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环境保护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作为油田环保工作人员,要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领导要我重视”为“我要领导重视”,多向领导宣传、反映和建议,逐步加深领导对环保工作的了解,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而使领导加深对环保工作的了解、认识、理解、支持,只有这样,环保工作才会得到更加重视。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要从简单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化,让广大干部职工不但能看到环保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还要能看到其经济效益。要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油田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提高社会和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宣传重点单位、重点油田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等形式,认真总结推广有关单位和企业实实在在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1 强化环境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除能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增长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外,还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将有限的污染治理资金集中起来,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部署,每年突出搞好一个或两个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条件允许再搞一些别的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油田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持续长久发展。
1.1 保持环保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
机构稳定有利于管理关系的理顺,有利于管理措施的执行,人员稳定,有利于业务的熟悉和催进,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在保持机构、人员稳定的同时,还要赋予环保部门相应的职能,以确保其工作的权威性。同时,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管理科学性,补充一些环保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把那些善管理、懂管理的人才提拔上来,以保持企业环保队伍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2 加强对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
目前,油田企业大多配置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有的处理量或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有的设施无法正常运转;对环保设施不加维护等,这些不仅浪费了企业宝贵的资金,而且影响了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把好工艺选择和设备订货关
环保产品和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环保市场鱼龙混杂,特别是有些环保设备不是针对油田企业的具体特点而设计的,厂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片面宣传或夸大处理效果,甚至用行贿的手段来推销产品。因此,油田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的调研考察活动,力争货比三家:比价格、比技术含量、比运行成本、比处理效果。有关技术工艺方面的专业问题也可向上级环保部门或环保科研机构进行咨询、请教。最终,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选择真正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工艺和设备。
1.4 加强治污设施的运行管理
油田企业中存在的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现象,也有不少是企业自身管理不善造成的。由于污染治理设施操作不当、管理人员环境保护知识缺乏或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使得设施大多是随机运转或定式运转,加上缺少对治污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检查,结果往往是机照转、污照排、费照缴,不仅达不到治污的目的,而且还要搭上一笔不小的运行费用。
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可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手法,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其次要提高设备操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再就是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保证最佳运行效果。
1.5 加强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
油气企业体制改革,对环保工作来说是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个机遇。企业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查,去掉一部分污染重,能耗高的产业和产品,选上一批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无污染或是轻污染的新项目,从治理污染向减轻污染发展,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发展,从而达到减轻环境污染,减少企业负担的目的。油田企业要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企业要尽量做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2 油田现场施工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2.1 油田建设施工应当做好合理规划
在油田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及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对油田建设施工的地点和区域进行可行性论证及合理规划,不仅要详细分析拟施工现场及其周围的植被排列和分布情况,还要认真评估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结构,有选择性地占用土地,尤其是临时用地的占用,一定要做好切实规划,清楚、明确地划分可临时占用的土地,不得任意占用区划范围之外的土地摆放施工机具设备以及工程建设。
2.2 管道铺设应当做好地表回填工作
对于地表的开采,进行挖掘作业时应该确保分层挖且分层回填,尽量保持地表土壤原有的组织结构,避免对整个土壤体系的破坏,对地表植被则是尽量的保护,不要轻易破坏其生存环境,也不轻易采伐植被。施工完成后要把地表填平,使其与周围地表高度一致。
2.3 有效处理井区建设的泥浆及环境污染
井区建设必须进行洒水作业,以免产生大量粉尘污染空气、形成泥浆。同时,对于钻井过程中盛放废泥浆的泥浆池应该进行防渗处理,并在施工结束后按相关规定及时做好废泥浆的固化及盖土填埋,防止人员和机械的不慎落入。此外,在靠近居民区进行井区建设时,尽量不要在夜间施工,如果工作能采用人工作业则首选人工作业,防止机械噪音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在使用噪声源较大的器械时应该采取减震、降噪处理,避免环境噪声污染。
2.4 强化治理施工现场排放的各类废弃物
油田施工产生的各种废水、废液应及时入罐,以便再次使用或同废泥浆一起进行无害处理。对于施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在施工工作日结束后运送到相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垃圾场内进行处置。此外,油田企业应该不断的进行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创新,加快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减少废气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3 结论与认识
摘要:本文拟在分析现有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指导思想、技术方法、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和不足基础上,通过借鉴香港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探讨两者结合新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分配;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一、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EIA)概念最早在五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其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环境保护技术。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绩显著。从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至1990年国家环保局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度》,十几年的环境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估实践,将整个社会的城乡建设,基本纳入了规划的控制之下,改变了无序发展的状况,但是高速发展的城市系统和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使EIA这一理论和手段,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1.1 对于环境问题,EIA只着眼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而未能顾及环境的次生影响和积累影响。
1.2 EIA对项目的约束作用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
1.3 实质上,城市环境保护包括公害防治和自然环境保育两大部分,后者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城市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城市有限的资源和城市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的矛盾上。要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环境规划,都应该将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作为发展衡量尺度和限制性因素。那么,环境资源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的界定,是以什么为准则,界定的手段是什么,技术路线又是怎样 ?二、环境资源的分配——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新部位2.1 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分配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源于人类对环境资源过度消耗的忧虑,它的含义是: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模式,它提倡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也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资源的分配,既包含了不同代之间的时间上分配,又包括当代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分配,它涵盖了需要、限制、平等三个概念。延伸到城市这一特定区域时,城市各种发展计划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合理与否的界定的准则,便是这种发展的资源代价,不会影响到城市下阶段(同代)和更长远时期(代间)的发展能力。2.2 环境价值及价值评估——界定的手段 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这一属性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的价值观所排斥,直到环境危机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而言,不再是俯拾皆是的无价物品,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等)有价值,不同的环境要素组合状态也是有价值的。环境的价值可划分直接和间接两大部分,前者是指能直接进入消费和生产活动的部分资源的价值,比如矿产和土地资源,后者是指支撑当今的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作的服务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这部分可用各种污染所引起的损失或为了治理这种污染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如某市政详规中,为了应付今后20年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将用17个亿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 那么这17亿元人民币,便体现了环境价值。但至今为止,环境和资源的价值没有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也没有计入城市发展的成本里,正是由于城市无偿或低价地提供土地和环境容量资源,才使城市聚集超过了其应有的限度,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城市也有边际环境成本,即由于城市环境容量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每增加一个人、一辆车、工业增长每一个百分点,都会令其它所有的人、交通工具和城市建设的成本增加。那么可以通过研究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比较边际环境成本和社会效益产生,来确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至今,这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但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的边际环境成本两概念的提出,已经为此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理论上的准备。2.3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的技术路线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更深入一步。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要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第二,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第三,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第四,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 响评估结合起来。在这一问题上,香港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管理模式都值得我们借鉴。三、香港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香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1978年香港建立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小组,1981年改名为环境保护局(即后来的环境保护署),全面负责环保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环境监测工作。但在以后几年环境保护工作中,香港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脱离,使政府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城市资源的储备和可动用性对城市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关键,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89年香港的环境保护署归到了规划署的环境地政司,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的结合。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变还反映在历次“香港发展策略”(相当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上。60年代香港发展策略首次制定,着重在各类用地和人口分布方面。1980年为了配合华南地区的发展,首次修改并制定了首份全港土地用途——运输规划大纲,但环境的限制仍未被意识。直到最近一次的香港发展策略的修编,环境才被列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1993年对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明确提到本次修改的主要目标是“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以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为香港谋求一个“较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策略中评价一切发展的计划,都从环境的整体承受能力,就可动用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加以衡量,无论是运输系统的建立还是新市镇的发展规划,评定的依据是能否配合香港的环境,而不会加剧或构成重大损害,尤其留意现时的空气已受交通的高度污染。至今,环境问题的考虑已自始至终的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层面,表现在:3.1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如新机场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大屿山,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减少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启德机场关闭之后,约有50万人可以免于机场噪音的干扰。此外,把新工业区向西转移,以减少原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工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3.2 在旧城改造规划中(都市计划)首要目标是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并将污染大、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广泛设置舒缓景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3.3 为了保护郊区发展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通过立法和严密的规划,将非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保护起来。在建设新市镇和拓展市区的过程中,为保留新拓展区风景优美的环境,香港政府曾专门责成规划部门制定了一个环境美化大纲,它包括环境美化策略和相应的设施规划和设计。3.4 建设郊野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保护。自1981年至今,香港已经陆续建成了21个郊野公园,占全港面积的40%,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同时也保护了郊区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3.5 修改早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标准和准则》中有关内容,将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Abstract:Embarks from the historical culture whole protection idea, divides the near modern history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to the monomer to the block, the block to the citie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s three times. Take“the Guangzhou Panyu area Lianhua history culture protectorate plan”as the example, the discuss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ole protection idea and the method practice applic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whole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lianhua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47(4)
引言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思路,大体经历了从文物古迹本身的“博物馆”式的保护、历史街区或地段的协调保护、历史城镇与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三个阶段。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为例,探讨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认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理念可以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与方法
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向结合;对历史环境越来越强调和保护范围的日益扩大:从单体到街区,由街区又扩大到城镇。又进而兼及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李伟,2004)。由此可见,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单体到街区时期、街区到城镇时期、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时期。
1.1 单体到街区时期
1933年,《雅典》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强调对文物建筑的保护。1962年法国率先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令》。历史地段,尤其是历史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起了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环境,还进一步包含了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1964年,《威尼斯》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提出保护“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从《雅典》到《威尼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的过渡。
1.2 街区到城镇时期
1976年,《内罗毕建议》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迹群”等广泛内容,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它们重新获得活力。扩展了历史地段的范围,提出了历史城镇的概念。从《威尼斯》到《内罗毕建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成了从历史街区的保护到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转变。
1.3 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整体保护时期