实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5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一直坚持隔周1次的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对重点技能操作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和训练。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6多形式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护理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和校内实训、见习、实习计划体现了“一主线、四训练、两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一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四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岗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中的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两对接”———技能训练与临床需要对接,教学和考核与护理职业资格考试对接。
3.7加强教学研究,教材成果丰硕
在长期的护理教学实践中,《护理技术》课程组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2006年申报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申报国家高职护理紧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几年来在教材建设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课程组成员承担各级教研课题4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公开出版的供护理专业教学用相关教材7部。
3.8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